指南规范详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临床指南 > 新生儿产伤
新生儿产伤
概述

胎儿娩出过程中发生的机械性损伤称产伤。临床上可分为四大类(按损伤部位):软组织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折,内脏损伤。

一、软组织损伤

(一) 胎头水肿

是胎儿在产道持续受压时间较长所致。

【临床表现】

肿胀范围不受颅缝限制,可为凹陷性水肿,无波动感,2~3日内消退。

【治疗原则及方案】

无需特殊治疗。

(二) 骨膜下血肿

由于胎儿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所致。

【临床表现】

一侧为多见,有波动感,边界分明,不超过骨缝,出生后逐渐增大,24小时最明显,消退慢,一般6~8周吸收。胎头血肿的下面常有骨折(线形或凹陷粉碎性骨折),必要时行CT或X线片检查,如骨折凹陷≥5 mm应开颅。

【治疗原则及方案】

保护皮肤,预防感染,不穿刺血肿。

(三) 皮下淤斑及水肿

【临床表现】

多见于先露娩出部位的受压处。

【治疗原则及方案】

局部用药预防继发感染。

(四) 皮肤擦伤及皮下脂肪坏死

【临床表现】

大都发生于难产,如局部受压擦伤致皮下脂肪坏死,多见于生后7~10日在四肢、面部、臂前受压处出现硬结,边缘清楚,皮肤呈深红或紫红。

【治疗原则及方案】

以局部热敷为主,全身用抗感染治疗。

(五) 角膜损伤或意外擦伤

【临床表现】

角膜处可见损伤处。

【治疗原则及方案】

1.维生素K1,5~10 mg,每日1次,共3日,待自然吸收。

2.角膜损伤可用氯霉素眼药水及红霉素眼药膏交替使用,预防感染。

(六) 球结膜下出血、眼底出血

【临床表现】

出生时胎头受挤压,静脉充血,小儿毛细血管脆性大,出现单侧或双侧球结膜下出血眼底检查可见出血斑。

【治疗原则及方案】

禁搬动,保持安静。

(七) 胸锁乳突肌损伤

【临床表现】

单侧多见,胸锁乳突肌血肿,纤维变性形成肿块,可活动,头向患侧偏斜。大部分能在3~6个月内自行吸收。

【治疗原则及方案】

2周内以止血、保静为主,两周后可辅以按摩、理疗加速消退,半年内仍不好转,考虑手术治疗。

二、周围神经损伤

(一) 面神经损伤

多为产钳损伤面神经或面神经在骨盆入口骶骨岬处受压所致。

【临床表现】

面神经麻痹患侧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对侧歪斜。

【治疗原则及方案】

ATP 15 mg,隔日1次口服,维生素B1 10 mg,每日3次口服,帮助麻痹神经恢复。保护眼角膜,用湿无菌纱布覆盖不能闭合的眼部。

(二) 臂丛神经损伤

为胎儿娩出时牵拉颈部用力过度所致,引起肢体完全或部分麻痹。

1.上臂型 伤及第5、6颈神经的前干连接处。

(1) 临床表现:表现为患肢下垂紧靠身侧,肩部内收、内旋。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前,腕指关节呈屈曲状,拥抱反射消失,握持反射存在。

(2) 治疗原则:用小夹板使上肢外展、外旋位固定8~12周,使肘关节呈屈曲位置,手掌向上。以后行功能训练。

2.下臂型 第7、8颈神经损伤。

(1) 临床表现:手指屈肌和手内肌肉麻痹,大、小鱼际肌萎缩,手指松弛,感觉消失。颈交感神经受损者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

(2) 治疗原则:使手指呈全功能握物位,腕关节15°屈曲4周,以后行功能训练。

3. 全臂型 颈5~胸1脊神经损伤。

(1) 临床表现:整个上肢麻痹。

(2) 治疗原则:见上臂及下臂型的治疗原则。

(三) 膈神经损伤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不规则,青紫,窒息,患侧呼吸减弱,膈肌活动消失。

【治疗原则及方案】

吸氧(必要时人工呼吸),胃饲喂养,预防肺炎。

三、骨 折

(一) 颅骨骨折

多因产钳助产或在产道受压过度所致。

【临床表现】

颅骨可见凹陷、裂纹形骨折,可同时伴有脑组织损伤。多发生在颞部和额部、顶部。

【治疗原则及方案】

通过X线检查确诊,若骨折无症状可自愈。如骨折深度>5 mm伤及脑组织时,应手术治疗;<5 mm者保守治疗。

(二) 锁骨骨折

为常见病,发生原因如下。

1. 产力强,胎儿下降太快,前肩通过耻骨联合处过快并受压。

2. 各种原因所致的娩肩困难,或娩肩不充分时过早上抬前肩等原因所造成。

【临床表现】

发生在锁骨中部或外1/3处,锁骨轮廓不清,局部压痛,拥抱反射消失,部分可出现骨擦音,周围软组织轻微饱满感。青枝骨折时症状不明显。可疑时以X线确诊。

【治疗原则及方案】

制动、保静,严重时用绷带“8”字固定7~10日,2周复查X线片,了解骨痂愈合情况。

(三) 肱骨骨折

多见于臀位牵引和横位内倒转时,多发生在肱骨上、中1/3交界处,多为完全骨折伴移位。

【临床表现】

前臂缩短,假性瘫痪,肿胀,可伴桡神经麻痹。

【治疗原则及方案】

对错位肱骨面行牵引后,用压舌板、棉花和绷带制成的夹板固定内、外侧,包扎,患肢呈小于90°角的屈曲位姿势,手指指向对侧肩部,绷带固定于胸前,约3~4周愈合。成角或重叠均可自行矫正。

(四) 股骨骨折

多见于臀位牵引不当(剖宫产或阴道分娩),多发生于股骨中1/3处。

【临床表现】

患肢缩短,向前方隆起,局部肿胀,动时哭闹。可听到骨擦音。

【治疗原则及方案】

1. 用夹板固定在臀部及膝关节后行下肢牵引,固定4周,X线复查。

2.股骨骨折的悬垂牵引法 患儿平躺,髋关节保持90°屈曲,臀部距床面2~3 cm,利用患儿自身重量为向下的力量,约3~4周。

3.绷带固定法将患肢直立,贴于胸、腹壁,足置于肩上,皮肤之间放置软纱布,然后用绷带将躯干和下肢固定起来,约3~4周。

(五) 髋关节脱臼

先天性髋关节脱臼的主要原因是髋关节骨性结构形态异常和关节四周软组织发育欠佳。半脱位较全脱位多见,发病率女∶男为8∶1。

【临床表现】

1.患侧肢体明显缩短。

2.大腿屈曲姿势时,外展不佳,股部皱褶不对称。

3.臀部和大腿的皱襞比患侧高,可发现1~2个额外皱纹。半脱位时患侧大腿不能充分外展,大腿不能接触桌面。患侧肢体活动不佳,处于轻度内旋或屈曲位。

【治疗原则及方案】

治疗愈早,效果愈好。在新生儿期,将患儿双下肢保持于高度外展位,用三角巾或夹板保持6~9个月,多可治愈。

四、内 脏 损 伤

(一) 肝脏破裂

因肝脏相对较大,胸肌壁内容薄弱,故在分娩过程中肝脏承受力过大易致肝破裂。多见于巨大儿或大于胎龄儿,或胎头娩出后在宫底过度加压,或海绵状血管瘤自发破裂。常发生于臀位产或其他类型的难产。

【临床表现】

全身状况极差,呈急性失血性休克,腹胀进行性加重,腹壁发蓝,腹部移动性浊音。

1. X线表现 肝脏阴影增大,膈肌上升。

2.超声波可见液平,行腹腔穿刺可确诊。

3.化验检查 贫血,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降低。

【治疗原则及方案】

积极抢救失血性休克,输血。开腹做引流、肝脏修补术或肝部分切除术。

(二) 脾脏破裂

常发生于臀位产或其他类型的难产。

【临床表现】

急性失血性休克,腹胀,腹壁呈暗蓝色。

【治疗原则及方案】

迅速抢救失血性休克,同时剖腹检查行脾修补或切除术。

(三) 肾上腺出血

可由产伤或窒息所致。

【临床表现】

少量出血可无症状。大量出血可有腹胀、贫血和腹水征,双侧出血可引起肾上腺功能不全。

【诊断要点】

X线腹部侧位片示后腹膜肿块将肠管前推。

【治疗原则及方案】

积极抗休克治疗,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5 mg/(kg·d),纠正电解质紊乱,严重者手术止血。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指南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