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急性病毒性肝炎已知有甲、乙、丙、丁、戊等多型,其中以乙肝居多,在妊娠早期常使早孕反应加重,且易发展为急性重症肝炎,孕期病死率为非孕妇的两倍。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母婴垂直传播的概率高。
【临床表现】
(1) 乏力,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胀,上腹胀痛,肝区叩痛。
(2) 重症肝炎时,起病突然,发热,皮肤黏膜下出血,呕血,精神迟钝,昏迷,肝脏迅速缩小,出现腹水。
(3) 妊娠早期可触及肝肿大伴触痛。妊娠晚期因宫体升高,肝脏不易被扪及。
(4) 尿色加深如茶色,巩膜、皮肤黄染。
【诊断要点】
1.病史 有肝炎接触史,或输血、注射血制品史。
2.临床表现 同上。
3.实验室检查
(1) 常规检查:肝炎病毒抗原及抗体。
(2) 尿三胆阳性,血清胆红素增加>17.7 μmol/L。
(3)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前者较为灵敏,诊断价值较大。
(4) 若ALT>40U,则需进一步测定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糖。
(5) 血小板计数下降,血纤维蛋白下降,血3P试验阳性。
(6) 肾功能检查。
4.辅助诊断
(1) 超声检查:了解肝脏的大小。B超所见波形改变有助于肝炎和妊娠脂肪肝的鉴别。
(2) 肝脏穿刺:肝活检对肯定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
(3) 有条件者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脱氧核糖核酸(DNA)、丙型肝炎病毒(HCV)-核糖核酸(RNA)。
【治疗原则及方案】
确诊为肝炎后应转诊到妊娠合并肝炎治疗中心(或传染病医院)治疗。
1.一般治疗 支持疗法。
(1) 休息及低脂饮食,并且补充蛋白质、大量维生素B、C、K。
(2) 保肝药物:肌苷0.2 g,每日1次,肌内注射,葡醛内酯0.1~0.2 g,每日3次,口服。
(3) 退黄疸:丹参2 ml×10支或茵栀黄2 ml×10支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天冬氨酸20 mg静脉注入,可降低胆红素,改善肝功。
2.重症肝炎
(1) 进低脂肪、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2) 补充凝血因子,早期输新鲜血、血浆或人血白蛋白。
(3) 降血氨14-AA氨基酸250~500 ml加入等量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或谷氨酸钠11~23 g、盐酸精氨酸15~20 g加入5%~10%GS中静脉滴注。
(4) 促肝细胞生长,改善肝内循环。可用丹参等加入葡萄糖内静脉滴注或注射谷胱甘肽80 mg。
(5) 抗病毒,如干扰素300万U/d皮下或静脉注射,可选用7日,胰高血糖素1 mg和胰岛素8U加入10%葡萄糖500 ml中静脉滴注,以及促肝细胞生长的生物制品溶液。
(6) 预防感染,采取对肝细胞影响小的广谱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等。
(7) DIC时早期可给肝素50 mg加入右旋糖酐500 ml中静脉滴注,然后补充凝血因子。
(8) 肾衰时按急性肾衰处理。
3.产科处理
(1) 妊娠早期:首先积极治疗肝炎,病情好转后可考虑人工流产。人流前给予维生素K,以防术时出血。
(2) 妊娠中期:尽量避免终止妊娠,一般允许继续妊娠,若病情加重,发展为重症肝炎时,则应终止妊娠。
(3) 妊娠晚期:先兆早产可给予安胎处理,重症肝炎则应及早终止妊娠。
(4) 分娩期:普通型肝炎,如无产科指征,可经阴道分娩。重症肝炎宜剖宫产,除非宫颈条件好或为经产妇,估计短期可经阴道分娩者。
1) 第一产程:止血药,如维生素K1 120 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备鲜血或新鲜冰冻血浆和少浆血,注意凝血功能的变化。
2) 第二产程:缩短第二产程,必要时行产钳或胎头吸引器助产。胎肩娩出后,注射缩宫素。
3) 第三产程:防止产后出血,补充血容量,在进行成分输血时应注意补充新鲜冰冻血浆,防止发生出血性休克。
4) 产后:①观察阴道出血量、子宫缩复情况、有无阴道血肿;②抗生素防止感染,选用对肝脏损害小的抗生素,例如氨苄西林、头孢菌素。
【概述】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ofpregnancy,ICP)是一种重要的妊娠期并发症,主要导致围产儿死亡率增加。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疾病可分为轻度和重度。
1.轻度
(1) 血清总胆汁酸≥10~40 μmol/L。
(2) 临床症状以皮肤瘙痒为主,无明显其他症状。
2.重度
(1) 血清总胆汁酸≥ 40 μmol/L。
(2) 临床症状:瘙痒严重。
(3) 伴有其他情况,如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复发性ICP、曾因ICP致围产儿死亡者。
(4) 早发型ICP:国际上尚无基于发病时间的ICP分度,但早期发病者其围产儿结局更差,也应该归入重度ICP中。
【临床表现】
1.皮肤瘙痒
(1) 为主要的首发症状,初起为手掌、脚掌或脐周瘙痒,可逐渐加剧而延及四肢、躯干、颜面部。
(2) 瘙痒程度各有不同,夜间加重,严重者甚至引起失眠。
(3) 70%以上发生在妊娠晚期,平均发病孕周为30周,也有少数在孕中期出现瘙痒的病例。
(4) 瘙痒大多在分娩后24~48小时缓解,少数在48小时以上。
2.黄疸 出现瘙痒后2~4周内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黄疸发生率较低,多数仅出现轻度黄疸,于分娩后1~2周内消退。
3.皮肤抓痕 ICP不存在原发皮损,但因瘙痒抓挠皮肤可出现条状抓痕,皮肤组织活检无异常发现。
4.其他表现 少数孕妇可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轻微脂肪痢等非特异性症状,极少数孕妇出现体质量下降及维生素K相关凝血因子缺乏,而后者可能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 同上。
2. 辅助检查
(1) 血清胆汁酸水平改变:是ICP最主要的实验室证据。
1) ICP孕妇胆汁酸水平较健康孕妇显著上升。
2) 总胆汁酸水平升高,伴或不伴转氨酶水平升高就足以支持ICP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判别。
(2) 转氨酶轻度升高:ALT、AST、GGT表现为轻度升高。
(3) 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为主。
(4) 病毒学检查:应排除肝炎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上。
(5) 肝胆B超检查:建议常规查肝胆B超以排除孕妇有无肝胆系统基础疾病。
【治疗原则及方案】
ICP的治疗原则:缓解瘙痒症状,降低血胆汁酸水平,改善肝功能;延长孕周,改善妊娠结局
1.孕妇生化指标监测
(1) 主要筛查项目是总胆汁酸和肝功能。
(2) 频率:不论病情程度,每1~2周复查1次直至分娩。
2.胎儿的宫内状况监测
(1) 胎动:评估胎儿宫内状态简便的方法。
(2) 胎儿电子监护:无应激试验(NST)作为ICP胎儿的监护方法,推荐孕32周起,每周1次,重度者每周2次。
(3) 脐动脉血流分析:S/D值对预测围产儿预后可能有一定意义。
(4) 产科超声:可用于评估胎儿宫内安危。
3.住院治疗标准
(1) 妊娠≥39周的轻度ICP。
(2) 妊娠>36周的重度ICP。
(3) ICP伴有先兆早产者。
(4) 伴有产科并发症或有其他情况需立即终止妊娠者。(5) 胎心监护需要持续监护或复查者。
(6) 伴有宫缩出现,需入院监护者。
4. 药物治疗
(1) 熊脱氧胆酸
1) 疗效评价:推荐作为ICP治疗的一线药物,在缓解皮肤瘙痒、降低血清学指标、延长孕周、改善母儿预后方面具有优势。但停药后可出现反跳情况。
2) 剂量:建议按照15 mg/(kg·d)的剂量分3~4次口服,常规剂量疗效不佳,而又未出现明显副作用时,可加大剂量为每日1.5~2.0 g。
3) 妊娠中晚期使用安全性良好。
(2) S腺苷蛋氨酸
1) 疗效评价:建议作为ICP临床二线用药或联合治疗用药。
2) 剂量:静脉滴注每日1g,疗程12~14日;口服500 mg每日2次。
3) 胎儿安全性:尚未发现存在对胎儿的毒副作用和对新生儿远期的不良影响。
5.分娩时机和方式 ICP孕妇会发生无任何临床先兆的胎儿死亡,因此,选择最佳的分娩时机和方式、获得良好的围产结局是对ICP孕期管理的最终目的。
(1) ICP孕妇终止妊娠的时机
1) 轻度ICP:孕38~39周终止妊娠。
2) 重度ICP:孕34~37周终止妊娠,根据治疗反应、有无胎儿窘迫、双胎或合并其他母体并发症等因素综合考虑。
(2) 阴道分娩
1) 阴道分娩指征:轻度ICP;无其他产科剖宫产指征者;孕周<40周。
2) 引产和产程中的管理
A.引产:在引产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宫缩过强加重胎儿缺氧。
B.产程管理:制订产程计划,产程初期常规行OCT或宫缩应激试验(CST)检查,产程中密切监测孕妇宫缩、胎心节律变化,避免产程过长,做好新生儿窒息复苏准备,若存在胎儿窘迫状态,放宽剖宫产指征。
(3) 剖宫产指征
1) 重度 ICP。
2) 既往有ICP病史并存在与之相关的死胎、死产、新生儿窒息或死亡史。胎盘功能严重下降或高度怀疑胎儿窘迫。
3) 合并双胎或多胎、重度子痫前期等。
4) 存在其他阴道分娩禁忌者。
【概述】
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是妊娠晚期特有的肝脏损害,其主要病变为妊娠期肝脏脂肪变性,起病急,病情凶,常伴有肾、胰、脑等多脏器损害。
【临床表现】
(1) 大多在妊娠晚期32~38周间发病,一般为初产妇。
(2) 起病急骤,大多突发恶心、呕吐,伴上腹痛等。
(3) 发病1周左右出现黄疸,呈进行性加重。
(4) 重症可有腹水及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常并发少尿、胃肠道出血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肝性脑病症状。大多在产后数日内死亡。
(5) 轻症主要为腹痛、呕吐、黄疸,无少尿、腹水等表现。
(6) 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 同上。
2. 辅助检查
(1) 白细胞增高,达(20~30)×109/L,血小板减少;可见幼红细胞、巨血小板、嗜碱性点彩细胞。
(2) 血清胆红素增高>171 μmol/L,尿胆红素阴性,血淀粉酶显著升高。
(3) 谷丙转氨酶<300U。
(4) 其他检测:低蛋白血症,可<15 g/L(1.5 g/dl);血尿酸升高;尿素氮增高;部分病例可有低血糖;凝血酶原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
(5) 超声检查:肝脏缩小,B超显示弥漫性回声增强,呈雪花状,强弱不均,远场回声衰减,特称亮肝。
(6) CT扫描显示脂肪肝图形。
【治疗原则及方案】
1. 综合治疗
(1) 饮食:禁脂肪,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纠正低血糖。
(2) 使用保肝药和维生素C、K、ATP、辅酶A等。
(3) 输入新鲜血、血浆、血浆冷沉淀,以纠正凝血因子的消耗。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可补充凝血因子。输入人血白蛋白可纠正低蛋白血症,降低脑水肿的发生率。
(4) 早期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每日200~300 mg。
(5) 防治并发症
1) 产前发生DIC时可使用肝素抗凝疗法,然后补充凝血因子。
2) 肾衰竭时,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3) 纠正休克,改善微循环障碍。血管活性药物以多巴胺、酚妥拉明、异丙基肾上腺素为宜。
2.产科处理
(1) 经积极支持疗法后,及早终止妊娠。终止妊娠后可减轻肝脏负担,有可能制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2) 分娩方式
1) 剖宫产适用于短期内无分娩可能者。
2) 引产适用于宫颈已成熟、胎儿较小、估计能在短期内分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