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肉瘤发病率低,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1%,占子宫恶性肿瘤的3%~7%,恶性度高,易远处转移,5年存活率为30%~50%。
常见以下3种类型:最常见子宫平滑肌肉瘤(uterine leiomyosarcoma,uLMS),其次是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分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和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igh-grad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HGESS),还有未分化子宫肉瘤(undifferentiated uterine sarcoma UUS)。其他罕见类型还包括子宫腺肉瘤、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以及横纹肌肉瘤等。
子宫肉瘤发病率低,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1%,占子宫恶性肿瘤的3%~7%,恶性度高,易远处转移,5年存活率为30%~50%。
常见以下3种类型:最常见子宫平滑肌肉瘤(uterine leiomyosarcoma,uLMS),其次是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分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和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igh-grad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HGESS),还有未分化子宫肉瘤(undifferentiated uterine sarcoma UUS)。其他罕见类型还包括子宫腺肉瘤、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以及横纹肌肉瘤等。
1.发病年龄 uLM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为43~56岁。LGESS发病年龄较年轻,平均发病年龄为34.5岁,而HGESS平均年龄为50.8岁。
2.症状 子宫肉瘤一般无特殊症状,可表现为类似子宫肌瘤或子宫内膜息肉的症状包括阴道不规则流血(67%),下腹疼痛(25%),尿频、尿潴留、便秘、淋巴水肿等压迫症状(22%),以及消瘦、全身乏力、贫血、低热等晚期症状。
3.体征 uLMS可位于子宫黏膜下和肌层,ESS可表现为宫颈口或阴道内发现软脆、易出血的息肉样肿物,子宫腺肉瘤通常为宫腔内息肉样肿物。
1.发病年龄 uLM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为43~56岁。LGESS发病年龄较年轻,平均发病年龄为34.5岁,而HGESS平均年龄为50.8岁。
2.症状 子宫肉瘤一般无特殊症状,可表现为类似子宫肌瘤或子宫内膜息肉的症状包括阴道不规则流血(67%),下腹疼痛(25%),尿频、尿潴留、便秘、淋巴水肿等压迫症状(22%),以及消瘦、全身乏力、贫血、低热等晚期症状。
3.体征 uLMS可位于子宫黏膜下和肌层,ESS可表现为宫颈口或阴道内发现软脆、易出血的息肉样肿物,子宫腺肉瘤通常为宫腔内息肉样肿物。
1. 辅助检查 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胸、腹、盆腔CT或MRI检查,必要时行PETCT检查,诊断性刮宫等。
2. 术中剖视标本 应在子宫切除后立即切开标本检查,注意切面是否呈鱼肉状,有无出血、坏死,有无包膜等。
3. 病理诊断
(1) uLMS:肿瘤与肌层边界不清,切面呈鱼肉状。镜下可见:①细胞异常增生;②细胞核异型性明显;③病理性核分裂象≥5/10HPFs;④凝固性坏死。
(2) ESS:可形成息肉状或结节状突向宫腔,或似平滑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镜下可见瘤细胞像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核分裂象≤5~10/10HPFs。
(3) UUS:大体形态与ESS相似,镜下可见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10/10HPFs。
(4) 子宫腺肉瘤:外观为息肉样肿瘤,腺肉瘤合并肉瘤成分过度生长定义为镜下可见单纯的肉瘤成分,通常为高级别,至少占到肿瘤的25%。
4. 转移 子宫肉瘤的转移途径主要有血行播散、直接浸润和淋巴结转移3种。
5. 分期 FIGO(2009)首次对子宫肉瘤进行了分期(表8-2,表8-3)。
1. 辅助检查 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胸、腹、盆腔CT或MRI检查,必要时行PETCT检查,诊断性刮宫等。
2. 术中剖视标本 应在子宫切除后立即切开标本检查,注意切面是否呈鱼肉状,有无出血、坏死,有无包膜等。
3. 病理诊断
(1) uLMS:肿瘤与肌层边界不清,切面呈鱼肉状。镜下可见:①细胞异常增生;②细胞核异型性明显;③病理性核分裂象≥5/10HPFs;④凝固性坏死。
(2) ESS:可形成息肉状或结节状突向宫腔,或似平滑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镜下可见瘤细胞像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核分裂象≤5~10/10HPFs。
(3) UUS:大体形态与ESS相似,镜下可见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10/10HPFs。
(4) 子宫腺肉瘤:外观为息肉样肿瘤,腺肉瘤合并肉瘤成分过度生长定义为镜下可见单纯的肉瘤成分,通常为高级别,至少占到肿瘤的25%。
4. 转移 子宫肉瘤的转移途径主要有血行播散、直接浸润和淋巴结转移3种。
5. 分期 FIGO(2009)首次对子宫肉瘤进行了分期(表8-2,表8-3)。
以手术为主,雌激素阻断治疗、化疗和/或放疗为辅。
1.手术治疗 手术是子宫肉瘤主要治疗方法,基本手术方式为筋膜外子宫切除术和双附件切除术,对于子宫外病灶行减瘤术,肿大或可疑的淋巴结应予切除。绝经前低危的腺肉瘤患者、年轻且ER阴性的早期uLMS患者,可谨慎保留卵巢。
表8-2 FIGO uLMS和ESS分期(2009年)
Ⅰ期 肿瘤局限于子宫 ⅠA 肿瘤≤5 cm ⅠB 肿瘤>5 cm Ⅱ期 肿瘤超出子宫但局限于盆腔 ⅡA 侵犯附件 ⅡB 侵犯盆腔其他组织 Ⅲ期 肿瘤侵犯腹腔组织(并非仅凸向腹腔) ⅢA 1个部位 ⅢB 2个或以上部位 ⅢC 转移至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Ⅳ期 ⅣA 肿瘤侵犯膀胱和/或直肠 ⅣB 远处转移 |
引自: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2024修订版.第1版.ISBN:978-7-117-35915-3
表8-3 FIGO 子宫腺肉瘤分期(2009年)
Ⅰ期 肿瘤局限于子宫 ⅠA 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颈管内膜,未侵及肌层 ⅠB 肌层侵犯≤1/2 ⅠC 肌层侵犯>1/2 Ⅱ期 肿瘤超出子宫但局限于盆腔 ⅡA 侵犯附件 ⅡB 侵犯其他盆腔组织 Ⅲ期 肿瘤侵犯腹腔组织(并非仅凸向腹腔) ⅢA 1个部位 ⅢB 2个或以上部位 ⅢC 转移至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Ⅳ期 ⅣA 肿瘤侵犯膀胱和/或直肠 ⅣB 远处转移 |
引自: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2024修订版.第1版.ISBN:978-7-117-35915-3
2.术后的辅助治疗 绝经或已行双附件切除的Ⅰ期LGESS术后可观察,Ⅱ~Ⅳ期可给予雌激素阻断剂治疗,必要时放疗。Ⅰ期的uLMS、UUS或HGESS术后可观察,ER或PR阳性者可使用雌激素阻断剂。对于Ⅱ~Ⅳ期的uLMS、UUS或HGESS可进行术后辅助化疗和/或体外放疗。化疗药物可选择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顺铂、依托泊苷及替莫唑胺等。
3.复发子宫肉瘤的治疗 子宫肉瘤Ⅰ期复发率为50%~67%,Ⅱ~Ⅲ期复发率可高达90.0%。复发后可采用手术及全身治疗等综合治疗。
以手术为主,雌激素阻断治疗、化疗和/或放疗为辅。
1.手术治疗 手术是子宫肉瘤主要治疗方法,基本手术方式为筋膜外子宫切除术和双附件切除术,对于子宫外病灶行减瘤术,肿大或可疑的淋巴结应予切除。绝经前低危的腺肉瘤患者、年轻且ER阴性的早期uLMS患者,可谨慎保留卵巢。
表8-2 FIGO uLMS和ESS分期(2009年)
Ⅰ期 肿瘤局限于子宫 ⅠA 肿瘤≤5 cm ⅠB 肿瘤>5 cm Ⅱ期 肿瘤超出子宫但局限于盆腔 ⅡA 侵犯附件 ⅡB 侵犯盆腔其他组织 Ⅲ期 肿瘤侵犯腹腔组织(并非仅凸向腹腔) ⅢA 1个部位 ⅢB 2个或以上部位 ⅢC 转移至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Ⅳ期 ⅣA 肿瘤侵犯膀胱和/或直肠 ⅣB 远处转移 |
引自: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2024修订版.第1版.ISBN:978-7-117-35915-3
表8-3 FIGO 子宫腺肉瘤分期(2009年)
Ⅰ期 肿瘤局限于子宫 ⅠA 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颈管内膜,未侵及肌层 ⅠB 肌层侵犯≤1/2 ⅠC 肌层侵犯>1/2 Ⅱ期 肿瘤超出子宫但局限于盆腔 ⅡA 侵犯附件 ⅡB 侵犯其他盆腔组织 Ⅲ期 肿瘤侵犯腹腔组织(并非仅凸向腹腔) ⅢA 1个部位 ⅢB 2个或以上部位 ⅢC 转移至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Ⅳ期 ⅣA 肿瘤侵犯膀胱和/或直肠 ⅣB 远处转移 |
引自: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2024修订版.第1版.ISBN:978-7-117-35915-3
2.术后的辅助治疗 绝经或已行双附件切除的Ⅰ期LGESS术后可观察,Ⅱ~Ⅳ期可给予雌激素阻断剂治疗,必要时放疗。Ⅰ期的uLMS、UUS或HGESS术后可观察,ER或PR阳性者可使用雌激素阻断剂。对于Ⅱ~Ⅳ期的uLMS、UUS或HGESS可进行术后辅助化疗和/或体外放疗。化疗药物可选择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顺铂、依托泊苷及替莫唑胺等。
3.复发子宫肉瘤的治疗 子宫肉瘤Ⅰ期复发率为50%~67%,Ⅱ~Ⅲ期复发率可高达90.0%。复发后可采用手术及全身治疗等综合治疗。
低级别肉瘤患者可在第1个3~5年每4~6个月随访1次,随后可以每年复诊1次;高级别肉瘤患者在第1个2~3年每3~4个月随访1次,第2个2~3年每年2次,随后每年1次。
低级别肉瘤患者可在第1个3~5年每4~6个月随访1次,随后可以每年复诊1次;高级别肉瘤患者在第1个2~3年每3~4个月随访1次,第2个2~3年每年2次,随后每年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