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规范详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临床指南 > 慢性宫颈炎
慢性宫颈炎
概述

慢性宫颈炎多由急性宫颈炎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非特异性化脓性细菌等病原体长期隐藏于宫颈黏膜所致,多见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故其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及厌氧菌,其次为性传播疾病,如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急性感染后。部分患者无急性宫颈炎病史,直接表现为慢性宫颈炎。近年来,随着对宫颈炎症性疾病认识的改变,我国妇产科学界逐渐主张不再采用慢性宫颈炎的命名方式,而将其称之为宫颈炎症相关性疾病。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仍没有对宫颈炎较为统一的定义,是以本节继续沿用慢性宫颈炎的名称。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呈乳白色黏液状,有时呈淡黄色脓性,可伴有性交后出血。可伴有腰、骶部疼痛,下腹坠痛、痛经,在月经期、排便或性交后症状可加重。

诊断要点

1. 病史 曾有急性宫颈炎或性传播疾病史。

2. 妇科检查 宫颈可见不同程度糜烂样改变、肥大、充血,有时可见息肉、宫颈腺囊肿,宫颈管口可有脓性黏液样分泌物。

3. 辅助检查

(1) 对有性传播疾病的高危女性,应做淋病奈瑟菌及衣原体的相关检查。

(2) 宫颈细胞病理学检测:用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或早期宫颈癌的鉴别,必要时做阴道镜检查及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3) 超声检查:对诊断深部的宫颈腺囊肿有帮助。

治疗原则及方案

治疗原则:以局部治疗为主,根据病变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 宫颈柱状上皮外移伴感染 单纯宫颈柱状上皮外移是女性宫颈的一种生理现象,无需进行药物或物理治疗。对于伴感染或有症状的柱状上皮外移,单纯药物治疗难以达到治疗目的,局部物理治疗是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常用的物理疗法有激光、冷冻、红外线凝结疗法、微波治疗及电烙等。

物理治疗的注意事项如下。

(1) 治疗前,应常规做宫颈细胞学检查或病理活检除外癌变。

(2) 有急性生殖器炎症列为禁忌。

(3) 物理治疗的时间应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日内进行。

(4) 物理治疗后均有阴道分泌物增多,甚至有大量水样排液,术后1~2周脱痂时可有出血。

(5) 创面未愈合期间(4~8周)禁盆浴、性交和阴道冲洗。

(6) 治疗后定期复查愈合情况直到痊愈。因物理治疗有引起术后出血、宫颈管狭窄、不孕、感染的可能。复查时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同时应注意有无宫颈管狭窄。

(7) 在物理治疗后的脱痂期间,如阴道流血多需抗感染止血,若见宫颈上有活跃性出血点可再用电烙或激光点灼止血。

2. 宫颈息肉 行息肉摘除术,标本行病理检查。

3. 宫颈管黏膜炎 该处炎症局部用药疗效差,需行全身治疗。有条件者根据宫颈管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采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

4. 宫颈腺囊肿 宫颈腺囊肿是宫颈转化区生理改变的结果,一般无需治疗。若囊肿过大出现腰骶部不适症状,可予微波或激光治疗。

5. 宫颈肥大 无需治疗。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指南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