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指先天发育或后天获得的腰椎管、椎孔间狭窄,可引起神经根受压、血运受阻,导致肢体疼痛及相应神经功能症状。对于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LSS患者,常需采用手术治疗,其目的在于解除神经根压迫、恢复椎管容积、改善椎管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症状、促进功能恢复[1-3]。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fusion,TLIF)是LSS治疗重要术式,具有减压彻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特点。可扩张通道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fusion,MIS-TLIF)在腰椎不稳、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中均有应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做MIS-TLIF的LSS患者临床资料,并与传统开放TLIF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诊治的65例LSS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经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确诊为LSS,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2)基础状况良好,对手术耐受;(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存在骨质疏松、广泛硬膜外瘢痕、联体神经根、肿瘤等;(2)患有蛛网膜炎、感染、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凝血障碍等;(3)临床资料不完整。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MIS-TLIF组35例与TLIF组30例。MIS-TLIF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47~72岁,平均(61.28±8.14)岁;病程2~11年,平均(4.26±0.71)年;体重指数(23.96±2.71)kg/m2;发病节段:L4~5间隙18例,L5S1间隙11例,L4~S1双节段6例;合并腰椎不稳20例,退变性腰椎侧弯6例,腰椎退变性滑脱9例。TLIF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9~71岁,平均(60.56±7.43)岁;病程2~10年,平均(4.12±0.65)年;体重指数(23.85±2.67)kg/m2;发病节段:L4~5间隙16例,L5S1间隙9例,L4~S1双节段5例;合并腰椎不稳18例,退变性腰椎侧弯5例,腰椎退变性滑脱7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
MIS-TLIF组:C形臂机透视下于健侧相应椎体椎弓根投影外侧置入椎弓根螺钉,连接纵行钛棒,标注患侧椎弓根体表投射点连线为手术切口。做长3cm左右纵向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腰背筋膜,于多裂肌、最长肌Wiltse间隙,置入可扩张通道(Quadrant通道)系统并固定。接入冷光源,将上下关节突关节暴露,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采用骨凿和咬骨钳去除病变节段关节突出节及神经根椎管内侧壁,必要时将部分椎板、对侧增生黄韧带切除,做侧隐窝减压,达到彻底神经根、椎管减压目的。如有双侧压迫症状,可通过单侧入路经穹隆完成双侧椎管减压及神经根松解。对双节段病变患者,利用有限延长切口完成双邻阶段减压。术中采用双凝电极、明胶海绵止血;椎间隙适度撑开,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将取下的自体骨粒置入椎间隙,并根据患者需要选择合适椎间融合器(Cage)置入。对合并腰椎侧弯者,术中置入Cage时尽量向凹侧偏,以达到侧弯矫形;合并腰椎滑脱者,锁紧头侧螺钉钉帽前先行复位,后予螺钉加压。
TLIF组则以责任椎体椎间盘水平为中心,做长8~12cm纵行皮肤切口,将病变节段棘突、椎板、椎间关节突暴露至需融合节段横突[4]。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红细胞输入量;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价疼痛;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问卷评价功能障碍。随访6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JOA)评价,改善率=(手术后评分-手术前评分)/(29-手术前评分)×100%。观察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操作,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MIS-TLIF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红细胞输入量均显著低于TLIF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2.2两组手术前后腰痛及功能障碍比较
两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MIS-TLIF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评分显著低于TLIF组同时间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分)
2.3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6个月,两组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3。两组术后均出现1例术后原症状侧疼痛复现,可能与术中在暴露视野、备植骨床时刺激神经根有关,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后症状明显改善。
表3 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退变性LSS发病数量呈上升趋势,患者常以腰腿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就诊,部分患者因症状顽固、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选择手术治疗[5-7]。患者往往身体素质较差,或合并其他内科疾病,对该类患者在保证手术疗效同时,尽量减小手术创伤,对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LSS等较单纯全椎板切除、传统腰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创伤更小[8],而MIS-TLIF可进一步保护椎旁结果,降低手术创伤[9]。本研究结果显示,MIS-TLIF组较TLIF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红细胞输入量更低,说明MIS-TLIF手术创伤更小;两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降低,JOA评分均升高,且MIS-TLIF术后3月VAS评分、ODI评分显著低于TLIF组同时间点,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说明两组术式均有较好疗效,但MIS-TLIF在早期恢复上更有优势。
传统开放性TLIF术中只需打开一侧椎板、椎间孔,能降低硬脊膜、神经根、黄韧带等损伤的概率,但TLIF术采用后正中切口,术中需广泛剥离双侧椎旁组织,对椎间骨结构破坏较大,一方面造成术中出血量多、切口长度大,另一方面可能造成术后肌肉失神经支配,发生萎缩,甚至导致患者长期腰背痛[10]。Quadrant微创通道系统在椎间盘镜系统基础上发展而来,可在通道下直视行手术,完成椎间盘切除、神经根松解、椎管减压、钉棒固定、椎间融合等操作,而通道置入时,钝性分离多裂肌束,能准确到达目标节段,经Wiltse入路进入能避免椎旁肌过度剥离、撑开,有效降低椎旁肌损伤,更好地保留椎旁肌附着点并神经支配及棘突、棘间韧带等张力带结构,而术中配合冷光源,有助于实现小切口下获得更佳术野和操作空间,因此行MIS-TLIF减压效果确切,且创伤小,有利于术后脊柱后柱稳定[11-13]。
MIS-TLIF术式对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LSS等腰椎退变性疾病均适用,对椎间盘突出、单节段椎管狭窄、肥胖患者均有优势。对双侧节段患者,也可以通过调整通道角度,完成相邻节段减压[14]。MIS-TLIF操作空间有限,减压截骨较大受通道影响,对术者技术有严格要求,术前应根据患者骶骨角大小确定手术切口,避免因切口过小导致操作空间狭小、置钉困难,同时术中应避免对切口皮肤、皮下组织长时间挤压、牵拉,以免术后皮缘坏死、切口愈合不良[15]。
综上所述,MIS-TLIF术式对LSS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但同时要求医者熟练掌握MIS-TLIF适应证、禁忌证及手术操作,结合患者情况,为患者选择个性化手术方案。
[1]吴浩,王曲,张璨,等.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腰椎侧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12):1199-1203.
[2]段婉茹,赵兴华,张璨,等.通道辅助经神经根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失稳[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12):1220-1224.
[3]李佳奇,王林峰,高显达,等.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8,26(7):631-634.
[4]杜怡斌,张之栋,刘艺明,等.MIS-TLIF与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17,20(3):289-292.
[5]王祥强,苗峰,卜志勇.选择性减压联合固定术对Ⅰ及Ⅱ度退行性滑脱腰椎管狭窄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18,13(3):429-432.
[6]邹爽,勾成果.双侧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中期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10):1220-1223.
[7]行勇刚,田伟,刘波,等.选择性减压固定融合方式治疗伴有退行性脊柱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J].中国医刊,2013,48(12):72-74.
[8]方冠军,黎松波,刘先银,等.微创通道下与椎间盘镜下联合经皮椎弓根钉T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对比[J].广东医学,2017,38(13):2012-2014.
[9]谢世伟,赵学凌,张帆,等.腰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进展[J].山东医药,2017,57(48):103-106.
[10]赵一民,汤玮,王振东,等.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19):1745-1748.
[11]邓桂,李宁,梁届东.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3):101-103.
[12]罗志平,饶海群,黄大江,等.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33):2681-2685.
[13]杨佳宁,宋有鑫,赵丽丽,等.后路Quadrant通道下MIS-TLIF微创手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5):395-400.
[14]崔凯,谭荣,陈晓明,等.微创通道与传统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对比[J].实用骨科杂志,2015,21(10):914-916.
[15]冯建宏,辛欣.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8):7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