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规范详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临床指南 > 双侧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单侧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对比观察
双侧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单侧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对比观察
发布者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作者
陈超,谢国华,杨晓峰(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骨伤三科,江苏常州213000)
正文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其中30%患者表现为顽固性疼痛,如未得到及时治疗,会导致脊柱高度丢失、后凸畸形[1]。双侧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通过对后凸椎体做球囊扩张,灌注骨水泥,可有效复位骨折椎体,矫正后凸,稳定骨折,促进椎体力学恢复,缓解疼痛,预防进展性脊柱塌陷发生[2]。本研究比较双侧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单侧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纳入标准:①术前经X线片、CT或者MRI等检查确诊,符合《临床骨科学》有关诊断标准[3];②首次发生且年龄≥60岁;③符合手术指征;④意识清楚,可正常语言交流。排除标准:①多发性骨折、非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②心、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障碍及患免疫系统疾病;③伴神经根损伤、骨髓炎及椎体后壁不完整;④中途退出或未接受随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6~70岁,平均(62.1±2.8)岁;AO分型:A1型17例,A2型13例,A3型6例,B2型4例;骨折椎体:T1118例,T129例,L16例,L24例,L33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0~67岁,平均(61.8±2.6)岁;AO分型:A1型10例,A2型15例,A3型8例,B1型5例,B2型2例;骨折椎体:T1116例,T1211例,L15例,L2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单侧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通过C形臂机视域对伤椎以及相关椎弓根进行定位,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经单侧椎弓根为入路,在透视下针刺到椎体,然后将针芯移除,于导针引导下置入扩张套管,并留置套管外鞘为工作套管。应用骨钻将椎体骨性通道扩大,置入扩张球囊,在球囊到终板或椎体高度恢复理想后取出,再将骨水泥调至拉丝期,于C形臂机下将骨水泥低压输入椎体,在充实满意后停止,以密实、分布均匀且越过椎体中线为佳,用量为2.5~5.0ml。完成后将工作套管拔除,缝合切口。

观察组采取双侧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先做单侧经球囊扩张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操作与对照组相同。单侧术后,如骨水泥弥散分布未经椎体中线,于对侧进行相同操作。再做经皮椎体成形术,在C形臂机视域下确认责任椎并标记。应用1%利多卡因局麻到椎弓骨膜。以责任椎体椎弓根投影2点或10点钟向为置针点,于套管针逐层置入至椎弓根、中、前部,在C形臂机视域正位见穿刺针分别在椎弓根影外侧壁、内侧缘及中线处时,表明进针向正确并拧入,在侧位针尖至达椎体前3/4处,在导针穿刺经侧位椎弓根影后针尾往外侧倾斜15°,针头不需过椎体中线,针尖斜面朝往椎体中线表明为填充最佳位置。在C形臂机视域将拉丝期骨水泥注进伤椎内,待快凝结时,旋转穿刺针,以防骨水泥粘牢不能拔出,待完全凝固后将穿刺针拔出,缝合并处理伤口。两组术后进行心电监护12h,仰卧24h,术后24h可借助支具下地活动。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analoguepain,VAS)评估术后24h疼痛度。术前及术后6个月,通过X线、CT复查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变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评估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术后24hVA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s)

2.2 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及ODI评分比较 术后均进行6个月随访,无失访病例。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及ODI评分均显著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 2 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s 角及 ODI 评分比较(±s)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高发于骨质疏松症老年人群,临床一般采取姑息性保守治疗,包括卧床静养、止痛、抗骨吸收等。常规保守治疗需长时间卧床制动,再加上老年人活动少易致骨量进一步

丢失,骨强度持续性降低,易引发其他椎体骨折[4-5]。如采取脊柱开放手术治疗,手术风险增加。微创成形术是椎体骨折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6]。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都是基于影像学系统下应用微创技术将骨水泥等复位固定生物材料经皮肤、椎弓根注入到椎体,最大限度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和提升椎体强度。经球囊扩张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基于经皮椎体成形术将特殊扩张球囊经皮通过椎弓根置入椎体,对球囊加压膨胀,使椎体复位理想后,向椎体内空腔注入适量、粘度合适的骨水泥以便矫正后突畸形,改善和维持椎体稳定性,并恢复高度;应用球囊扩张椎体以便于注入骨水泥,且可减小注入压,减少骨水泥渗漏发生[7-8]。

研究报道[9],双侧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虽能够使骨水泥均匀分布,但是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且术中需要经多次X线照射,骨水泥渗漏发生概率更大。单侧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会造成骨水泥不能均匀性分布,术后容易发生伤椎两侧不对称,但发生骨水泥渗漏风险小。椎体压缩75%以内且后壁完整、未合并神经损伤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全身状态允许下可做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同时研究显示[10],单侧手术与双侧手术的止痛效果相当,但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效果上双侧更显著;单、双侧手术均可改善伤椎刚度与强度,且椎体高度相当。

本研究中,观察组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但术后疼痛度、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原因在于双侧联合手术操作更为复杂,手术用时更多,骨水泥用量较多。但在脊柱矫形方面,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ODI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整体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双侧联合手术在恢复骨折椎体方面优势更确切。

双侧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术前要通过MRI、X线等检查明确并定位骨折椎体;②术前扫描检查压缩椎体后壁、终板是否完整;如不完整则注入必须适当减少骨水泥量,以免骨水泥渗漏进入椎管压迫脊髓和神经;③采取退针法注入骨水泥,以便骨水泥更为均匀、充实分布;在注入骨水泥时必须密切注意流动,预防渗漏;④在穿刺椎弓根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多次穿刺,以确保椎弓根壁完整,并采取限量分次注入不同浓度的骨水泥[11]。

综上所述,双侧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有效恢复伤椎体的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强化脊柱稳定性,整体效果和预后优于单侧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但该术式手术操作时间更长,术中出血较多,且骨水泥用量较大。

参考文献

[1]孙彤.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J].中国医药,2016,11(10):1577-1580.

[2]朱仰义,章年年,任伟峰.单侧与双侧穿刺PK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2):1941-1944.

[3]张铁良.临床骨科学 [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99-301.

[4]李健,蒋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诊疗[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46(12):1389-1392.

[5]张宏,任虎,冯涛,等.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对比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8(6):62-65.

[6]李哲,苏庆军,海涌.伴有椎体内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治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7,27(7):647-651.

[7]曹恒聪,李永民,王旭.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5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2007,2(8):497-498.

[8]罗兴良,吴坚,单贤贞,等.不同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刊,2017,52(4):105-107.

[9]石晨,程安源.PKP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7):709-711.

[10]龚毅,王小平,丁跃华,等.单侧与双侧椎弓根穿刺行PK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8,40(4):476-478.

[11]谭海涛,孟志斌,黄涛,等.单侧与双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5(16):1511-1514.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指南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