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规范详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临床指南 > 围手术期过敏反应诊治快捷指南(2014)
围手术期过敏反应诊治快捷指南(2014)
发布者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编)
正文

一、定义和病因

(一)定义

过敏反应指某种物质触发的威胁生命的全身反应,过敏反应多为突发和偶发,难于预测,重者死亡率为3%~6%。

(二)病因

围手术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药物为肌肉松弛药(首先是琥珀胆碱,其次为罗库溴铵、维库溴铵、米库氯铵、阿曲库铵和顺阿曲库铵),其他药物或物质包括乳胶、抗生素、明胶、脂类局部麻醉药、血液制品和鱼精蛋白等。女性发生率为男性的2~2.5倍。

二、临床症状

(一)麻醉过程中发生的过敏反应大部分表现为出现皮肤、黏膜症状,也有的具有心血管系统表现和支气管痉挛。根据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其临床表现分为4级:

Ⅰ级,仅表现为皮肤潮红、出现斑丘疹和荨麻疹。

Ⅱ级,除表现皮肤症状外,还有低血压、心动过速,呼吸困难,以及胃肠道症状。

Ⅲ级,出现皮肤症状,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和心律失常,支气管痉挛以及胃肠功能紊乱。

Ⅳ级,心脏停搏。

(二)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临床症状出现的早晚和涉及器官的数量,还与患者原有疾病,特别是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状态紧密相关。

(三)正在接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或已行椎管内阻滞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后症状都较为严重,且复苏极为困难。

(四)过敏反应的患者可因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冠状血管痉挛、心肌缺血、心肌收缩力受损等而诱发心力衰竭。还可因血管性水肿、支气管痉挛、分泌物增加、气道阻塞而引起窒息,导致严重缺氧。

(五)过敏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可立即引起组胺、类胰蛋白酶、白介素、缓激肽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性介质的释放。

(六)类过敏反应不涉及免疫球蛋白的介入,无肥大细胞激活,仅激活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症状较轻,其约占围手术期过敏反应的40%。

三、诊断

(一)出现可疑临床症状时,应除外全脊髓麻醉、全身麻醉过深、肺栓塞、气胸、心脏压塞、气道高敏感(支气管哮喘)和失血性休克等情况。

(二)麻醉中接触某种药物或物质后出现上述典型症状,应立即取血测定相关标志物,最后完成皮试阳性后确诊为过敏反应。

1.组胺

过敏反应时血清组胺浓度显著增高(>9nM),其阳性诊断率为75%。但其半衰期仅为30~60分钟,需在出现临床症状后立即取血测定。

2.类胰蛋白酶

出现过敏反应使α-肥大细胞溶解和β-肥大细胞激活后15分钟到1小时血中类胰蛋白酶即达到峰值,其半衰期为2小时。因此应在出现临床症状1小时内、2小时和24小时取血测定,其血中浓度超过24μg/ml或基础值的3倍即为阳性,其阳性诊断率为92%。

3.特异性IgE抗体

能够测到某种药物或物质的特异性IgE抗体,即可明确诊断对该药物或物质的过敏反应。

4.皮肤试验

过敏反应时消耗大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应在过敏反应发生后4~6周,机体恢复正常后完成可疑药物或物质的皮肤点刺或皮内注射试验,以确定具体的过敏原。皮肤试验的假阳性率较高,有诱发全身严重过敏反应的潜在风险,但对确定过敏原有较高价值。

四、治疗

(一)立即停止给予可疑药物并保留残留可疑药物的安瓿或其他包装物。

(二)稳定循环

1.快速输注电解质溶液。

2.及时静注肾上腺素30~50μg,5~10分钟重复,必要时输注1~10μg/min。

3.必要时输注去氧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和胰高血糖素等维持血压(视条件任选)。

(三)缓解支气管痉挛

1.吸入沙丁胺醇或溴化异丙托铵。

2.静脉注射氨茶碱5~6mg/kg。

3.吸入纯氧,必要时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

(四)静脉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立即静脉注射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2mg/kg,可6小时后重复给予,24小时不超过300mg。也可静脉注射甲泼尼龙1mg/kg。

(五)抗组胺药物的联合应用:异丙嗪+雷尼替丁。

(六)目前还没有药物能够有效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过敏反应可在数秒或数分钟出现急性期症状,需及时发现,果断处理。症状通常持续4~6小时,也有延续达24小时,始终需要在重症监护室实时监测,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始终维持生命体征正常。

(七)患者痊愈后4~6周应该完成皮肤试验,确定过敏原,并将结果告知患者和家属,同时填写过敏反应警示卡记录在案。

五、预防

目前还没有明确措施能有效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当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品和相关物质时,应严密观察患者出现的任何病情变化。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指南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