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规范详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临床指南 > 婴幼儿护理操作指南——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2018)
婴幼儿护理操作指南——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2018)
发布者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中华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组织
正文

一、概述

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可持续进行心率、心律、呼吸、血氧、体温监测,并可进行多种模式的血压测量等。可多通道显示完善的信息及回顾功能,便于观察和及时发现患儿身体细微的体征变化。所有的监护参数可设置报警上、下限,进行声光双重报警。

二、操作实践

(一)评估

1.年龄、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等。

2.胸部皮肤情况,有无粘贴电极片的禁忌。

3.患儿基础血压,治疗用药情况及近期血压变化。

4.患儿吸氧浓度,指(趾)端循环,皮肤完整性及肢体活动情况。

(二)操作前

1.物品准备

多功能监护仪,心电、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等监测插件,连接导线,电极片,配套血压袖带,血氧饱和度传感器。

2.环境准备

病室安静、清洁、明亮,无阳光直射。

(三)操作中

1.连接心电监护仪电源,打开主机开关。

2.粘贴电极

患儿平卧或半卧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电极片贴于胸腹部皮肤完整处,正电极(黑)位于左锁骨中线下,负电极(白)位于右锁骨下,接地电极(红)一般情况置于左下腹,特殊情况可放于任何位置。如有污垢先用清水擦拭干净后再贴(图11-1、图11-2)。

3.连接心电导联线,协助患儿取舒适卧位,电极线妥善放置,避免压于患儿身下。

4.设置机器模式:

根据患儿年龄选择新生儿/儿童/成人模式。

5.心率、心律、呼吸监测

(1)选择恰当导联,一般选择Ⅱ导联作为显示波形,调节波幅。

图11-1 3导联电极安放

图11-2 5导联电极安放

(2)根据年龄、病情、基础心率等设置心率和呼吸的报警范围。

(3)正确记录屏幕上显示的心率和呼吸数值。

(4)监测过程中应注意患儿有无异常心电波形,排除各种干扰和电极脱落,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带有起搏器的患儿要区别正常心律与起搏心律。

6.血压监测

(1)根据医嘱设置血压测量的间隔时间。

(2)根据患儿年龄、病情、基础血压设置报警上下限。

(3)协助患儿取舒适卧位,露出手臂并伸直,排尽袖带内空气,将袖带缠至肘窝上1~2横指,松紧以放进一指为宜,按START。

(4)测量完毕,正确记录屏幕上显示的血压数值。

7.血氧饱和度监测

(1)选择合适的血氧饱和度接头或指套,正确安放于患儿手指、足趾处,接触良好,松紧度适宜。

(2)设置适当的报警范围,报警低限设置为90%。

(3)正确记录屏幕上显示的血氧饱和度值。

(4)视患儿循环情况定期更换血氧饱和度接头或指套的位置,以免造成灼伤、压疮或血液循环受阻。

8.报警应始终处于开启状态。

9.报警处理

根据患儿情况可先按静音键,如2分钟后报警原因未解除,机器再次报警。复位报警前要先检查哪些参数正处于报警状态,一旦按“复位”,所有处于报警状态的参数均被复位。

10.测量完毕,关闭监护仪。

取下电极片,清洁患儿胸部皮肤,协助患儿整理衣服,取舒适卧位。

11.整理用物,洗手。

(四)操作后

1.整理用物。

2.观察患儿情况。

三、注意事项

1.放置电极片时,避开伤口、瘢痕、中心静脉插管、起搏器及电除颤时电极板的放置部位,避开乳头乳晕位置。

2.定期更换电极片及其粘贴位置,注意皮肤的清洁。

3.心电监护不具有诊断意义,如需要详细了解心电图变化,须做常规导联心电图。

4.正常值为各年龄段正常生命体征的±10%,否则为异常。

5.血压袖带专人专用,做好袖带的更换、清洁和消毒。

6.每次测量时应排尽袖带内空气,需要连续监测时,要定期放松袖带并更换位置。

7.血压监测应在患儿平静时进行,偏瘫患儿选择健侧上臂测量。

8.当血压测量数值异常时,应查看袖带是否过紧或过松,有无漏气,患儿体位是否移动,确认无误后重复测量或使用血压计复测血压。

9.休克、体温过低、低血压或使用血管收缩药物、贫血、偏瘫、指甲过长、周围光线太强、电磁干扰及涂抹指甲油等都对血氧饱和度监测的结果有影响。

10.血压测量和血氧饱和度测量不要在同一侧肢体上进行,以免影响监测结果。

11.使用完毕后,导线应清洁,分类整理,放置在塑料袋内备用。

12.做好仪器的防尘、清洁、消毒等。

四、相关知识

各年龄段患儿呼吸、脉搏数值见表10-1,各年龄段的平均血压见表10-2。儿童血压的计算公式:收缩压(mmHg)=(年龄×2)+80;舒张压(mmHg)=2/3收缩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8.

2.王卫平.儿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指南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