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规范详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临床指南 > 眼科临床指南解读——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2017)
眼科临床指南解读——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2017)
发布者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孙旭光
正文

【病因】

角膜是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的眼感染部位,以往在各种细菌引起的角膜溃疡中,铜绿假单胞菌占第一位。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眼微生物室统计的490株致病菌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比例为32.2%。日本横滨市立大学眼科统计的120株致病菌中,铜绿假单胞菌为35.8%。在美国,由配戴角膜接触镜引起的角膜炎中,铜绿假单胞菌占59.2%。

【病理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组织破坏力,主要与其毒力和侵袭力有关。该菌能够产生外毒素A、弹性蛋白酶、胞外酶S等重要致病物质。细菌分泌的黏多糖蛋白质复合体,使其黏附到组织细胞表面;细菌的鞭毛在与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下,极易从组织破损部位侵入,并在组织内迅速繁殖,导致组织的坏死。

【临床表现】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角膜溃疡,往往有较明确的危险因素,如外伤及过夜配戴角膜接触镜等。眼科医源性感染中,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时有发生,如荧光素滴眼液污染所致的角膜溃疡。

铜绿假单胞菌导致的角膜溃疡的特点:

(1)角膜溃疡形成迅速,可在24小时内形成深基质的溃疡或脓疡(图2-4-1),如未能及时诊治,很快导致角膜穿孔(图2-4-2)。

图2-4-1 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轻度)

图2-4-2 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中度)

图2-4-3 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重度)

(2)角膜溃疡表面可见融解坏死的组织(图2-4-3),并附有多量淡黄绿色的黏脓性分泌物(用医用棉签采取后,在自然光下,易于观察到分泌物的黄绿色)。

(3)感染早期(1~3天)即有明显的前房积脓。

【诊断】

根据危险因素、急性发病,且极迅速的病情发展、脓性角膜溃疡形成、带有黄绿色的黏脓性分泌物,以及前房反应重等特点,可确立临床诊断。明确病因诊断,需依靠微生物实验室检查。

【治疗】

一般选用第三代或第四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或加替沙星及莫西沙星作为首选治疗药物,同时联合1%妥布霉素或5%头孢他啶滴眼液频繁点眼,连续48~72小时(昼夜不间断),病情控制后酌情减少点眼次数(图2-4-4,图2-4-5)。

如果为重度角膜溃疡或伴有明显的前房积脓,不易吸收时,可联合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0mg或头孢他啶100mg,每日1次,连续2~3天(图2-4-6,图 2-4-7)。

图2-4-4 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

图2-4-5 同一病人治疗后角膜溃疡愈合

图2-4-6 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治疗前)

图2-4-7 同一病人治疗后(清创+羊膜移植)

药物治疗48~72小时后仍不能有效控制感染的病人,应及早手术治疗(图2-4-8,图2-4-9)。

图2-4-8 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治疗前)

图2-4-9 同一病人角膜移植术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指南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