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规范详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临床指南 > 眼科临床指南解读——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2017)
眼科临床指南解读——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2017)
发布者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孙旭光
正文

【病因】

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该菌为皮肤及黏膜的常在菌,也是引起化脓性感染的常见病菌。在眼部可导致多种感染性疾病,如急性睑腺炎、睑缘炎、角膜炎、周边角膜浸润、泪囊炎及眼眶蜂窝织炎等。

【病理机制】

金葡菌除能够产生血浆凝固酶外,还可产生感染扩散相关因子和致病毒力相关因子。

【临床表现】

病人一般均有外伤病史,或角膜及眼表疾病史,如干眼、大泡性角膜病变、红斑痤疮性角膜炎,以及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等。

金葡菌性角膜溃疡特点:

(1)一般呈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灰白或乳白色外观(图2-1-1),感染早期溃疡一般比较浅表,多位于浅基质层,水肿与浸润程度较轻。

(2)溃疡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分界比较清楚。

(3)感染早期一般前房反应较轻。

如果未能及时诊断治疗,角膜溃疡会继续扩大,并向深部基质发展,甚至形成深基质脓疡(图2-1-2),严重的病人可以发生角膜穿孔。

图2-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

图2-1-2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重度)

金葡菌性角膜溃疡多为单一病灶,但是在某些角膜屈光手术后,如LASIK术后,也可出现多发性病灶。对于个别由于耐药金葡菌导致的迁延性角膜溃疡,应注意与真菌性角膜溃疡相鉴别。

【诊断】

金葡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尤其是危险因素的存在)、急性发病(危险因素作用有1~2天)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另外,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有效,也可帮助回顾性诊断。

病因诊断要根据角膜标本的细菌培养与鉴定。角膜涂片细胞学检查方法简便快速,但是一般检验结果只能提示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并不能鉴定出具体菌种。

【治疗】

1.常用的抗生素

(1)氟喹诺酮类:

为广谱强效杀菌的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

1)0.3%环丙沙星、0.3%氧氟沙星。

2)0.3%左氧氟沙星或0.5%左氧氟沙星(国外有1.5%左氧氟沙星)。

3)0.3%加替沙星或0.5%加替沙星(国外有0.5%莫西沙星)。加替沙星与莫西沙星被称为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

(2)氨基苷类:

为广谱强效杀菌的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

1)0.3%妥布霉素、1.4%妥布霉素(需要院内临时配药)。

2)2%~4%阿米卡星(需要院内临时配药)。

(3)头孢菌素:

种类繁多,眼科常选用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较强的头孢类抗生素,5%头孢唑林钠(院内临时配药)。

2.药物治疗方案

(1)对溃疡小于3mm,且前房无明显反应的病人,选用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联合妥布霉素,频繁点眼24~48小时,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

(2)对溃疡大于3mm,或位于角膜中央光学区的溃疡,或伴有明显前房反应的病人,首选左氧氟沙星联合5%头孢唑林钠;或0.3%加替沙星联合5%头孢唑林钠,频繁点眼24~72小时,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图2-1-3,图2-1-4)。

图2-1-3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治疗前

图2-1-4 同一病人治疗后,角膜云翳形成

(3)对于前房积脓较多(液平高度大于3mm)的病人,可同时结膜下注射抗生素,如妥布霉素20mg/0.5ml,或头孢唑林钠100mg/0.5ml,一般每日1次,连续2~3天。

3.手术治疗

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深层角膜脓疡及有角膜穿孔倾向的病人,应尽快行角膜移植。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指南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