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发热时机体代谢和能量代谢明显增强,导致内脏器官的功能失调。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对小儿疾病的转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发热应首选物理方法降温,如冷敷法、擦浴法、浸浴法等。
二、操作实践
1.评估
(1)物理降温方法的选择:
新生儿体表面积较大、活动少,皮下脂肪较薄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因此0~3个月小儿应采用头部冷敷、开包散热法。婴幼儿可以进行头部冷敷、温水擦浴效果较好。
(2)物理降温的方式:
物理降温是目前临床最简便而又安全的降温方法,通过扩张皮肤血管,促进皮肤散热来达到降低机体温度的目的。婴幼儿物理降温主要有冷敷法和擦浴法两种。擦浴法中可分为温水擦浴和酒精擦浴。
2.操作前护理
(1)了解患儿病情,评估患儿体温、年龄、配合程度、体重、意识状态。
(2)物品准备:治疗车、32~34℃温开水300ml、治疗碗内盛32℃左右30%~50%乙醇300ml、小毛巾2块、大毛巾1块、冰袋、备衣裤一套,必要时可备屏风。
(3)按医嘱给予患儿物理降温,执行查对制定。
(4)操作者洗净双手,戴口罩,仔细查对医嘱及用物。
(5)备齐用物,并放于治疗车上,推治疗车至患儿床旁。
3.操作中护理
(1)冷敷法:
1)将治疗车推至患儿床旁,再次进行查对。
2)进行环境准备,关闭门窗,保证室内温度适宜(25~28℃),为患儿进行遮挡。
3)将小毛巾包裹冰袋放置于患儿前额、头顶、下颌下、腋下、腹股沟等处(图17-1)。
4)30分钟后评估冷敷法降温效果。
(2)温水擦浴法:
1)将治疗车推至患儿床旁,再次进行查对。
2)进行环境准备,关闭门窗,保证室内温度适宜(25~28℃),为患儿进行遮挡。
3)将干净小毛巾放入32~34℃温水中浸湿。
4)脱去近侧衣袖,大浴巾垫于擦拭部位下,按顺序拍拭先至颈外侧→上臂外侧→前臂外侧→手背,更换小毛巾再从腋窝→上臂内侧→肘窝→前臂内侧→手心,重点擦洗前额、腘窝、腋窝、腹股沟及四肢,整个擦浴时间10~15分钟。
5)擦拭完毕用大浴巾擦干皮肤,帮助患儿整理床单位。
图17-1 冷敷法部位
(3)酒精擦浴法:
1)将治疗车推至患儿床旁,再次进行查对。
2)进行环境准备,关闭门窗,保证室内温度适宜,为小儿进行遮挡。
3)将干净小毛巾放入32℃左右30%~50%酒精浸湿。
4)脱去近侧衣袖,大浴巾垫于擦拭部位下,按顺序拍拭先至颈外侧→上臂外侧→前臂外侧→手背,更换小毛巾再从腋窝→上臂内侧→肘窝→前臂内侧→手心,重点擦洗前额、腘窝、腋窝、腹股沟及四肢,整个擦浴时间10~15分钟(图17-2)。
5)擦拭完毕用大浴巾擦干皮肤,帮助患儿整理床单位。
图17-2 擦拭部位
4.操作后护理
(1)操作完毕后再次与医嘱核对。
(2)观察患儿物理降温疗效。
(3)整理用物。
三、注意事项
1.冷敷部位的选择
(1)尽量选择腘窝、腹股沟、腋窝大血管流通处降温。
(2)禁止冷敷前胸、腹部和后颈部位,因为其对冷热刺激较敏感,可引起心跳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不宜擦拭。
2.冰袋质量的观察
随时检查冰袋、冰囊、化学制冷袋有无破损漏水现象,布套潮湿后应当立即更换,冰融化后应当立即更换。
3.皮肤的观察
严密观察患儿皮肤状况,严格交接班制度,如患儿发生局部皮肤苍白、青紫或有麻木感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防止冻伤发生。
4.空气流通
应该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更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室内气温为25℃最为适宜。
四、相关知识
1.婴幼儿发热的定义
0~3个月婴儿的正常直肠温度为(37.5±0.3)℃,大龄儿童正常直肠温度为37.5℃。目前临床工作中大多将直肠温度>38℃定义为发热。高热临界值大多设定为39℃或39.5℃,有的甚至采用40℃。
2.发热机制及时相
根据体温调定点理论,发热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有三个时相: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各时相产热及散热关系分别为: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产热 <散热。< p>
3.冷敷法相关研究
发热可致颅内压增高,因此,患儿头部的降温尤为重要。张彩云将冰块棱角用水冲去,冰袋放置于患儿前额、头顶、下颌下、腋下、腹股沟等处,30分钟后即见明显降温效果。张秀云自制了冰点下降的乙醇冰袋效果良好。刁莲英等通过对不同浓度的盐水冰袋进行降温发现,10%的盐水冰袋在室温环境下持续3小时,其温度仍在-5℃。乙醇和盐水冰袋可始终保持雪融状,低温持续时间长,与体表接触充分,易于固定,降温效果优于传统的清水冰袋。但不能适应急诊短时间的大量需求。研究发现,降温贴可持续降温,缓解高热患儿不适症状,能够改善患儿的睡眠情况,缓解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使用方便,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及患儿家长的青睐。
4.擦浴法相关研.
温水擦浴具有以下优点:无禁忌证,在家庭降温的同时可清洁皮肤,消除汗液,有舒适感。但也有学者认为,擦浴降温后易引起寒战反应,原因是擦浴与生理的发热调节机制相违背,不能使调定点下移。
对于皮肤娇嫩的新生儿,酒精擦浴容易导致新生儿皮肤损害、过敏及其他并发症,在对手足口病高热的患儿采用酒精擦浴时,还存在酒精刺激患儿皮疹或疱疹,有疼痛不适的弊端。
1.程涵蓉,文飞球,温爱惠.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患儿不同物理降温方法的疗效观察.护理学报,2011,18(2):43-45.
2.杨文娟.发热患儿物理降温的研究进展.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1977-1978.
3.张彩云.幼儿高热采用不同物理降温法效果比较.护理研究,2003,17(5):280-281.
4.张秀云,李建强.自制乙醇冰袋、冰枕物理降温效果观察.山东医药,2010,50(30):45.
5.刁莲英,商桂珍,孙军,等 .盐水冰袋降温的实验研究 .护理学杂志,2000,15(8):488-489.
6.蔡榕,郭岚峰,江蕙,等.降温贴对夜间急诊高热患儿的疗效研究.现代医学,2010,38(5):563-564.
7.杨丽梅,乔蕾.高热患儿药物与温水擦浴降温的比较.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7(3):400-401.
8.瞿青云,杨燕玲,范永康.温水擦浴降温效果评价.护士进修杂志,1999,4(9):6.
9.洪利芬,吴育平,李芳芹.手足口病高热患儿采用不同降温方法疗效比较.实用医学杂志,2011,27(5):896-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