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规范详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临床指南 > 围手术期中心静脉监测专家共识(2014)
围手术期中心静脉监测专家共识(2014)
发布者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王袁(共同执笔人)、王海英(共同执笔人)、王祥瑞、冯艺、刘克玄、严敏、夏中元、顾尔伟、喻田(负责人)
正文

一、概述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是指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入口处的压力或右心房压力,正常值为5~12cmH2O,主要反映右心室前负荷及回心血量的排出能力。CVP值的高低与静脉回心血量、肺血管阻力及右心功能等有关,但并不能反映左心功能。

二、监测前评估

中心静脉压力监测是围手术期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重要监测技术。其主要适应证及禁忌证如下:

(一)适应证

1.术前存在严重创伤、脱水、休克、失血量较大、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等;

2.行较大手术、手术复杂或时间长、预计术中有体液或血液丢失;

3.手术本身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显著改变;

4.术中需施行血液稀释或控制性降压;

5.在难以评估尿量情况下(如肾衰竭患者),需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容量评估;

6.建立外周静脉通路困难或患者需要迅速补充血容量,而外周不能满足补液需要;

7.术后需长期输液或静脉抗生素治疗,以及全胃肠外营养治疗;

8.需经中心静脉导管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

9.需要反复采取血样或临时行血液透析;

10.其他 如预计术中出现空气栓塞发生率较高或需要抽吸气栓等。

(二)禁忌证

1.穿刺部位存在感染;

2.患有上腔静脉综合征,不能行上肢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3.近期安装过起搏器的患者慎用;

4.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为相对禁忌证。

三、监测前准备

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发布在2012年3月出版的《麻醉学》(Anesthesiology)杂志上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实践指南,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前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签署知情同意书;

2.必须在无菌环境中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3.准备标准化的压力监测装置,如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无菌手套、消毒液、注射器、穿刺针、导引钢丝、深静脉导管、皮肤扩张器、无菌盐水、缝皮针、缝合线、压力袋、一次性换能器、监测设备等。

中心静脉穿刺径路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等,其中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最为常用。临床实践中,需根据患者病情及操作者的临床经验来选择最适宜的方法。

(一)颈内静脉径路

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外侧、胸锁乳突肌深面。由于右侧颈内静脉角度较平直,故更利于导管置入。同时,由于左侧进针易损伤胸导管或胸膜顶,而右侧解剖位置变异少、易于确认、标识明显,故临床上常选择右侧颈内静脉作为穿刺点。可采用前路、中路和后路三种方法,分别为:①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颈总动脉外侧;②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交汇点即颈动脉三角顶点,将颈动脉推向内侧,针轴与皮肤呈30°~45°,针尖指向同侧乳头;③乳突与锁骨中内1/3交点连线与胸锁乳突肌外缘之交点,相当于环状软骨水平,针尖向锁骨切迹——右胸锁关节方向。

患者头偏向左侧,可在右肩下垫一薄枕,然后置头低位15°~30°,避免头过度后仰和左偏,以保证穿刺时不易进入空气。常规消毒铺巾。如患者清醒,先行局部浸润麻醉。定位后,使用试探针穿刺,边进针边回抽,进针数厘米即可见回血。若进针3cm仍未见回血,则保持负压将穿刺针缓慢回抽至皮下,轻微改变角度重新进针穿刺。成功进入静脉后应确认方向、角度和进针深度,然后拔出试探针,也可将针留在原位置。再使用穿刺针按试探针穿刺方向刺入颈内静脉,即可见回血,回抽通畅,则从针腔内放入导丝,插入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心电图变化,避免导丝过深引起心律失常。再固定导丝退出穿刺针,压迫穿刺点,顺导丝放入扩张器,扩张皮下后置入导管,成人置管深度为12~15cm。回流血液通畅后缝合固定并用保护膜保护,连接中心静脉压测压管或输液器。测压管需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排气。

(二)锁骨下静脉径路

锁骨下静脉穿刺有锁骨上和锁骨下两种穿刺法,现临床常采用锁骨下法。

1.锁骨下穿刺置管法

穿刺常取右侧锁骨下静脉,患者仰卧,头偏向左侧,肩部垫高,上肢紧贴体侧,保持锁骨向前,使锁骨间隙张开便于进针。常规消毒铺巾后,选择穿刺点在锁骨中外1/3交界点、中点或锁骨中内1/3交界点,锁骨下1cm处。穿刺针指向同侧胸锁关节外侧,经过锁骨与第一肋骨间隙即穿入锁骨下静脉。注射器内始终保持负压,缓慢进针,见回血通畅后,按颈内静脉所述置管步骤操作。

2.锁骨上穿刺置管法

与锁骨下穿刺法不同主要在于:患者取头低脚高仰卧位,使锁骨上窝显露出来。选择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约1.0cm为穿刺点,穿刺针与矢状面呈30°~45°角,冠状面水平或呈10°~15°角,针尖指向胸锁关节。其余步骤同锁骨下穿刺置管法。

四、中心静脉压力测定

中心静脉压力测定包括水柱法和换能器法。鉴于换能器连续测压较为准确直观,现常用于临床。

(一)传感器零点设置原则

准备肝素盐水袋,并放入压力袋,充气加压。用肝素盐水冲洗换能器及相连的延长管以排气。穿刺成功后,将换能器相连延长管与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并将换能器与相应监测仪导线相连,打开换能器三通并与大气相通,以一个大气压为零点调零。待患者摆好体位后,固定换能器位置与腋中线第四肋间水平(右心房水平)一致。

(二)影响压力读数准确性的因素

1.导管置入深度 导管位置过深,可致CVP压力值偏低;位置过浅,CVP值偏高。可采用影像学技术确定置入导管位置。

2.操作者管理 如操作者不熟悉,致置管后未及时接通液体;或测压管道中有气泡存在,未及时排气;甚至管道接头松动、漏液。

3.零点定位 临床一般以右心房中部水平作为标准零点。保持心脏与床平行,才能保证测定零点的正确。

4.心功能、血容量和血管张力(表4-1)。

表4-1 CVP与心功能的关系及处理

*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分钟内经静脉注入。如血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3~5 cmH2O则提示心功能不全。

5.胸内压 机械通气,患者咳嗽、屏气、伤口疼痛、呼吸受限以及麻醉和手术因素均可通过改变胸内压影响中心静脉压的数值。

6.测压系统的通畅度 测压时,如血液反流、液体黏稠、血凝块等因素均可造成通道不畅,影响测压值的准确性。故临床常采用肝素盐水间断冲洗以保证测压系统的通畅。

五、CVP压力波形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一)CVP压力波形的组成

CVP主要反映右心房内压的变化,CVP波形一般由正向波a、c、v和负向波x、y共5个波组成(图4-1)。

图4-1 CVP波形的组成

1.a波

位于ECG的P波之后,反映右心房收缩功能,其作用是在右心室舒张末期向右心室排血。

2.c波

位于QRS波之后,是由于右心室收缩,三尖瓣关闭并向右心房突入,而导致右心房压力一过性增高所致。

3.x波

在c波之后,随着右心室的继续收缩,右心房开始舒张,使右心房压快速下降所致。

4.v波

位于x波之后,是由于右心房舒张,快速充盈的结果。

5.y波

位于v波之后,是由于三尖瓣开放,右心房血快速排空所致。

(二)CVP压力波形变化的临床意义

1.在窦性心动过速时,a、c波融合;当心房纤颤时,a波消失;

2.右房排空受阻时,a波增高变大,多见于右心室肥厚、三尖瓣狭窄、急性肺损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肺动脉高压等;三尖瓣反流时v波增大;

3.右心室顺应性下降时a、v波增大;

4.在急性心包填塞时,x波变陡峭,而y波变平坦。

六、监测CVP的临床意义

临床监测CVP主要用于评估回心血容量与右心射血功能,CVP正常范围为 5cmH2O~12cmH2O,小于5cmH2O 表示循环容量不足,大于15cmH2O,提示右心功能不全或容量超负荷,临床上应动态地观察CVP的变化,同时结合动脉血压来综合判断(见表4-1)。测定CVP应注意及时完成零点校正。

七、并发症

中心静脉穿刺是一种侵袭性的操作,不能完全避免创伤性损害所导致的并发症,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损伤血管、心脏,严重者可出现心包填塞

其中心包填塞主要由于插入导管过深,引起右心房穿孔、心包积液所致,一旦发生,死亡率较高,但较少见。心脏填塞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突然呼吸困难、发绀、烦躁不安、胸骨后疼痛、颈静脉怒张,同时伴有低血压、奇脉、心音低而遥远。

(二)气胸、血胸或液胸

气胸是锁骨下静脉径路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常由于刺破胸膜所致;血胸主要由于操作过程中穿透静脉或动脉,刺破胸膜而形成。

(三)出血及血肿

常由于穿刺过程中误伤动脉所致。因疾病需要行抗凝治疗患者,血肿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生,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四)空气栓塞

在更换接头、注射器以及检测导管是否在大静脉内时,空气可能会经针孔或导管进入血管。尤其是锁骨下静脉穿刺时,由于静脉压力相对较低,吸气时可为负压,增加了空气栓塞的发生几率。

(五)血栓性静脉炎、感染

手术后需长时间留置导管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血栓性静脉炎。此外,由于操作中反复穿刺,或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可发生感染。当患者出现原有疾病无法解释的寒战、发热、血象增高、穿刺部位压痛或红肿等炎症反应时,可考虑拔出中心静脉导管。

八、穿刺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一)穿刺相关性感染

1.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时,需采用严格无菌技术;

2.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除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外,还应根据患者情况,预防性给予抗生素,但不应常规使用;

3.应根据感染风险、经济成本和预期置管时间,选择置入抗生素或氯己定和磺胺嘧啶银等涂层导管。但是置入抗微生物涂层导管不能替代感染预防措施;

4.穿刺点的选择应根据临床需求,同时兼顾穿刺位点避开被污染区或易污染区(如烧伤或被感染皮肤、邻近气管造口术或开放性手术伤口处)。成人尽可能选择上身穿刺点,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5.使用缝线、U形钉或无菌胶带固定导管,并应用透明封闭生物敷料以保护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不受感染;

6.当通过现有中心静脉导管注射或抽吸时,每次进行操作之前,均应对导管通路口进行消毒,不使用时应关闭或遮盖;

7.每日检查导管置入部位有无感染症状,当怀疑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时,需拔除导管,更换穿刺点重新穿刺置管;

8.应该根据临床需求,确定导管留置时间。

(二)机械性损伤

1.导管穿刺位点的选择应基于临床需求和医师判断、经验及技能。对于成人,导管穿刺位点应考虑选择上身,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血栓形成并发症的发生危险;

2.导管大小和型号的选择应基于临床需求选择最小型号的导管;

3.选择Seldinger技术(穿透法)或改良的Seldinger技术(穿入法)置管应基于临床需求和操作者的技能、经验。在扩张器或大腔导管置入前需确定导丝在静脉内,此时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置管可以提供更稳定的静脉通路;

4.行穿刺置管时,可采用超声成像引导进行血管定位和确定血管通畅性;

5.通过引导针置入导管后,应确定导管在静脉内,方法包括超声、测压法、压力波形分析和静脉血气等,而不应基于血液颜色或无搏动血流判断;

6.导管置入后,需证实导管尖端的位置,方法包括胸片、荧光透视和连续心电图等;

7.若扩张器或大腔导管意外置入动脉血管,应使扩张器或导管留在原位,并立即咨询普外科、血管科或介入放射科医师,商量是否应手术或非手术移除导管;

8.肺损伤及气胸:应严格掌控进针方向与深度,穿刺过程中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音降低等肺受压的症状,则应高度警惕,立即退出导管,行影像学检查并作相应处理。

对上述损伤进行评估及适当处理后,麻醉医师与手术医师应权衡利弊,决定是否进行择期手术。

参考文献

1. 冯艺. 麻醉基本操作分册.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2:74-88.

2. 盛卓人.实用临床麻醉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7:160-172.

3. 邓小明,曾因明. 米勒麻醉学 上.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9:1295-1307.

4.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entral Venous Access:A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Central Venous Access. Anesthesiology,2012,116:539-173.

5. 何志捷,管向东.重症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471-474.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指南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