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口服药物是通过口服后,药物被胃肠道黏膜吸收入血液循环,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作用。满足患儿治疗或预防接种的需要,解除疾病所致的疼痛及不适。禁忌证为不能进食者或胃肠疾病正在禁食者。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不成熟,对药物的毒性作用、不良反应较敏感,故小儿用药须慎重、准确、针对性强,做到合理用药。此外,还须结合小儿年龄、病情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给药方式。
二、操作实践
1.评估
(1)口服药剂型的选择:
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年龄尚小,不宜吞服片剂、较大药丸、胶囊等大体积药物,否则容易引起窒息。可服用的剂型有溶液剂、颗粒剂、糖浆剂、混悬剂、泡腾片、散剂、滴剂等液体制剂或溶解于液体中服用的制剂。当需要服用某些片剂时,可以碾磨成粉末后,加入温开水中服用。但需要注意,有些药片不能压碎或溶解,例如具有肠溶性包衣或缓释的片剂,此类药物不适合新生儿及较小婴幼儿服用。
(2)服用容器的选择:
新生儿和婴儿的口服药物剂量小于5ml,可将液体状药物或溶解成悬浮液的药物放入奶嘴中让患儿吸吮,必要时可修剪奶嘴出水孔,使之变大易于药物通过。新生儿和婴儿的口服药物量大于5ml时,建议可将药物溶解后放入奶瓶中喂药。幼儿可以用小勺子、注射器、小杯子或专门喂药器进行喂药。
2.操作前护理
(1)了解患儿病情,评估患儿有无过敏史,评估吞咽功能状况,评估患儿服药的配合程度、体重、意识状态。
(2)物品准备治疗车、药盘、药卡、药品、药杯、小匙、滴管、小水壶、温开水、糖浆、小饭巾、研钵、搅棒。
(3)按医嘱给药,执行查对制定,剂量应做到准确无误。
(4)操作者洗净双手,戴口罩,再次查对医嘱及药物。
(5)备齐用物,并放于治疗车上,不能吞咽或不能合作者,应将药片放于研钵内捣成粉状,倒入药杯内,并放入少许温水,用搅棒拌匀。
3.操作中护理
(1)奶嘴喂药法(图18-1):
图18-1 奶嘴给药法
1)将药车推至患儿床旁,再次进行查对。
2)将药物放在奶嘴中,将奶嘴轻触婴儿嘴部,婴儿吮着奶嘴,将奶嘴向上,药液充满奶嘴内。药液吸吮完毕后,奶嘴内放入少量温开水,让婴儿吸吮完毕,起到冲洗口腔作用。
(2)奶瓶喂药法(图18-2):
图18-2 奶瓶给药法
1)将治疗车推至患儿床旁,再次进行查对。
2)将药物放在奶瓶中,将水与药物充分摇匀,将奶嘴放入婴儿嘴中,将奶瓶底部向上,药液充满奶嘴内。吸吮完毕后,奶瓶内放入少量温开水,让婴儿吸吮完毕,起到冲洗口腔作用。
(3)单人喂药法:
1)喂药时,将患儿抱起,患儿半卧位于操作者怀中。
2)用小饭巾围于患儿颈部,用小匙盛药,轻捏其双颊,从患儿嘴角处徐徐喂入。药液完毕后,给予少量温开水喂服。
(4)双人喂药法:
1)不配合服药的患儿,可采用双人喂药法。小儿半卧位,一人固定小儿头部,面朝上,另一人双手捏住小儿脸颊部,让唇部凸起,另一手持药杯,放在近侧嘴角处,缓慢倒入。喂药完毕后,给予少量温开水喂服。患儿不吞咽时,可将匙留在口中压住舌尖片刻,以防患儿吐出药物,等咽下后再将小匙取出,然后喂少许温开水。
2)小婴儿喂药完毕后,将小儿放在大腿上,用手固定其头部,用另一手轻轻拍拍背部,也可以将婴儿抱起,让其伏在喂药者的肩膀上,用手轻轻地拍打背部,以减少吐药。
4.操作后护理
(1)喂药完毕再次查对药物服用正确。
(2)观察患儿服药后的反应。
(3)整理用物。
(4)执行者签名。
三、注意事项
1.呛咳、误吸
(1)不配合服药的患儿,在服药的过程中,注意缓慢喂药。对于不能服用片剂等幼儿,可研碎服用(注意缓释片不可研碎,与医师沟通选用普通片剂)。呛咳时暂停喂药,并轻轻叩击背部。如有分泌物及时清理,防止分泌物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
(2)如发生肺炎,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并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采取对症处理。
2.呕吐
新生儿胃排空常较慢,胃部呈水平位,易发生呕吐。药物口味苦,或有异味,或服用过快等均可引起患儿胃部不适、呕吐。若遇患儿将药物吐出,注意及时清理呕吐物,防止窒息。并通知医师,根据呕吐的时间,呕吐物的性质、量等情况,判断服用药物是否吐出,以判断是否需要补服药物。通常在1小时以内大量呕吐,则再补服同剂量。若超过1小时后呕吐,一般无须补服。
3.剂量准确性
(1)根据体重计算口服药量时,由于新生儿体重变化幅度较大,需要频繁甚至每天监测体重变化,以便给予合适药量。
(2)尽量选用有儿童专用剂型的药物,以免给药儿童剂量时不精准。若无儿童专用剂型,按照儿童用量进行药物切割,避免药物剂量不足或过量。
(3)液体类型药物可通过量杯或滴管测量药量。使用量杯读取剂量时,视线应与液面最凹陷处保持水平。
四、相关知识
1.口服剂量计算和准确度
(1)按体重计算:
是最基本的计算法,多数药物已给出每千克体重、每天或每次需要量。按体重计算总量方便易行,故在临床广泛应用。计算公式如下:
婴儿6个月前的体重:估计月龄×0.6+3(kg)或出生体重(g)+月龄×700(g)
7~12个月体重:估计月龄×0.5+3.6(kg)或+(6000+月龄×250g)
1岁以上体重:估计年龄×2+7(kg)或农村+6(农村)+8(城市)
儿童剂量(每天或每次)=成人剂量/60×儿童估计体重(kg)
儿童剂量每天(次)=儿童药量(kg/次或天)×儿童估计体重(kg)
患儿体重应按实际所测记录,使药物剂量更加准确。若计算结果超出成人日(次)剂量时,则以成人量为最高限给药。
(2)按体表面积计算:
近年来推荐的药物剂量按小儿体表面积计算。按体表面积计算药物剂量较其他方法更为准确,适应各年龄段小儿。但计算过程相对复杂。首先要推算出小儿的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如下:
≤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m2/kg)+0.1(m2)
>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m2/kg)+1.05(m2)
小儿用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50
(3)按年龄计算:
临床所规定的药物剂量一般是指成人的平均剂量。儿童用药时,可根据小儿年龄折算,计算公式如下:
1岁以内小儿用量=0.01×(月龄+3)×成人剂量
1岁以上小儿用药量=0.05×(月龄+2)×成人剂量
2.给药时间与饮食
(1)新生儿、婴幼儿肝酶系统发育不成熟,药物代谢能力较差,因此,应该严格按照医嘱剂量和时间间隔给药,给药时间宜控制在规定时间的前后3分钟之内,以免药物过量,引起毒副作用。
(2)护士应根据医嘱及产品说明书掌握不同口服药物的给药时间,即空腹、餐前、与食物同服或餐后服用。并掌握药物与牛奶、果汁和食物之间是否能混合服用。
(3)空腹(即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的药物:大多数抗生素应该空腹服药,与牛奶或食物同服时会延缓其吸收,有时会降低药效,如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希刻劳)、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希舒美);驱虫药需要在清晨空腹或睡前服药,以便药物入肠后迅速吸收;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需要空腹服用,且与其他药物相隔2小时。
(4)就餐时或餐后即服用的药物: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类固醇药物(如泼尼松龙和地塞米松)。脂溶性维生素如鱼肝油等,也宜饭后服用,既避免空腹服用时过快吸收,又能与食物融合后延缓并促进机体吸收。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胃酸水平较低,要到2~3岁才能达到成人水平,药物吸收能力较低,与食物同服可以增加黏附性而促进吸收。
(5)刺激食欲、促进胃动力或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宜在饭前服用,如多潘立酮混悬液、硫糖铝混悬液。
(6)味道较强烈的药物,如氯化钾口服液等,可以与食物同服,但须注意较小患儿可能会拒绝该食物,因此,不要溶于配方奶中。
(7)有些药物不宜与牛奶同服,以免影响吸收、降低药效,如部分抗生素、地高辛、铁剂、氨茶碱、普萘洛尔。
(8)不宜与果汁同服的药物,如红霉素、吲哚美辛、环孢素等,会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增加药物毒性。
(9)铁剂可与果汁、维生素C同服,以利吸收。
3.特殊药物的服用
(1)某些对牙齿有腐蚀作用或使牙齿染色的药物:如酸剂、铁剂,服用时应避免与牙齿接触,可由饮水管吸入,服后再漱口。若患儿难以配合,可通过胃管给药。
(2)解热类药物服用后患儿需多饮水,以避免出汗过多引起脱水,并及时更换衣物。
(3)强心苷类药物(如地高辛),服用前应先测脉率/心率,并注意节律变化。如脉率小于60次/分或心率大于160次/分,节律不齐,则应停止服用,及时与医师联系,酌情处理。
(4)益生菌(如培菲康)、减毒活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或液体)应避免热开水冲服,以免热水杀灭活性成分。减毒活疫苗也不能与母乳同服,以免被母乳中抗体杀灭。
(5)止咳糖浆对呼吸道黏膜起安抚作用,服后不宜立即饮水。如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应最后服用止咳糖浆,以免冲淡药液,使药效降低。
(6)含糖成分或黏性较大的药物,口服之后应给患儿做好漱口或口腔护理。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儿童用药安全调查课题组.2013年中国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
2.Louise Dyer,Catherine Furze,Christina Maddox,et al.Administration of medicines.
3.楼建华.儿科护理操作指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Assessment Technologies Institute.Nursing Education.Safe Administration of Medication chapter 8.
5.WHO.Promoting safety of medicines for children.2007.
6.NPS Medicinewise.Take with or without food.2006.
7.药品说明书.
8.崔焱.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