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规范详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临床指南 > 婴幼儿护理操作指南——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2018)
婴幼儿护理操作指南——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2018)
发布者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中华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组织
正文

一、概述

外周静脉留置针(peripheral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又称静脉套管针,是由钢质针芯、软外套管及塑料针座三部分组成的穿刺输液针。静脉留置针主要用于静脉输液,通过套管在短期内留置在患者的静脉内,可实现多次输液。穿刺时将外套管和针芯一起刺入血管,当套管送入血管后抽出针芯,仅将柔软外套管留在血管中进行输液的一种输液工具。外周静脉留置针一方面可以减轻婴儿因一次性钢针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保证合理用药时间;另一方面保留了一条开放的静脉通路,便于抢救工作,也减轻了临床护士的工作量。

二、操作实践

1.评估

(1)留置针的选择:

24G:规格0.7mm×19mm或0.7mm×14mm,通常用在婴幼儿及静脉特别细者。22G:规格0.9mm×25mm,当需要注射较黏稠的液体时,应选用较大号留置针及较粗静脉。宜选用针芯锋利、穿刺切口损伤小、型号较小的留置针,减少穿刺点切口大小,从而减少留置期间细菌沿针眼爬行导致的穿刺点感染或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在满足治疗需要前提下,应选用最小型号的留置针。考虑到婴幼儿配合度差,穿刺时需要全程绷紧皮肤,宜选择方便单手操作的留置针进行静脉置管操作。考虑到婴幼儿手背的大小,须选择小巧、宜固定的留置针妥善固定。留置针及延长管等附加装置尽量使用不含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成分的输液装置。

(2)穿刺部位及血管的选择:

婴儿不宜首选头皮静脉。婴儿避开手部或手指,或被用来吮吸的拇指/示指。避开手腕内侧面,避免产生疼痛和损伤桡神经。从上肢远端血管开始,逐步往近心端穿刺。

避开关节、触诊有疼痛的区域、受损血管(如青紫、渗出、硬化或条索状的血管)、静脉瓣、瘢痕、炎症的位置及计划进行手术的区域。

2.操作前

(1)两人核对患儿及治疗信息。

(2)评估患儿病情、治疗周期、出凝血时间、使用药物性质、过敏史、皮肤、血管、合作程度。使用压脉带者询问患儿有无乳胶过敏。

(3)知情同意:与患儿家属沟通,告知置管原因、预期留置的时间、导管的维护、发生相关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必要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4)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

(5)物品准备:治疗车(锐器盒、快速手消毒液)、注射盘、型号适宜的留置针、无针输液接头、无菌透明敷料、胶带、复合碘消毒液、无菌棉签、止血带、弯盘、5ml无菌注射器、不含防腐剂的生理盐水1支或5ml导管冲洗器。

图8-1 核对患儿信息

3.操作中

(1)推治疗车至床旁,核对患儿信息(图8-1)。协助患儿取适当体位。

(2)选择静脉(由远及近)。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由内至外进行,待干;范围:直径≥8cm并大于敷料尺寸(图8-2)。

图8-2 选择静脉并消毒皮肤

(3)撕开透明贴膜外包装一角,待用。放置压脉带(穿刺点上方6cm)。

(4)再次皮肤消毒,直径≥8cm(图8-2)。打开留置针包装,输液接头排气(按照厂家说明)。再次核对患儿信息。

(5)穿刺(图8-3):绷紧皮肤,穿刺点在消毒范围内1/2或2/3处,以15°~30°角度进针,直刺入血管,进针速度宜慢,透明回血腔处见回血后压低角度(5°~10°)再进针0.2cm。

(6)送管(图8-4):左手绷紧皮肤,右手示指抵住推送板,送软管,导管处见第2次回血后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松止血带。

图8-3 静脉穿刺

A:送管:左手绷紧皮肤;B:回血后压低角度(约5~10度)再进针

图8-4 送管

A:右手食指抵住推送板送软管;B:松止血带,撤针芯

(7)将无菌透明敷贴无张力妥善固定于推送板下方,左手按压留置导管前端,右手撤针芯放入锐器盒内,连接无针输液接头(图8-5)。

(8)用胶布加强固定留置针及输液接头(高举平台法)(图8-6)。若使用带延长管的无针接头,则延长管与导管呈U型固定。透明敷贴上小胶纸粘贴在无菌贴膜上,并注明日期、时间、签名。

(9)推注生理盐水确认导管留置的有效性。

(10)封管:采用脉冲式手法冲管,正压封管(使用带延长管的无针接头:推注还剩最后1~2ml生理盐水时改为正压匀速推注,推注到约剩余0.5ml余液时,另一手迅速夹闭小夹子;使用肝素帽:推注还剩最后1~2ml生理盐水时,仅将钢针斜面留少许在肝素帽内,改为匀速推注,边推液边拔钢针,推液速度大于拔针速度)。

(11)再次核对患儿信息。安置患儿于舒适卧位。

4.操作后

(1)告知患儿家属保护留置针的注意事项。

(2)观察患儿活动及合作情况,必要时适当加强固定。

图8-5 贴无菌透明敷贴,连接无针输液接头

(3)整理用物,洗手。

(4)记录。

5.导管的维护

(1)冲管及封管:

1)经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药物前,宜通过输入生理盐水确定导管在静脉内。

2)输液完毕应用导管容积加延长管容积2倍的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肝素盐水的浓度可用0~10U/ml。

3)给药前、后或使用2种不同药物之间宜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如果遇到阻力或抽吸无回血,应进一步确定导管的通畅性,不应强行冲洗导管。

图8-6 留置针固定及留置标识

A、B:>2个月患儿关节部位可使用小夹板固定,胶带沿关节上下各缠绕一圈固定,不要遮盖穿刺点,露出手指/脚趾,功能位松紧适宜,观察肢端血运;C:头部留置针使用胶带高举平台法固定延长管,不要遮盖穿刺点

(2)敷料的更换:

1)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2)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痛、热或沿走向出现条索状有无发红,若有则提示有静脉炎发生,应拔除留置针,进行相应处理。

3)无菌透明敷料应至少每7天更换一次,无菌纱布敷料应至少每2天更换一次;若穿刺部位发生渗液、渗血时应及时更换敷料;穿刺部位的敷料发生松动、污染等完整性受损时,应立即更换。

6.拔管

(1)外周静脉留置针应72~96小时更换一次。视具体情况可适当延长。

(2)当患儿有与外周静脉短导管相关的不适或疼痛时,应该拔除该导管。

(3)当怀疑有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时,应在拔除导管之后考虑对导管进行培养。

(4)应监测静脉导管穿刺部位,并根据病情、导管类型、留置时间、并发症等因素进行评估,尽早拔除。

7.健康教育

(1)注意保护使用留置针的肢体,未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2)穿刺部位减少活动,防压、防水。

(3)如敷贴卷边或污染及穿刺部位有红、肿、痛、热等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

(4)洗澡时,保护穿刺部位;若穿刺部位有水渗入,应立即告知护士并及时更换敷料。

(5)更衣时,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

三、注意事项

1.穿刺部位明显污染者,消毒前先清洁该区域,建议采用一次性剪刀或一次性刀片修剪穿刺部位过多的毛发。

2.压脉带的使用不应影响血液循环。

3.留置针使用前检查产品完整性,确认有效期及是否漏气等。

4.穿刺时建议采用无菌手套。针芯拔除后,勿再回套至软管内,否则可能导致外套管损伤。

5.避免反复穿刺。

6.加强固定。导管放置在关节或邻近关节部位,可用夹板实施固定。固定应注意:肢体保持功能位;安装衬垫;不妨碍穿刺部位的观察和评估;防止造成血运障碍、皮损,以及对弯曲部位神经的压迫;定期移除固定,并交班记录。

四、相关知识

1.消毒剂的选择

穿刺及维护时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宜选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年龄<2个月的婴儿慎用)、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碘伏或2%碘酊溶液和75%酒精。

2.无张力粘贴方法

穿刺部位局部皮肤干燥;透明敷料中央对准穿刺部位放下;捏压覆盖于导管部分的透明敷料,使之更妥帖地固定导管;按压整片敷料,使之充分与皮肤接触;揭除框型离型纸,同时抹压敷料边缘。

3.透明敷料去除

(1)0°角撕除法(图8-7A):

揭起透明敷料一角;一手压在透明敷料表面,另一手呈0°角轻柔地水平牵拉敷料一边,使透明敷料与皮肤表面逐渐分离,以减少患儿的疼痛感。

(2)180°角撕除法(图8-7B):

0°角扯松敷料边缘;一手按住导管固定,一手与皮肤呈180°由穿刺方向顺着穿刺部位移除敷料。

图8-7 透明敷料去除

参考文献

1.钟华荪.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95.

2.楼建华.儿科护理操作指南.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25-128.

3.崔焱.儿科护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7.

4.王建荣,冯志英,韩媛媛,等译.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11年修订版.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2011:15-16,32-33,36,41,50.

5.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部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3.

6.中国卫生部制定.消毒技术规范.2002:174-175.

7.输液护理学会.输液护理操作指南.输液护理杂志,2011,增刊:48.

8.3M透明敷料产品使用说明书.

9.王建荣.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6-18.

10.输液护理学会.输液护理操作指南.输液护理杂志,2011,增刊:58.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指南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