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手术期通过输入血液或其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来达到治疗目的的医疗行为。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特别强调,本指南虽然对规范围手术期输血具有指导作用,但不具备强制性,亦不得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
1.既往输血史及有无输血并发症。
2.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
4.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
6.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二、术前准备
1.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并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
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视病情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必要时可推迟择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4.对慢性贫血、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于术前一周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
5.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6.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7.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推荐使用自体输血技术。
三、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一)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
密切观察手术失血量(如吸引器内血液计量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
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血红蛋白量或血细胞比容(Hct),必要时监测血气和酸碱平衡,电解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pHi。
3.凝血功能监测
包括血小板计数、PT、APTT、INR、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功能评估等,必要时监测血栓弹力图(TEG)或Sonoclot等。
(二)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
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许红细胞。
2.作用
增强携氧、运氧能力。
3.输入指征
(1)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围手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
(2)血红蛋白<70g/L,尤期在急性失血时。
(3)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
(4)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患者。
(5)术前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
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脏病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应保持血红蛋白于100~200g/L水平,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6)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是否输入红细胞取决于:①患者心肺功能代偿能力;②有无代谢率增高;③有无进行性出血。
4.注意事项
(1)不能依赖红细胞替代容量治疗。
(2)少白细胞用于产生白细胞抗体者。
(3)洗涤红细胞适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和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患者。
(4)高原地区可视情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和放宽输血指征。
(5)急性大失血无同型血源时,可适量输入O型浓缩红细胞,并密切监测溶血反应。
(三)输血小板
1.输入指征
(1)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
(2)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时,是否输入取决于:①术中出(渗)血是否不可控制;②腔隙内手术有继续出(渗)血可能;③其他相关因素,如是否存在肾衰竭、肝功能衰竭等。
(3)实验室检查证实血小板功能低下且有出血倾向者。
2.使用说明
(1)手工分离血小板含量约为2.4×1010/L,保存期为24小时;机器单采含血小板为2.5× 1011/L,保存期为5天。
(2)每单位机采浓缩血小板可使成人增加约(7~10)×109血小板数量。
(四)输血浆
1.血浆制品
新鲜冰冻血浆(FFP)、冰冻血浆、新鲜血浆。
2.目的
补充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
3.新鲜冰冻血浆输入指征。
(1)PT或APTT>正常1.5倍或INR>2.0,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紧急对抗华法林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4.使用说明
(1)新鲜冰冻血浆内含全部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
(2)每单位(相当于200ml新鲜全血中血浆含量)新鲜冰冻血浆可使成人增加约2%~3%的凝血因子。
(3)使用时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和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剂量。
(4)不宜将血浆作为容量扩张剂。
(五)输冷沉淀物
1.目的
补充纤维蛋白原和(或)Ⅷ因子
2.输入指征
(1)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小于8~10g/L。
(2)纤维蛋白原浓度应维持在10~15g/L之间,应根据伤口渗血及出血情况决定补充量。
(3)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4)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患者。
(5)纤维蛋白原缺乏及凝血因子Ⅷ因子缺乏症患者。
3.使用说明
(1)一个单位的冷沉淀物约含250mg纤维蛋白原。
(2)严重甲型血友病患者需加Ⅷ因子浓缩剂。
(六)输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或已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七)大量失血的药物治疗
1.围手术期应首先除外手术引起的出血后,再考虑使用去氨加压素或局部止血药。
2.大失血时,若传统的治疗手段均失败,可考虑使用重组活性Ⅶ因子。
(八)相关因素的治疗
1.避免围手术期低体温。
2.及时诊断并有效治疗严重酸中毒(枸橼酸中毒,及时补充钙剂)和严重贫血。
四、自身输血
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输注异体血的输血反应、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一)贮存式自身输血
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1.适应证
(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 L 或血细胞比容>0.33。
(2)术前估计术中出血量超过自身循环血容量15%。
(3)稀有血型配血困难的患者。
(4)对输异体血产生免疫抗体的手术患者。
2.禁忌证
(1)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
(2)全身性感染。
(3)凝血功能异常和造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4)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
1.目的
节约用血及降低血液黏稠度。
2.适应证
(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血细胞比容≥0.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者。
(2)手术中需要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
3.实施方法
(1)于麻醉后手术前抽取适量人血储存于血袋,同时回输一定容量液以置换血液(采用胶体置换血液时比例为1∶2;采用晶体置换血液时比例为1∶3)。预计采全血量应按如下公式估计:
预计采血量=患者估计全血量(65~70ml×体重)×(患者初始Hct-稀释目标Hct)÷患者初始Hct
(2)术中患者出血后,将所采集血液回输至患者体内。
4.禁忌证
(1)血红蛋白<100g/L。
(2)低蛋白血症。
(3)凝血功能障碍。
(4)不具备监护条件。
(5)心肺功能不良患者。
5.注意事项
(1)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血细胞比容不低于25%。
(2)术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血细胞比容以及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三)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
其目的,适应证均同ANH。
1.实施方法
(1)于全身麻醉诱导开始同时,快速输入8-10ml/kg晶体液以补充生理蒸发量,继以8~10ml/kg的人工胶体以补充麻醉后血管扩张所致的相对循环血容量不足。
(2)循环稳定后转入维持性输液
(四)回收式自身输血
血液回收是指用使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洗涤、滤过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
1.适应证
(1)预计失血量>1000ml的各类手术(感染、污染、肿瘤手术除外)。
(2)稀有血型手术患者。
2.禁忌证
(1)血液流出血管外已超过6小时。
(2)怀疑流出的血液含有癌细胞。
(3)怀疑流出的血液被细菌、粪便或羊水等污染。
(4)镰刀状红细胞病患者。
(5)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
3.注意事项
(1)回收吸引负压一般不要超过200mmHg,以减少红细胞破坏。
(2)因回收系统含抗凝剂,血液回输过程中应监测ACT和凝血功能。
(3)抗凝剂使用量为普通肝素:生理盐水= 50u∶1ml。
(4)储血罐中有凝血块时,应加用白细胞滤器。
五、围手术期输血的不良反应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
(二)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1.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2.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需立即组织抢救。
(三)溶血反应
1.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2.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3.全身麻醉中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广泛渗血和低血压。
(四)细菌污染反应
1.非致病菌污染,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2.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3.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衰竭。
(五)循环超负荷
1.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所致。
2.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啰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
(六)出血倾向
大量快速输血可因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
(七)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1.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pH越低,钾离子浓度越高。大量输血常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
2.血清钾高的患者,大量输血时应警惕高钾血症。
3.输注大量含枸橼酸保存液的库血后,可降低血清钙水平,影响凝血功能;枸橼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会使血清钾降低。
(八)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是一种输血后数小时出现的非心源性肺水肿,病因是某些白细胞抗体导致的免疫反应。表现为输血后出现低氧血症、发热、呼吸困难、呼吸道出现渗液。
(九)传染性疾病
输注异体血主要是传播肝炎和HIV的危险。
(十)免疫功能抑制
输入异体血可明显抑制受血者的免疫功能,影响疾病的转归。应严格遵循输血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六、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的防治
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往往被掩盖,不易观察和早期发现,并且还可能会被漏诊,应引起麻醉科医师的高度警惕。输血前应由两名医护人员严格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
输血不良反应的治疗措施如下:
1.首先应立即停止输血。核对受血者与供血者姓名和血型。采取供血者血袋内血和受血者输血前后血样本,重新化验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以及作细菌涂片和培养。
2.保持静脉输液通路畅通和呼吸道通畅。
3.抗过敏或抗休克治疗。
4.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电解质、酸碱平衡。
5.保护肾功能:碱化尿液、利尿等。
6.根据凝血因子缺乏的情况,补充有关凝血成分,如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及血小板等。
7.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8.必要时行血液透析或换血疗法。
附:发生严重输血反应的处理流程
1.立即停止输血。
2.积极组织抢救。
3.立即上报医院主管部门。
4.保留有关输血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