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查目的
诊断一些特殊部位或类型的骨折,例如软骨骨折、儿童骨骺骨折及肋骨某些部位的骨折,足跖骨、手舟骨等细小骨骼的骨折等。为骨髓炎、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等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信息。
二、适应证
1.X线检查阴性骨折。
2.儿童骨骺骨折。
3.骨折愈合评估。
4.急、慢性骨髓炎。
5.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6.超声引导下穿刺。
三、检查内容
1.骨皮质是否光滑完整,骨皮质(软骨)的连续性。
2.骨折断端移位情况。
3.骨折部位是否存在血管、神经等软组织损伤。
4.骨折部位是否形成骨筋膜室综合征。
5.动态评估骨折愈合情况。
6.骨病变处有无骨膜反应及肿物。
四、仪器
常规临床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均可应用于骨骼超声检查。骨和软骨超声检查一般使用线阵探头,频率5.0~18MHz,若肌肉较厚处或外伤后软组织明显肿胀,可使用频率3.0~5.0MHz的凸阵探头。
五、检查体位
根据检查的部位和目的以及患者的情况,选取适当体位。
六、检查方法与声像图
检查前患者一般不需特殊准备。检查部位充分涂抹耦合剂,皮肤表面无破损患者将探头直接放置于患者皮肤上进行检查,皮肤有破损患者在检查时应注意避让损伤部位并在检查后及时进行清洗和消毒,表面凹凸不平和过于表浅的部位,可使用水囊或超声专用导声垫。
超声检查肢体长骨,通常先环绕长骨行纵切面连续扫查,然后环绕长骨进行连续横断面扫查,对解剖结构复杂的细小骨骼部位,建议与对侧对照扫查。检查时须尽可能使声束与骨表面垂直,避免回声失落伪像。
正常长骨纵切面声像图显示为平直、光滑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图11-1A),横切声像图显示为弧形或半月形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图11-1B)。特别需注意婴幼儿及儿童期未骨化的骨骺及骺板为软骨成分,超声显示为均匀低回声,中央往往存在大小不等的骨化中心,呈不规则斑块样强回声伴声影,不要误认为病变(图11-2)。
图11-1 正常长骨声像图
图11-2 正常婴儿肘关节骨骺声像图
未骨化的肱骨骨骺(→)、桡骨骨骺(←),呈均匀低回声
骨膜为一薄层致密的结缔组织膜,通过Sharpey纤维紧密固定于骨皮质的表面。由于其较薄且与邻近软组织的回声差异不明显,在正常情况下超声不能显示骨膜结构。当骨的炎症、肿瘤等病变侵犯骨膜,超声可显示骨膜增厚、从骨皮质表面被顶起(图11-3,图11-4)。恶性骨肿瘤多可见骨质破坏、不规则缺损及软组织肿物。
骨折声像图表现为骨皮质强回声连续性中断(图11-5,图11-6)。可以将胸骨角作为第二肋软骨的标志来推断肋骨骨折部位,超声亦可先显示第一肋骨或第十二肋骨,然后移动探头自上至下或自下至上计数肋骨。对于无明显错位的肋骨骨折,尤其是后肋骨折,超声检查是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能显示骨折部位,骨折断端血肿情况,还可以判断骨折是否合并胸腔积血。另外,对于足部跖骨等细小骨骼的疲劳骨折,超声可显示骨皮质粗糙、轻微骨膜反应及骨皮质周围软组织水肿。对于骨折周围骨痂处可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头轻轻接触患处,彩色血流设置为最大增益,观察骨痂和周围软组织的血流情况和动脉阻力指数。一般而言,骨折愈合良好的骨痂血供丰富,阻力偏低。
图11-3 儿童胫骨骨髓炎声像图
显示骨皮质粗糙不光滑(↑),骨膜增厚呈线状强回声(↓)
图11-4 儿童胫骨骨肉瘤声像图
显示骨皮质破损、粗糙不光滑(↑),骨膜被肿瘤侵犯顶起(↓)呈线状强回声
图11-5 肋骨骨折声像图
胸部外伤患者,超声显示左侧第11前肋,骨皮质连续性中断,呈错位对合(箭)
图11-6 肱骨骨骺骨折声像图
婴儿右侧肘部外伤,超声显示肱骨骨骺(↓)与干骺端(↑)连续性中断,呈错位对合
七、临床局限性及比较影像学
超声判断骨折显像不如X线、CT等影像直观,无法观察内骨痂,对不规则骨、椎骨、颅骨骨折的检测,对骨折全貌的了解,骨折愈合后坚固程度的判定,远不如X线及CT检查。同时,在石膏固定、皮肤感染和创伤时,超声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但是在肋骨骨折、儿童骨折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