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详情-心电图-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心电图 >  心脏移植的机制
心脏移植的机制
作者
曹东芳;黄洁
正文

心脏移植的机制

1.心电图P波、QRS波群的特殊表现 阅读心脏移植心电图较为复杂,不同的术式有不同的表现。这是由于不同术式过程中保留心肌部位不同,有时会呈现双心脏(双窦房结和双心室,即双P波和双QRS波群)节律,它们在心电图上各自按自身节律出现,产生貌似复杂心律失常图形,但实质上是两个心脏的电活动共同反映在一份心电图上的结果。

2.心电图常会出现各种心律失常,这是由于:①外科因素:原位心脏移植术主要分为标准心房吻合术和双腔静脉移植术两种。两者相比,标准心房吻合术更易发生心律失常,而双腔静脉移植术由于较好地保护了供体右心房的结构和功能,有利于减轻窦房结的损伤,因此减少了移植术后半年内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的发生。②自主神经变化:移植心脏的去神经化使心脏受自主神经调节的电生理特性不复存在。术后早期心动过缓,特别是窦性心动过缓常见,随着时间推移常能自动消失。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在不同的病例组中报道不一,最高可达50%以上。引起窦房结功能不全的病因包括:手术方式、窦房结动脉异常、供体心脏缺血时间过长和排异反应。此外约有半数病人可有持续的窦性心动过速。③排异反应:心脏移植术后1年内有半数受体存在排异反应,其早期排异反应更为频繁和严重,发生排异反应时常会伴有各种心律失常,多与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及心腔扩大、心功能受损有关。④移植心脏冠状动脉病变:它是心脏移植术1年后的首要死亡原因,也是移植术6个月后发生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除动脉硬化斑块外,远端弥漫的冠状动脉病变在移植患者中普遍存在。其机制可能是细胞、体液免疫反应与动脉硬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一篇:心脏移植 下一篇:心脏移植术的分类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