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颜面不对称而就诊的患者为数不少。颜面轻微的不对称是正常现象,但明显的不对称就可能是一种病态。
引起颜面不对称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由于发育的原因引起。使发育产生障碍可以是先天性的,如先天性颜面发育不对称;也可以是后天性的,如关节强直引起的发育障碍。这类疾患发展缓慢,常在畸形明显时才就诊;另一类则是由各种疾患引起的面部不对称,包括一切可以使面部发生肿胀的疾患,例如炎症、肿瘤等。
1.一侧关节强直
如一侧关节在幼年时因感染或外伤发生关节强直,由于咀嚼功能的减弱和下颌的主要生长中心(髁突)被破坏,下颌的发育发生障碍,产生面部不对称畸形。主要表现为颜面两侧不对称,颏部偏向患侧。患侧的下颌支短小,下颌体亦发育不良,以至患侧的面部显得较为丰满。健侧下颌由于生长发育正常,面部反而显得扁平、狭长。临床上常易将患侧误为正常。这种畸形主要表现于面下部。
2.髁突发育不全
一侧髁突发育障碍时,所产生的畸形与一侧关节强直相同,仅缺少开口障碍。引起的原因为局部因素,如儿童时期的创伤、感染、放射治疗等,影响了髁突软骨的生长发育。
3.髁突发育过度
也称髁突良性肥大症,原因不明,也许与局部或邻近部位的感染刺激(如中耳炎)或创伤有关,使髁突发育中心一侧比对侧活跃而产生畸形。也可伴随半侧面部肥大一同发生。
特征为一侧髁突缓慢地变形和扩大,同时可伴有患侧下颌骨的进行性增大,面部明显不对称,尤其在面下部。颏部向对侧偏移,并有咬合关系错乱。由于患侧下颌骨向下过度生长,下颌牙齿位置降低,上颌牙齿则发生代偿性萌出及上颌牙槽骨向下生长,以维持咀嚼功能。如伴有相应的颞骨、颧骨和上颌骨变大,则面部不对称畸形更为明显,不仅面下部而且面中部均大于健侧。
一侧髁突发育过度需与关节内肿物,特别是髁突的骨瘤和软骨瘤鉴别,它们所引起的下颌偏斜畸形与面部不对称类似。在X线片上,过度发育的特点为基本上保持了正常髁突的形态,但明显变大、变长;而骨瘤及软骨瘤则髁突呈球形膨大。
4.一侧咬肌良性肥大
不对称畸形主要表现于腮腺咬肌区,但如同时伴有同侧下颌升支及下颌体的肥大,则畸形波及整个面下部。有的还可伴有颞肌肥大,则畸形更为明显。
5.一侧颜面萎缩症
为一侧颜面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及骨骼均发生萎缩,形成颜面不对称。有时同侧肢体或对侧肢体亦有萎缩。在颜面者多发生于左侧,以青年多见,进行较慢,原因不明。初起时,常表现于眶之周围,以后发展至半侧颜面。萎缩区的皮肤变薄、脱毛,有色素变化。由于皮下组织及肌肉均萎缩,变薄的皮肤贴于骨上,形成特殊面容。由于皮肤附属器的萎缩,出汗功能停止。患侧的口腔及鼻腔黏膜亦可有萎缩,唾液分泌减少,但不停止。如眶内容物亦发生萎缩,则眼球可内陷并对视力产生一定影响。
6.一侧颜面肥大症
是一种一侧颜面组织和骨组织过度增生的疾患,可伴有同侧或对侧肢体肥大,与一侧颜面萎缩症相反,本病多发生于右侧颜面。肥大区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皮脂腺及汗腺有过度分泌,毛发变粗。上颌骨和颧骨也可明显增大。下颌骨、舌、扁桃体等均可有增大。患者还常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多指畸形、并指畸形、多生乳头等。
7.畸形引起的颜面不对称
在儿童期,由于严重错、锁或反,破坏了面部颌骨正常生长发育的动力平衡,可造成颜面不对称。如一侧牙齿有明显反,则颏部多偏向反侧,面下部明显不对称,至青春发育期则更为明显。早期进行正畸治疗可以矫正。
8.偏侧咀嚼习惯引起的不对称
偏侧咀嚼习惯可造成一侧颜面功能性肥大而产生颜面不对称。多发生于青少年,因一侧乳牙早失、龋病或关系不良,迫使使用另一侧咀嚼而成习惯。检查时可发现废用侧不良,有龋齿,有明显牙垢牙石堆积。
9.先天性斜颈
为先天性胸锁乳突肌短缩(纤维化、钙化引起)所致,一般于出生后或儿童期即发现。一侧颈短缩,头偏向患侧,此种不正常位置可造成颜面不对称,因可有继发性患侧面颌部发育障碍。患侧颜面显著瘦小,颏部偏向患侧。如能及早矫正,则面部不对称可随发育而逐渐消失,否则畸形可随年龄增加而日渐显著。
10.先天性颜面发育不对称
患者在幼年即显示两侧颜面不对称,随年龄增长而更明显,但多在到达一定年龄时即趋于稳定而不产生显著畸形。
11.第一、二鳃弓综合征
为先天性发育畸形,可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发生于单侧时,患侧常表现为发育不良,比健侧明显为小。颏部偏向患侧。与颜面单侧萎缩不同之点在于本病无皮肤及皮下组织等的萎缩。此外,还可伴随其他畸形,伴随之多少视本病的轻重程度而异。轻者伴有面横裂、外耳畸形,或有从耳屏至口角的凹陷沟等;重者可有中耳畸形及听力障碍,同侧颌骨、颧骨及颞骨发育不良,甚至下颌升支缺失。
伴有明显眼睑异常时,又被称为眼睑‐颧骨‐下颌发育不全综合征,或特‐柯(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
此外,由于各种外伤、炎症、肿瘤或手术等,均可造成颜面不对称,不再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