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口臭
口臭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halitosis

概述

口臭(halitosis)是指间隙性或持续性从口腔呼出一种令人厌烦不适的异常气味。常是口腔、鼻、咽喉、全身性疾病和某些食物或药物中毒时的一种症状表现。口臭的原因绝大多数来源于口腔因素,有报道指出约占47%~90%。虽然口臭不会致人死亡,但有时是一种严重全身疾病的信号,且会妨碍与人近距离交往,影响人际的正常情感交流,令人十分苦恼,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而鉴别口臭的病因,可行针对性的治疗。

病因学

一、细菌分解食物残渣

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中蛋白质、肽和氨基酸可产生带臭味的含硫挥发性复合物(volatile sulphide compounds),如硫化氢、甲基硫醇、二甲基硫化物等。

二、组织炎症、感染、肿瘤坏死、腐败

可产生腐败性臭味,消化道内积血经细菌分解可产生血腥味的臭味。

三、人体代谢产物积聚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可出现糖代谢紊乱、体内乳酸和丙酮酸积聚,此时呼气中可有烂苹果样丙酮味。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存在代谢产物如尿素的积聚,血液中尿素可弥散到肠道,经细菌分解产生大量具有挥发性尿味的氨,此时口中可有尿味口臭。肝功能衰竭并发肝性脑病时,甲硫氨酸分解产物——甲基硫醇和二甲基硫化物在体内积聚,呼气中可出现挥发性的臭蛋味。

四、食物和药物气味

长期吸烟者口中可有烟味,慢性嗜酒和乙醇中毒者口中有酒味,进食洋葱、大蒜者口中有葱蒜味,进食臭豆腐者可有难闻臭味,有机磷农药中毒者口中呼出特殊蒜臭味。

五、精神性口臭

为精神异常而出现的妄想性口臭。自觉口中有异臭,但客观检查未发现引起口臭的病因,周围的人也没闻到其口中有臭味。

发病机制

口腔微生物消化口腔内滞留物质,产生挥发性硫化物等异味物质,导致口臭。据统计,80%~90%的口臭是来源于口腔疾病,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为龋病和牙周病,由于口腔卫生不良,导致牙菌斑、牙垢堆积,细菌生长繁殖,代谢过程中产生挥发性硫化物,引起口臭。如牙周病时牙菌斑和牙周袋内的细菌,特别是革兰阴性厌氧菌发酵食物残渣,产生硫化氢、吲哚和氨类,因而产生臭味;牙周疾病常出现牙龈出血,口腔内也常有血腥臭味。牙周脓肿和牙周袋溢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合并牙周致病菌感染,也会发出臭味。

大量舌苔是口臭的另一主要原因,由于舌背的表面积大,有许多乳头、沟裂和凹陷,有利于细菌、口腔黏膜脱落上皮、食物残渣的滞留,腐败发酵,其中硫化氢和甲基硫醇是最主要的两种引起口臭的成分,口臭的程度与舌苔存在与否、舌苔厚度及范围有关。

口腔干燥,唾液减少,口腔的自洁作用降低、缓冲能力下降,进一步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消化道炎症性疾病、消化道狭窄、消化道肿瘤导致消化道动力障碍,排出缓慢,潴留反流,胃肠道气味可通过口腔排出,出现异味口臭。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大肠排空障碍,肠道中产生大量粪臭素、氨、吲哚等气体,不仅有腹胀、腹痛,而且也可产生口臭。呼吸系统疾病或其他全身疾病,代谢性废物通过肺呼出,均可产生口臭。如幽门螺杆菌可产生大量尿素酶,能迅速分解尿素,产生大量氨,大部分氨吸收入血由肝脏再合成尿素,小部分进入肺内呼出,还有一小部分通过胃进入口腔,从而造成顽固性口臭。

类型

一、生理性口臭

机体无病理性变化,主要由不良生活和卫生习惯引起的短暂口臭,如韭菜、臭豆腐等刺激性食物含有硫化物成分,食用后异味可残留于口腔中;烟草中含有挥发性硫化物,并使口腔干燥、导致牙周病,引起口臭;睡眠时,唾液分泌量减少,抑菌作用减弱,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硫化物、氨等物质,引发短暂性口臭,多见于早晨起床;不勤刷牙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使大量食物残渣经口腔细菌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硫化物、吲哚等物质,而产生口腔异味,并可引起舌苔和舌背菌斑的增加导致口臭;长期饮酒、食肉、熬夜、失眠等均可引起生理性口臭。

二、病理性口臭

病理性口臭是指由机体病理性改变引起口腔异味,主要为口腔内病理性变化及许多与全身性疾病相关的问题。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病理性口臭又分为口源性口臭和非口源性口臭。

1.口源性口臭

口腔内存在大量微生物,细菌分解蛋白质底物可产生挥发性硫化物、氨、有机酸等物质,产生口腔异味。80%~90%的口源性口臭源于口腔局部感染;龋病时细菌在龋齿内繁殖,产生挥发性硫化物而产生异味;舌苔可增加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口臭的程度与舌苔的厚度和面积显著相关;牙龈炎、牙周炎时,牙龈出血、炎性渗出物增多,经厌氧菌发酵分解生成挥发性硫化物,产生口臭;舍格伦综合征和肿瘤放疗引起的唾液减少及口腔黏膜病等亦可引起口源性口臭。

2.胃源性口臭

消化不良、胃酸反流、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等均可引起胃源性口臭。患者胃内容物反流,造成口咽部黏膜的破坏,引起口咽部炎症感染,造成口腔中有害菌滋生,腐败反流物发酵导致口臭;胃、食管反流物自身有异味,可直接引起口腔异味,主要呈现酸臭味。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是胃溃疡、胃癌的诱发因素,也是引发口臭的潜在因素,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产生硫化物有关。

3.肠源性口臭

除肠道疾病可产生氨类刺激性气体直接引起口臭外,“肠道菌群紊乱”是导致肠源性口臭的另一重要原因。肠炎性疾病和(或)某些代谢性疾病,如营养性肥胖症、2型糖尿病、脂肪肝等,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短链脂肪酸减少,导致口腔内菌群紊乱,有害菌大量滋生,发酵分解食物残渣产生大量挥发性硫化物,从而引起口腔异味。便秘时,肠道中的益生菌数量显著减少,致病菌数量明显增加,出现较严重的肠道菌群紊乱,引发口臭。

4.呼吸系统源性口臭

呼吸系统疾病(鼻腔、咽部、肺部疾病)均可引起口臭。鼻炎、鼻窦炎患者口腔常有异味,主要由鼻腔引起,常为一过性口臭,较为少见;慢性扁桃体炎时,腭扁桃体隐窝里积聚脱落的上皮细胞和角质蛋白碎屑等为厌氧菌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发酵分解残渣中的有机物,产生含硫化合物,引起口腔异味;肺癌患者呼出气体中正丁醇和3-羟基-2-丁酮含量明显高于普通人,使患者呼出气体中带有异味。

5.其他源性口臭

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服用某些药物、肾病、血液病、重金属中毒等。二甲基硫化物、奎宁、抗组胺类药物、吩噻嗪类等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挥发性有机物,产生一过性口臭,停药后即可消失;女性月经期时性激素水平较低,导致口腔组织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臭和口腔黏膜溃疡;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口气中含有三甲胺成分,具有氨类刺激性气味;此外,维生素缺乏、精神紧张和焦虑亦会引起口臭。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测肝肾功能、血氨、血糖、血酮、血胆碱酯酶活力,对辅助诊断肝性脑病、慢性肾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有机磷农药中毒有很大帮助。

2.X线、CT检查

X线胸片对诊断肺部疾病有帮助,鼻窦CT 对协助诊断鼻、鼻窦疾病有帮助。

3.内镜检查

胃镜可协助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幽门梗阻、胃癌等疾病,喉镜对诊断咽喉部疾病有很大帮助,鼻镜对诊断鼻、鼻窦病变有帮助。

4.病理组织学检查

通过内镜取得活组织做病理检查,对病变性质及病原学诊断有很大价值。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针对呼气异味的来源采取综合措施。口腔来源的异味是由于某些微生物在降解蛋白质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清除和减少口腔内微生物和供它们分解的底物(如食物残屑、死亡细胞等)是重要措施。

1.治疗牙周炎和牙龈炎

彻底清除菌斑牙石,并教会患者认真控制菌斑,保持口腔清洁,可明显降低硫化物水平从而减轻口臭。在刷牙后用牙刷或刮舌器刮除舌苔,尤其是舌背后部更为重要,还可同时减少菌量和底物。文献报告可减轻口臭75%。充填龋齿、改正不良修复体、合理保养和清洁修复体、使用牙线或牙间隙刷等清洁牙齿邻面,也是重要的措施。

2.化学疗法减少菌量

市场上销售的大量含漱液和牙膏均宣称改善呼气异味和清新口气。他们基本的成分为消毒防腐药。最有效的是氯己定,有学者报告一次性全口刮治后,用氯己定含漱可使口臭减轻90%,优于单纯刮治者。其他含漱剂如西吡氯铵、精油、过氧化氢、三氯羟苯醚等也有一定效果,但含漱剂的效果一般短暂且弱,基本上是短暂抑菌或掩盖异味。

3.多学科合作

对口腔以外原因引起的口臭的确定和治疗,需要与内科、耳鼻喉科医师等多学科合作和转诊。对于有口臭恐惧症的患者,还应通过耐心的沟通并建议向有经验的心理医师咨询。

护理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

1.要注意口腔保健,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定期更换牙刷,不长期使用一种牙膏。

2.防止偏食、挑食,少吃或不吃零食,少吃或不吃刺激性太强和过冷过热的食物﹒

3.注意保持乐观情绪,坚持生活规律。

4.腋臭、口臭患者可考虑随身佩带一些芳香物品,或者身上撒些香水以掩盖;口干者可经常含服一些薄荷糖、润喉片以救急。

5.中药漱口、局部洗浴对腋臭、口臭、口干有一定疗效,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使用。

6.如果发现上述症状是由躯体的某些疾病引起的,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因牙龈口腔疾病所致者,可到口腔科就诊。

7.防止因为局部症状引发全身疾病的发生。如中老年口臭患者要定期检测心电图,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

作者
和璐
来源
实用社区护理,第1版,978-7-117-05164-7
走出亚健康,第1版,978-7-117-05207-4
牙周病学,第4版,978-7-117-16482-5
实用诊断学,第1版,978-7-117-18545-5
全科常见未分化疾病诊疗手册,第1版,978-7-117-23036-0
消化系统症状鉴别诊断学,第1版,978-7-117-11602-2
上一篇:牙齿松动 下一篇:口干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