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ctinomycosis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是由放线菌属中的以色列放线菌(Actinomycesisraeli)等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本病以多发性肉芽肿、瘘管形成和排出带有“硫磺色颗粒”的脓液为特征。好发于面颈部、胸部、腹部等处。患者以青壮年男性居多。
能引起人类放线菌病的病原体有以色列放线菌(Actinomyces isr aelii)、牛型放线菌(A﹒bovis)、奈斯伦放线菌(A﹒naesl andii)、埃里克逊放线菌(A﹒eriksonii)、丙酸放线菌(A﹒propionicus)、龋齿放线菌(A﹒odonrol yticus)、粘液放线菌(A﹒vis‐cosus)、麦氏放线菌(A﹒meyeri)及双歧杆菌属的艾斯双歧杆菌等,其中对人致病性较强的主要是以色列放线菌。放线菌为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机会性感染。
放线菌广泛生存于各种生态环境中,也存在于人体口腔粘膜,作为正常菌群,因此可以发生内源性放线菌感染。本病全世界分布,我国已报告过40多例,据报道,本病在荷兰病死率为万分之一,联邦德国为四万分之一。男性发病为女性发病的四倍,男性多发于21~40岁,女性多发于11~30岁。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有皮肤黏膜破损时,放线菌侵入局部组织或进入血循环导致肺、肝、肾、脾及脑等组织器官感染,形成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病变,可形成多发性脓肿和窦道。少数情况下可全身性播散感染形成败血症。
常为多发性脓肿、窦道、肉芽增生和纤维样变。早期病灶周围以中性粒细胞居多,形成多发性脓肿,在脓肿内可查到“硫磺”颗粒,周围有单核细胞及多核细胞。后期病灶中见上皮样细胞和巨噬细胞,类似结核样肉芽肿。颗粒直径约30~400μm,较大的肉眼可见,呈不规则分叶状,HE染色,颗粒中央嗜碱性、致密,边缘为嗜酸性、疏松、放射状。革兰染色,中央部分呈致密的革兰阳性菌丝团,边缘部分为放射状嗜酸性物质,菌丝直径约为1μm。
1.直接镜检
硫磺颗粒镜检,以接种针挑取并置于载玻片上,用另外一盖玻片轻压,做成两个涂片,革兰染色,镜检。低倍镜下颗粒圆形或弯盘状,中央嗜碱性染色,边缘嗜酸性染色、呈放射状排列,呈棒状。在油镜下见纤细、弯曲缠绕的革兰阳性丝状、棒状、球杆菌菌体。若标本中未找到硫磺颗粒,可直接取脓液作革兰染色,镜下见有短的分支状纤细的革兰阳性菌丝,提示可能为放线菌。抗酸染色多阴性。PAS染色不良。
2.培养
将硫磺颗粒置无菌试管中盐水清洗3次,用无菌玻璃棒压碎颗粒,以接种环划线接种于脑心浸汁血琼脂平板、牛肉浸膏血琼脂平板中。置厌氧环境(如烛缸)中37℃培养。
3.动物接种
将培养物与5%猪胃粘液素混悬液接种于小白鼠腹腔,4~6周后可在腹腔内见小脓肿和硫磺颗粒。
一、抗菌药物治疗
放线菌病原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其剂量为200~1000万U/d,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可改为肌肉注射,总疗程2个月以上。也可静脉滴注林可霉素2~3g/d。此外,还可用三代头孢菌素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抗真菌类药物对本病治疗无效。
二、手术治疗
局部脓肿或骨髓炎等病灶应切开引流、去除病灶。
三、其他治疗
面颈部表浅病灶可用X线放射疗法,1.5Gy/次,每周2次,连续治疗6~10次。加强全身支持与对症治疗有助于改善病情。
1.注意口腔卫生,及早治疗病变的牙齿、牙周和扁桃体疾病。
2.呼吸道、消化道炎症、溃疡病灶应及早处理,以免形成慢性感染灶。
3.医务人员加强对放线菌病的认识和警惕,可疑病人及早进行病原学和病理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