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龋齿
(1)对于乳牙和年轻恒牙龋齿,发现后应尽快治疗,恢复其牙冠形态;反之,会影响牙齿的咬合和排列。由于邻面龋而破坏了接触点,会使邻牙向近中或向远中移位,造成继承恒牙萌出间隙不足。牙冠大面积破坏或乳牙早失,会使牙齿过长,引起错𬌗畸形发生。
(2)乳牙因龋早失,特别是儿童6岁以前第二乳磨牙早失,将会使邻牙,如第一恒磨牙和第二乳磨牙,向拔牙后遗留的间隙移动,造成继承恒牙萌出间隙不足、牙列不齐或造成第一恒磨牙的𬌗关系紊乱,应根据其适应证及时保持间隙。
(3)第一恒磨牙因龋早失,由于其为恒牙列建𬌗的关键,缺失后,常导致恒牙列排列不齐,𬌗关系紊乱,应及时保持间隙以待将来修复,或使第二恒磨牙近中移位,以代替之。
2.牙齿发育异常
(1)额外牙
上颌正中额外牙常影响恒牙正常萌出,造成上颌前突,正中离开、拥挤和正常的对𬌗关系(1对2)的丧失。已萌出的额外牙应尽早拔除。埋伏的额外牙经确诊已影响正常牙齿萌出时,可选择适当时机拔除,应避免手术创伤过大损伤恒牙。如额外牙不影响咬合和牙齿萌出,也可以不去处理。
(2)牙齿先天缺失
常见于上颌侧切牙和下颌前磨牙,又以下颌第二前磨牙常见,牙齿先天缺失常引起牙间隙增宽和咬合关系异常,影响咀嚼功能。
上颌侧切牙缺失时,或保留间隙待以后义齿修复,或使尖牙近中移位以关闭间隙,并磨改尖牙外形使与对侧牙外形相称;下颌第二前磨牙先天缺失时,如第二乳磨牙完好,可保留至牙根完全吸收后再行义齿修复,或在第一前磨牙接近萌出时将其拔除,以防止第一前磨牙远中移位,而加重咬合关系紊乱;如第二乳磨牙因龋坏已无保留价值时,则应与正畸医师会诊后,及时拔除而采取正畸措施以关闭间隙。
3.牙齿异位萌出
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多见于上颌,由于第一恒磨牙向近中倾斜异位萌出,压迫第二乳磨牙的远中,甚至使其牙根吸收。如早期发现,可用铜丝分离法使第一恒磨牙向远中移位而萌出;或将第二乳磨牙根管治疗后截去远中冠和牙根,使第一恒磨牙得以萌出,萌出后再推至正常位置。上颌尖牙也可出现异位萌出,由于其萌出途径较长,常出现尖牙位于两个前磨牙之间或两个切牙之间,处理原则为拔除乳尖牙,并除去部分牙槽骨板而使恒尖牙易于萌出,然后再矫正其错位。
4.下沉牙(低位乳牙牙齿固连)
多发生于乳牙,下颌较上颌多见,第二乳磨牙又较第一乳磨牙多见。有时恒牙先天缺失,固连牙齿的牙骨质与牙槽骨融合,且牙周膜间隙亦消失,随着邻牙萌出,固连牙低于𬌗缘。下沉牙常造成乳牙滞留、对𬌗牙齿过长并影响邻牙生理性移动。如有继承恒牙时,应适时拔除使不致影响恒牙萌出;虽无继承恒牙但因下沉而妨碍功能时亦应拔除。
5.口腔不良习惯
(1)吮指(拇指或示指)
通过对妊娠后期用B超观察,可以见到婴儿在母体中有吮指动作,这是吸吮反射的生理性动作。生后1~2岁较常见,3岁左右基本消失。对口腔的影响和吮指的时间、次数和吮指期间长短有关。3岁以前停止影响较小,3岁以上继续吮指会造成吮指不良习惯,应采取相应措施制止。吮指常会引起上前牙前突,形成前牙深覆盖,前牙出现间隙,继而造成吐舌习惯,形成开𬌗,使儿童的面形、牙弓长度、高度及宽度均有明显变化,也影响发音和前牙切割功能。若至5~6岁时仍未改正,应制作矫治器予以改正。
(2)吐舌
吐舌不良习惯大多数由于吮指造成开𬌗之后,舌体自开𬌗间隙延伸向外。其他,如人工喂养方法不当、扁桃体肥大、乳恒牙替换时间隙及舌体过大等都可引起吐舌不良习惯。吐舌可造成开𬌗、上下颌前突、牙列间隙过大等不正咬合,如不能自行改正,需制作矫治器矫治吐舌习惯。
(3)咬唇
多由于心理原因引起。咬下唇不良习惯可使上前牙唇向移动,下前牙舌向倾斜,造成上颌前突。咬上唇不良习惯可使上前牙舌侧倾斜,下前牙唇侧倾斜,造成下颌前突。长期咬唇习惯可引起皮肤干燥、脱屑等症状。治疗应针对病因心理疗法,同时制作矫治器改正不良习惯。
(4)口呼吸
患儿基本上不用或很少用鼻正常呼吸,而是长时间用口呼吸。根据病因可分为鼻性口呼吸、牙源性口呼吸和习惯性口呼吸。鼻性口呼吸是由于鼻、咽腔疾患造成鼻呼吸困难。牙源性口呼吸是由于上颌前牙前突造成嘴唇闭锁困难而引起口呼吸。习惯性口呼吸较少见,没有明确原因。治疗首先应去除病因,如去除鼻、咽部影响呼吸道通畅的病变,治疗上颌前突等。然后可制作矫治器矫正不良习惯。
1.反𬌗
造成反𬌗的常见原因有:
(1)牙源性反𬌗:由于前牙牙轴倾斜等原因引起。
(2)功能性反𬌗:由于喂养不当面或前牙早期接触诱导下颌前伸,造成反𬌗。
(3)骨性反𬌗:由于骨性异常,上下颌骨大小不协调,引起下颌骨过成长,上颌骨劣成长,使牙齿呈反𬌗状态。
(4)后牙反𬌗:常见的原因为上颌乳尖牙萌出时,上颌前牙区宽度不够,下颌乳尖牙妨碍了上牙弓的扩展,使单侧后牙列间对侧偏移2~4mm,以建立有功能的反𬌗关系,有时可成为双侧后牙反𬌗。
治疗:若反𬌗原因为牙源性的,经早期治疗,可得到良好的效果。骨性原因引起的反𬌗早期治疗虽然有一定效果,但需要考虑到在颌骨发育活跃期时,有再次复发的可能。目前儿童牙科医师和正畸科医师都认为,对于儿童反𬌗早期阻断矫治,会减轻咬合异常程度。在治疗前要通过X线头颅侧位片去分析并询问有无类似家族史。准确的病因学分析后,作出明确的诊断,制订完整的治疗计划及预后的评估。对于特殊病例,在确订治疗计划时,应请正畸科医师会诊,共同商讨。
个别切牙反𬌗,多是牙源性的,在活动式矫治器舌侧基托上放置舌簧,就可以使处在舌侧位的上颌切牙向唇侧移动。功能性反𬌗可采用斜面导板,后牙𬌗垫等矫正。
牙源性引起单个磨牙反𬌗时,可用颌间交叉皮筋改善覆盖关系。多个磨牙反𬌗时,如是牙源性因素引起,应用Porter W装置和Coff in弹簧扩大器,使牙弓宽度扩展。是牙槽基底部缩窄的骨性因素时,可在活动式矫治器基托上,附加螺旋弹簧,采用分离基托的扩大矫治器,使包括牙槽部的牙弓宽度扩大。
2.开𬌗
常见原因可由吮指、吐舌和异常吞咽等不良习惯引起,个别情况下也可由于骨性不调造成开𬌗。
治疗:针对由不良习惯引起的开𬌗,首先向患儿和家长讲明危害,使患儿克服不良习惯。如无效,可考虑制作去除不良习惯装置,不良习惯得到克服后,一般情况下可恢复前牙正常的咬合关系。
3.中线间隙
切牙替换时期,即小学生低年级儿童时期,常见上颌比乳牙大得多的恒切牙像八字一样呈扇形分开式萌出,而且与洁白的乳牙相比恒切牙略呈黄色,这使许多家长为之担心。这种牙轴的变化多是切牙替换过程中的过渡现象。这种上颌前牙替换期的过渡性牙列不齐叫做丑小鸭时期(ugly ducking stage)。随着侧切牙及尖牙的萌出,切牙牙轴会渐渐从倾斜转向直立,但也有一些中切牙正中离开是由疾病引起,应查明病因及时治疗。
原因:
(1)上唇系带过大,位置异常。
(2)上颌前牙正中部额外牙。
(3)先天性侧切牙缺失或畸形。
(4)不良习惯、乳牙残根、中切牙或侧切牙位置异常等。
治疗:
(1)去除病因,如系带切除术、拔除额外牙和去除不良习惯等。
(2)制作上颌活动矫治器关闭间隙。注意不要单纯用皮筋关闭中切牙间隙,皮筋会滑向根尖,造成牙齿松动,甚至丧失。
4.牙列拥挤
常见原因为牙量与骨量不协调或由于乳牙早失出现间隙不足。
治疗:
(1)乳牙列期:乳牙列拥挤一般不需特殊处理,需定期观察牙列的生长发育情况。
(2)混合牙列期:通过混合牙列间隙分析,预测侧方牙群的萌出余地和牙弓生长发育潜力。可采用扩展间隙或系列拔牙治疗。采取系列拔牙法之前应对骨量、牙量及个体生长潜力有确切的诊断,并制订出具体的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