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IDS
中文别名 :艾滋病
作者
郑麟蕃;马莲
概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通称艾滋病(AIDS),此病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因其传播迅速,迄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最终导致患者死亡而受到重视。
命名和定义
本病于1981年首先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和命名。1982年该机构对本病的定义是:在排除引起免疫缺损的重要因素(如患恶性肿瘤、恶性血液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未满60岁患者发生T辅助细胞减少和免疫功能不全,并伴有原虫、真菌、病毒、细菌等机遇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或卡波西肉瘤(Kaposi sarcoma),即可诊断为艾滋病。同年,WHO认可此定义,并建议全球医务工作者以此为诊断本病的标准。
病因
1984年,Montegnter以淋巴腺相关病毒、Gallo以人亲T淋巴细胞病毒的命名分别报道了和本病有关的病毒。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确认它们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微生物,并统一命名为人免疫缺损病毒。这是一种直径约100nm的带包膜的RNA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脑脊液、乳汁中,也见于唾液、尿液、泪液、羊水等体液内。该病毒的传染途径主要是:同性或异性的性接触,吸毒者共用感染针头注射毒品及使用感染血液或血液制品,母体对胎儿的传染,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及医务人员自身意外等引起该病毒进入血液,造成感染。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实用口腔科学(第4版),第4版,978-7-117-229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