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cquired tissue defect deformity
中文别名 :获得性缺损;获得性畸形
1.肿瘤
肿瘤是近年来颌面部获得性缺损或畸形的主要病因之一。各种良、恶性肿瘤切除后常造成大范围组织缺损需进行修复。
2.创伤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与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因交通事故而引起的口腔颌面部畸形与缺损日益增多。此外还见于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意外及战伤等造成的灼伤、冻伤、炸伤、切割伤和撕脱伤等引起的组织缺损和畸形。
3.炎症
某些细菌感染所造成的大块组织坏死后可遗留缺损和畸形,如走马疳后遗症、严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引起的大而深的组织缺损。
4.其他原因引起的牙、颌畸形,半侧颜面萎缩、面瘫等。
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畸形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整形修复手术方法,以达到修整面部畸形及恢复功能的目的。为此多采用组织移植手段,以自体移植为主,辅以异体移植及各种生物代用品移植。进行整复手术后如发生感染造成延迟愈合或瘢痕增生,将影响颜面部手术效果,甚至可加重畸形。采用组织移植方法进行修复手术,组织移植后活力降低,创口愈合的要求比一般外科手术高。因此,手术时必须给移植组织创造良好条件。在进行手术时,除严格遵守一般手术原则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的无菌技术
近年来抗菌药物取得很大进展,对预防和控制感染起了很大作用,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外科无菌技术的重要性。尤其是移植于缺损区的组织,常存在暂时性缺血现象,一旦发生感染,将会影响组织成活,引起组织破坏而致延长疗程,还会使遗留的面部瘢痕增生,影响外形,给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因此,一系列的无菌技术操作必须严格执行,包括手术室消毒、手术器械和用品灭菌、手术人员灭菌、患者手术区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等。
2.无创技术
无创技术是指尽量减小组织损伤程度的手术操作,这是整形外科手术的重要原则。移植的组织在暂时缺血的情况下,对外来刺激的耐受性明显降低,因此,手术操作要轻柔细致,避免过度牵拉或夹持过多的组织。使用的器械、刀剪要小而锋利。术中随时用生理盐水纱布保护创面。止血要完善,防止术后因血肿引起感染及组织坏死。在无张力的条件下缝合包扎,以减少愈合后的瘢痕形成。
3.切口及缝合要求
(1)为使切口愈合后不产生明显瘢痕,切口的位置应选在与皮纹相平行的方向。因皮肤含有与皮纹平行的弹力纤维,若切口与皮纹垂直,会过多切断弹力纤维,造成切口裂开,张力增加,愈合后产生明显的瘢痕。
(2)可沿颜面部的天然皱折部作切口,如鼻唇沟皱折或眼睑皱襞等。也可选择比较隐蔽的部位,如沿发际、下颌下缘、耳前和颌后区等作切口。
(3)切口应选择与深部重要血管、神经和腮腺导管等相平行,以减少损伤,尤其要注意面神经的走行,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4)为减少缝合后的瘢痕增生和达到良好的愈合,一般应用细针及3‐0~5‐0细线缝合。伤口应正确对位,无张力下创缘闭合良好,再分层缝合。
颌面部缺损畸形修复手术常与耳鼻喉科、眼科、骨科、皮肤科和神经科等有联系,对全身各部位的解剖及临界学科的基本知识也需掌握。另外在进行组织移植的研究和生物代用品的应用时,也应了解免疫、生物和遗传学等新科技的发展,以期不断改进医疗技术,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黏膜缺损、皮肤缺损和复合缺损,后者包括黏膜和皮肤甚至深部肌肉及骨组织的同时缺损。口腔颌面部的软组织缺损的整复方法主要是各种组织的带蒂或游离移植。获得性颌面骨组织缺损可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容貌畸形和功能障碍,特别是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骨组织缺损的移植骨源可分为自体骨、异体(种)骨和生物陶瓷人工骨。后两类移植骨源的应用尚有一定限制,大多用于中小型骨缺损,特别是用于骨缺损腔的填塞。目前,自体骨移植仍是口腔颌面部骨缺损修复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