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rohn disease
中文别名 :克隆病;局限性回肠炎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分布。以腹痛、腹泻、体重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常有发热、疲乏等全身表现,肛周脓肿或瘘管等局部表现,以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等肠外损害。
青少年多见,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男女患病率相近。
CD大体形态特点为:①病变呈节段性;②病变黏膜呈纵行溃疡及鹅卵石样外观,早期可呈鹅口疮溃疡;③病变累及肠壁全层,肠壁增厚变硬,肠腔狭窄。溃疡穿孔引起局部脓肿,或穿透至其他肠段、器官、腹壁,形成内瘘或外瘘。肠壁浆膜纤维素渗出、慢性穿孔均可引起肠粘连。
CD的组织学特点为:①非干酪性肉芽肿,由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可发生在肠壁各层和局部淋巴结;②裂隙溃疡,呈缝隙状,可深达黏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③肠壁各层炎症,伴固有膜底部和黏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黏膜下层增宽、淋巴管扩张及神经节炎等。
1.实验室检查
(1)血液
贫血、白细胞数增加、血沉加快及C反应蛋白增高均提示UC处于活动期。怀疑合并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时,可行血清CMV IgM及DNA检测。
(2)粪便
肉眼观常有黏液脓血,显微镜检见红细胞和脓细胞,急性发作期可见巨噬细胞。粪钙卫蛋白增高提示肠黏膜炎症处于活动期。应注意通过粪便病原学检查,排除感染性结肠炎。怀疑合并艰难梭状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时可通过培养、毒素检测及核苷酸PCR等方法证实。
2.内镜检查
结肠镜应作为CD的常规首选检查,镜检应达末端回肠。镜下一般表现为节段性、非对称性的各种黏膜炎症,其中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非连续性病变、纵行溃疡和卵石样外观。胶囊内镜适用于怀疑小肠CD者,检查前应先排除肠腔狭窄,以免增加胶囊滞留的风险。小肠镜适用于病变局限于小肠,其他检查手段无法诊断、特别是需要取组织学活检者。
3.影像学检查
CT或磁共振肠道显像(CT/MR enterography,CTE/MRE)可反映肠壁的炎症改变、病变分布的部位和范围、狭窄的存在、肠腔外并发症如瘘管形成、腹腔脓肿或蜂窝织炎等,可作为小肠CD的常规检查。活动期CD典型的CTE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肠黏膜明显强化伴有肠壁分层改变,黏膜内环和浆膜外环明显强化,呈“靶征”或“双晕征”;肠系膜血管增多、扩张、扭曲,呈“木梳征”;相应系膜脂肪密度增高、模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盆腔磁共振有助于确定肛周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了解瘘管类型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胃肠钡剂造影及钡剂灌肠检查阳性率比较低,已被内镜及CTE/MRE所代替。对于条件有限的单位仍可作为CD的检查手段。可见肠黏膜皱襞粗乱、纵行性溃疡或裂沟、鹅卵石征、假息肉、多发性狭窄或肠壁僵硬、瘘管形成、肠管假憩室样扩张等征象,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特性。
腹部超声检查对发现瘘管、脓肿和炎性包块具有一定价值,可用于指导腹腔脓肿的穿刺引流。
CD治疗目标为诱导和维持缓解,预防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治疗的关键环节是黏膜愈合。通常需要药物维持治疗以预防复发。
(一)控制炎症反应
1.活动期
(1)氨基水杨酸类:
对CD疗效有限,仅适用于病变局限在回肠末段或结肠的轻症病人。如症状不能控制、疾病进展,应及时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2)糖皮质激素:
对控制疾病活动有较好疗效,适用于各型中至重度病人以及对5-ASA无效的轻度病人。部分病人表现为激素无效或依赖(减量或停药短期内复发),对这些病人应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病变局限在回肠末端、回盲部或升结肠的轻至中度病人可考虑使用局部作用的激素布地奈德,口服剂量每次3mg,3次/日。
(3)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或巯嘌呤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对激素依赖的病人,标准剂量为硫唑嘌呤1.5~2.5mg/(kg•d)或巯嘌呤0.75~1.5mg/(kg•d),该类药显效时间约需3~6个月。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等骨髓抑制表现,应用时应严密监测。对硫唑嘌呤或巯嘌呤不耐受者可试换用甲氨蝶呤。
(4)抗菌药物:
主要用于并发感染的治疗,如合并腹腔脓肿或肛周脓肿的治疗,在充分引流的前提下使用抗生素。常用有硝基咪唑类及喹诺酮类药物,也可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
(5)生物制剂:
近年针对IBD炎症通路的各种生物制剂在治疗IBD取得良好疗效。抗TNF-α的单克隆抗体如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及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活动性CD有效,可用于CD的诱导缓解与维持治疗。其他生物制剂如阻断淋巴细胞迁移的维多珠单抗(vedolizumab)及拮抗IL-12/IL-23与受体结合的尤特克单抗(ustekinumab)也被证实有良好疗效。
(6)全肠内营养:
对于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不能耐受者,特别是青少年病人,全肠内要素饮食对控制症状,降低炎症反应有帮助。
2.缓解期
5-ASA仅用于症状轻且病变局限的CD的维持治疗。硫唑嘌呤或巯嘌呤是常用的维持治疗药物,剂量与活动期相同。使用英夫利昔单抗取得缓解者,推荐继续使用以维持缓解,也可在病情缓解后改用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维持缓解治疗用药时间可至4年以上。
(二)对症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输注人血白蛋白。重症病人酌用要素饮食及营养支持治疗。全肠内要素饮食除营养支持外,还有助于诱导缓解。
腹痛、腹泻必要时可酌情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止泻药,合并感染者静脉途径给予广谱抗生素。
(三)手术治疗
因手术后复发率高,故手术适应证主要是针对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腹腔脓肿、急性穿孔、不能控制的大量出血及癌变。瘘管的治疗比较复杂,需内外科医生密切配合,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个体化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与手术治疗。对于病变局限且已经切除者,术后可定期随访。大多数病人需使用药物预防复发,常用药物为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对易于复发的高危病人可考虑使用英夫利昔单抗。预防用药推荐在术后2周开始,持续时间不少于4年。
(四)病人教育
1.必须戒烟。
2.活动期病人应有充分休息,调节好情绪,避免心理压力过大。
3.急性活动期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改为富营养、易消化的少渣饮食,不宜过于辛辣。注重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性疾病。
4.按医嘱服药及定期医疗随访,不要擅自停药。反复病情活动者,应有长期服药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