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erythroplakia
中文别名 :赤斑
口腔红斑(erythroplakia)又称赤斑,是一种非常严重但又少见的癌前病变。1978年“WHO口腔癌前病变协作中心”给红斑下的定义是:“口腔黏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的斑块。临床及病理学上均无任何其他疾病的特征,不能诊断为任何其他疾病。”
Shear将红斑分为3型,各型特点如下:
1.均质型红斑
特点为红斑表面光滑、柔软,多见于颊、腭等处黏膜。
2.红白斑
特点为在红斑中间间杂有颗粒样白色角化病变的表现,以舌腹、口底等部位多见。
3.颗粒型红斑
特点为红斑表面有红色颗粒,可发生于口腔黏膜各个部位。
以上3型中,红白交错型特点为红斑基础上有白角化病变,其表现与颗粒型白斑相同。虽然Shear将其归入红斑中,实际上与颗粒型白斑其含义是相同的。因红斑更易恶变而提高警惕。
各型红斑病理表现均有上皮异常增生,或已为原位癌或浸润癌。病变表层主要为不全角化或混合角化,单纯正角化较少见。上皮增生,上皮钉突增大伸长,而钉突之间的上皮萎缩变薄,故使结缔组织更接近表面。又因结缔组织中血管扩张、充血及血管增生,故在临床上表现为红斑。颗粒形成的原因是因在上皮钉突增大处的表面形成凹陷,而高突的结缔组织乳头即形成了临床上所见的颗粒。结缔组织中有炎症细胞浸润。
Shafer和Waldron曾比较过红斑和白斑发生上皮异常增生的情况,明显地看出红斑比白斑的恶性度高。他们将临床诊断为白斑和红斑的病例进行活检,在光镜下观察比较其上皮发生异常增生的程度,情况如表1。
表1 白斑与红斑的病理变化比较

从表1中资料看出,每例红斑患者都有上皮异常增生,或已是原位癌,甚至浸润癌;而白斑患者只有20%有上皮异常增生或已为癌。
1.临床上对红斑首先按炎症处理,如经治疗1~2周后仍无好转则应作活检明确诊断。
2.应除去口腔内一切刺激因素。
3.如已确诊为癌前红斑应作手术,或作激光、冷冻、放疗等除去病变,不宜保守治疗,因红斑恶变倾向大,且有些已可能是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