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白斑
白斑
定义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对白斑下的定义为“白斑是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从临床上或组织学上,不能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这种广义的白斑定义包括从良性单纯白色角化症 (leukokeratosis)到白斑癌变等性质不同的病变,因而不利于掌握癌前白斑准确的患病率及其防治。1983年,关于白斑的国际讨论会上又进一步修改补充了白斑的定义,按其恶变倾向将白斑病损分为良性病变即白色角化症,和恶性前期病变即白斑病。良性病变包括局部机械刺激因素引起的白角化斑和戒烟后能消退的白角化斑。恶性前期病变为戒烟后不能消退的白斑、白色念珠菌性白斑和无任何原因引起的特发性白斑。1996年,WHO对白斑再次作出的定义为“白斑是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任何其他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些口腔白斑将转化为癌”。

1983年,我国“两病 (白斑和扁平苔藓)会议”对白斑定义亦有说明,即“白斑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角化斑块,属于癌前病变,不包括吸烟等局部刺激因素除去后可以消退的白色角化症”。

病因学

发生白斑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外来的刺激因素,一种是机体内在的素质因素 (predisposition factor)。外来因素多为局部的机械性、化学性及物理性刺激,以及其他原因。内在素质则每个个体不同,同样的刺激,个体反应不全相同。例如有些人吸烟量及时间相同,但发生的白斑可能病损程度不同。也有人无任何外在的刺激也可以发生白斑,其原因则完全为机体本身的素质因素。所以发生白斑的真正原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但临床所见外来的刺激因素起很大的作用。常见致病因素如下。

1.长期持续的化学刺激

 如吸烟者由于烟草中的烟碱含有多环碳氢化合物,主要为亚硝基胺和β-萘胺为致癌物质,这些有机化合物可以刺激黏膜形成白斑,甚至癌变。1979年,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普查资料发现吸烟者白斑患病率为31.5%,而不吸烟者仅仅为3.3%。如果戒烟有些白斑可自行消退或者减轻。过度饮酒或饮烈性酒也能对口腔黏膜产生刺激而形成白斑。

2.口腔内持续的机械刺激、磨耗

 可使牙齿边缘或牙尖过锐而刺激黏膜形成白色角化病变。其他如牙齿错位、咬颊习惯、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均可对相应部位的口腔黏膜产生创伤。重者出现创伤性溃疡,轻微而长期的刺激则可引起黏膜角化增厚,久之可形成白色角化症或白斑。如唇部常在叼烟斗处可形成白色角化斑。

3.微量的电流

 微量的电流也可刺激黏膜角化形成白色斑块。如吹奏乐器时金属乐器头形成的电流对唇黏膜可形成刺激。当口腔中有不同金属材料的修复体时,因不同金属间的电位差所产生的电流亦可刺激黏膜形成白色角化斑块。

4.白色念珠菌感染

 有些研究报道白斑的发生和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关系密切,认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是引起白斑的原因,而不仅是并发的感染。但持不同意见者则认为念珠菌性白斑是白斑的继发感染。故白色念珠菌感染和白斑产生的因果关系尚有争论。Cawson报道138例白斑中16.8%伴有白色念珠菌感染。他还强调白色念珠菌可以增加上皮异常增生,因此可能促使白斑癌变,这些现象在动物模型上亦得到证实。所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作为产生白斑的因素不可忽视。

5.病毒

 Lehner发现白斑伴有上皮异常增生的病例对单纯疱疹Ⅰ型病毒的免疫反应增强,因此认为白斑发病可能和单纯疱疹Ⅰ型病毒有关。

6.工业公害

 有由于环境受污染使白斑患病率升高的报道。如波兰一个橡胶厂因环境污染,工人中白斑患病率为11%。而家具厂的工人不接触化学有害物而未发现白斑。另一报道为对苏联一个工厂接触煤烟的工人300人进行白斑调查,发现患病率为12%,而对照组为5.3%。

7.维生素A缺乏

 根据动物实验发现维生素A缺乏时可使上皮细胞萎缩,而表层则引起过度角化可形成白角化斑。但在临床上使用维生素A治疗白斑并未见病变好转,故此问题还应进一步研究。

8.梅毒感染

 国外文献报道梅毒有激发白斑的可能性。因梅毒感染使舌乳头萎缩消失,因而改变了黏膜的反应性,使对化学物质、温度、电流等的刺激敏感。如常受刺激易发生白斑。

9.免疫病理方面的假说

 根据对白斑临床现象、组织病理及免疫学方面的观察,认为白斑的发生及恶变与微生物感染 (如白色念珠菌、梅毒、潜伏的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和 (或)化学刺激 (如吸烟)的诱导有关。以上刺激因素作用于机体后通常有一个较长的诱导潜伏期,可达数年。在此期间机体长期受到化学因素及微生物因素的作用可能开始发生局部的上皮反应,就像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反应。上皮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角化、棘皮症、非典型性增生和癌变。以上变化存在个体间的差异,有些人病变可持续发展直到癌变,另一些人病变则可停留在某一阶段。这可能与组织中有了新的或已改变了的上皮抗原有关。总之从白斑开始产生及病变发展,以及癌变,都可能决定于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和抗体调节的活性状态。

流行病学

白斑可以癌变的事实已为大家所公认,所以国内外对其发病情况都很重视。国外报道的患病率大约为3%~5%,一般不超过10%。如Mehta和Pindborg在印度调查5万多人,患病率为4%。他们连续调查发现发病率男性为每年4/1000,女性为每年1.9/1000。

1979年,我国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武汉、广州等地区按WHO1978年对白斑的诊断标准共普查134 492人,患病率为10.47%。男女之比为13.5∶1。40~60岁组患病率最高。

我国的调查结果和国外比较是偏高的,主要原因是诊断标准的差异。如,1979年,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按WHO 1978年诊断标准普查北京市16 037万人患病率为12.29%。但是,1984年,按WHO1983年修改后的白斑定义及诊断标准对北京市2 018人再作调查时白斑患病率则为4.7%。

临床分型

由于白斑的临床表现变化较大,且各种不同的表现其预后也不尽相同。为了诊断准确,便于治疗和观察,应将白斑再作细致的分型或分类。

参考WHO和我国“两病协作组会议”的分型标准,我们所采用的临床分型及各型特点如下。

1.均质型 (homogeneous type)

病损特点表现为白色斑块,微高出黏膜面,表面略粗糙,呈皱纸状,有时出现细小裂纹。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发涩感。

2.疣状型 (verrucous type)

病损表现为白色斑块,厚而高起,表面呈刺状或结节状突起。质较硬,有粗糙感。

3.颗粒型 (granular type)

 病损特点为在发红的黏膜面上有细小颗粒样白色角化病损,高出黏膜面,表面不平似绒毛样。多有刺激痛。

4.溃疡型 (ulcerous type)

病损特点为在白色斑块基础上有溃疡形成。常有明显的疼痛。

以上各型中,均质型患病率最高,其他各型患病率较低。均质型、疣状型或颗粒型可以演变发展成溃疡型。

病理学

白斑是个临床诊断名称。“WHO口腔癌前病变研究协作中心”为它下的定义不包含组织学的含义。但是对于白斑病变在决定治疗方案及判定预后时,都离不开病理变化作基础。目前对于白斑的诊断,特别是对其恶变倾向的判断虽然在组织化学、组织免疫学、细胞动力学、超微结构、脱落细胞学、血卟啉荧光等方面都有研究报道,但都处于探索阶段,距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故目前最可靠而又简便易行的手段主要还是在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形态的变化。

白斑一般的病理变化是上皮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粒层明显、棘层增厚、上皮钉突较大。结缔组织中有数量不等的炎症细胞浸润。疣状白斑特征为上皮增厚,表面高度过角化,有角质栓塞使表面呈刺状突起。溃疡型白斑的上皮则有破坏形成溃疡。但根据上皮增殖和紊乱的程度可以将白斑的病理变化分为两种情况。

1.上皮单纯性增生

 上皮单纯性增生时没有异常的上皮细胞。表面的过度角化可为过度正角化和 (或)过度不全角化。结缔组织中有炎症细胞浸润。一般来说均质型白斑多属此种病理变化。白色角化病的病理变化完全是单纯性增生,表层多为过度正角化,不能划为癌前病变。

2.上皮异常增生

 如果白斑在组织学上的变化具有上皮异常增生时,则有较大的恶变倾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口腔癌前病变协作中心”对上皮异常增生的诊断标准有12项:①基底细胞极向改变;②上皮分层不规则,排列紊乱;③基底层增生,出现多层基底细胞;④上皮钉突呈滴状;⑤核分裂增加,丝分增加,有时有异常丝分;⑥核与浆比率增加;⑦核染色质增加;⑧核浓染;⑨核仁增大;10细胞多形性,异形性;11棘层内出现单个细胞或细胞团角化;12细胞间黏合性丧失。具备以上改变中的2项者为轻度异常增生,2~4项为中度异常增生,5项或5项以上为重度异常增生。

虽然WHO作了上述规定,事实上在阅片时每个病例的病变范围,各项病变出现的频度、程度等不完全相同。再加上病理学家的主观印象和经验不同,故评价出准确的上皮异常增生的程度还是比较困难的。1983年,在瑞典Malm召开的“关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的会议”上Smith和Pindborg提出修改评定标准的标准像法。即对上皮异常增生病变用摄影加电子计算机的计算来代替个人主观的评价。另有Kramer提出评价上皮异常增生的程度时要发展数学模型。而且不单纯评价上皮异常增生,还应包括临床所见和所有其他检查结果。这样对评价一个病变的恶变趋势虽能增加其正确程度,但仍不能根本消除诊断中主观性的差异。近年来开展计量病理学的研究,用一些新技术将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变化和某些物质如DNA含量等的变化采用图像和光度的测量得到数量化信息,再用计算机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得到对癌变情况准确的诊断。

1994年5月,国际上在瑞典Uppsala又召开了“关于白斑的专题座谈会”。会议制定了白斑“LCP”分类及病程的分期法。其内容如下:

L代表病变面积:

1=<2cm;2=>2~4cm;3=>4cm。

C代表临床表现:

1=均质型;2=非均质型。

P代表病理变化:

1=无异常增生;2=轻度异常增生;3=中度异常增生;4=重度异常增生。

病程分期:

第1期任何L、C1、P1、P2。

即病变为任何大小面积。但临床为均质型。病理表现无异常增生或轻度异常增生。

第2期任何L、C2、P1、P2。

即任何面积的病变。但临床为非均质型。病理表现无异常增生或轻度异常增生。

第3期任何L、any C、P3、P4。

即任何面积病变。任何临床分型。但病理表现为中度或重度异常增生。

癌变问题

根据临床及病理所见白斑能癌变已经肯定,但为数不多。所以不能说凡白斑就一定癌变。据WHO发表的资料,白斑患者中约有3%~5%发生癌变。国内报道的资料虽不很多,但结果与WHO相似。

临床上对什么样的白斑要严加注意?什么样的白斑比较危险?有以下问题要注意。

1.临床类型

 白斑的恶变倾向与临床类型有密切关系。一般均质型不易恶变;而颗粒型、溃疡型恶变率很高;疣状型较易恶变。Banoczy等观察了520名白斑患者,265例均质型无1例癌变;82例溃疡型有23例癌变,占28.04%;疣状型173例有8例癌变,占4.62%。胡碧琼等观察261例白斑患者中均质型229例,无1例癌变;20例疣状型中,1例癌变,占5%;9例溃疡型中6例癌变,占66.6%;3例颗粒型中2例癌变,亦占66.6%。因此临床上对颗粒型、溃疡型、疣状型要特别注意,应警惕恶变。

2.病损部位

 舌缘、舌腹、口底及软腭复合体等部位的白斑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恶变的危险部位。如Kramer报告63例口底白斑,有24例转变成癌,占38.1%。天竺光雄报告5例白斑癌变,有4例为舌腹及口底白斑。胡碧琼等观察261例白斑中,9例癌变,位于舌缘、舌腹及口底者有7例,占77.8%。国内外所报告的结果是相同的。所以对于舌缘、舌腹及口底部的白斑应注意。

3.白色念珠菌感染

 许多学者注意到白色念珠菌感染在白斑癌变中所起的作用。认为白斑合并念珠菌感染时有更大的恶变倾向。因为白色念珠菌一旦侵入黏膜或皮肤的上皮内,就能穿破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成为寄生物,进而引起细胞的增殖。Banoczy报告白斑癌变的病例中,65%伴有白色念珠菌感染。Jepsen报告颗粒型白斑中伴发白色念珠菌感染者占91%。而颗粒型又是白斑中最易恶变的类型,故应特别注意。

4.无明确原因的白斑

 一般说来原因明确的白斑,如吸烟引起者如果戒烟,则白斑在数周内可逐渐消退或减轻。但有些无明确外来原因发生的白斑主要与机体素质因素,可能为机体的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有关。相对来说这种特发性白斑恶变可能性大些。所以对这些患者也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

5.病情的变化

 如长期有白斑,但近来发现白斑表面糜烂或有溃疡,或出现颗粒、硬结,或基底有浸润等要注意及时采取进一步诊断措施。如果出现疼痛、不适感等亦需注意。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及治疗

1.预防

(1)应除去口腔内一切机械刺激因素。吸烟者要求戒烟。有些患者戒烟后1~3个月可见病变减轻或消退。

(2)多数均质型白斑虽无上皮异常增生,亦应警惕恶变。临床上有可疑癌变表现时应及时作活检了解病理变化。

(3)如有轻度异常增生,可手术切除或用冷冻疗法等消除病损,或用药物治疗。但无论何种方法消除病损后仍需追踪观察。

(4)对有中度及重度异常增生的白斑和危险部位的白斑最好及时手术切除,术后应定期复查。

(5)对病损已治愈的白斑患者仍需追踪观察,因为有些病例可能复发,可根据情况每半年至1年复查一次,以便及早发现积极治疗。

2.治疗

(1)手术切除:

外科手术切除白斑,目前仍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虽然少数病例手术后仍有复发,但对一些已有上皮重度异常增生及癌变危险区的白斑最好手术切除。对于病损范围小的均质型白斑手术治疗也是一种适应证。对于病损面积较大者可以分次切除。

(2)激光治疗:

对于病变面积较小,又位于口腔前部的白斑,可用CO2激光直接照射,通过气化将病变去除。但对于病变较重,又位于口腔后部或其他不便直接照射的白斑,可用对组织穿透力强的Nd-YAG激光,通过光导纤维传输,使病变热凝或气化而去除。

(3)冷冻治疗:

用液氮冷冻治疗可以消除白斑。根据病变范围大小可以1次完成或分次进行。因冷冻治疗后病变区及周围黏膜开始出现坏死,以后坏死组织脱落,成为表面覆盖纤维蛋白膜的溃疡。约两周溃疡可愈合,但在创面愈合前常有疼痛不适等症状。

(4)维A酸:

维A酸是合成维生素A的中间产物,它可使上皮的角质形成受到抑制,从而防止上皮表层的过度角化。有些研究对用DMBA诱发的、有上皮异常增生的白斑实验动物,于病损局部涂抹0.5%维A酸软膏后,与对照组比较,发现病变发展为肿瘤的时间延长,且肿瘤的体积和数目亦明显减少,还有些未发展成肿瘤。但病变的好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却无明显差别。由此说明维A酸对病损的癌变有一定的阻断作用,但并不能使病变完全逆转为正常组织。临床上使用维A酸确也收到一定效果。局部用0.3%维A酸软膏1周至数周即见白斑逐渐消退。但是停药后有些病例复发。对复发的病例可以再用维A酸仍能收效。

(5)维生素A及维生素E:

维生素A可维持上皮组织结构的完整及健全,缺乏时可使上皮增生、角化,最近认为其对预防上皮癌变有一定意义,可使癌前期细胞逆转为正常细胞。维生素E对机体代谢有良好影响,并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防止维生素A的氧化并有利于吸收。故两者有协同作用。可给患者口服维生素A每次25万单位,每日3次。维生素E每次50mg,每日3次。

(6)其他药物:

抗代谢药物如氟尿嘧啶可以阻挠DNA的合成,防止细胞的增殖。用5%氟尿嘧啶软膏可以使白斑脱落,局部应用一般无明显的副作用。

蜂胶有软化角质的作用,制成药膜于白斑局部贴敷亦有效。

(7)念珠菌性白斑的治疗:

对于念珠菌性白斑的治疗最好手术切除。因为白色念珠菌可以使上皮增生,癌变倾向性较大。但是手术前后均应同时给予抗真菌的治疗。

作者
胡碧琼;刘宏伟
来源
实用口腔科学,第3版,978-7-117-11190-4
上一篇:口腔念珠菌病 下一篇:红斑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