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heat‐injury
在高温(室温超过35℃)环境或烈日暴晒下工作或劳动易发生中暑。有时气温虽未达到高温,但湿度高、通风不良和从事重体力劳动亦可发生。先天性汗腺缺乏,老人、体弱、疲劳、糖尿病、穿衣不当、服用抗胆碱药等常为中暑的诱因。
正常人体温维持在36.5℃左右,下丘脑体温中枢调节产热与散热达到平衡。在室内常温下(15~25℃)人体散热主要靠辐射,其次为蒸发和对流,少量为传导。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人体散热仅靠出汗和蒸发,如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体内有过量热蓄积,引起器官组织功能损伤,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发生中暑。
1.热射病(heat stroke)
是最严重的中暑(heat‐apoplexy),病情危急,死亡率较高。由于产热和受热超过散热,引起体内热蓄积,体温不断升高,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热平衡失调和体温升高。头部受日光直接暴晒引起称为日射病(sun‐stroke)。热直接作用于细胞或细胞结构、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全身广泛出血及凝血异常,脑弥漫性点状出血是致命性热射病的典型变化。热作用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如Purkinje细胞变性、核浓缩、染色质溶解和树突肿胀等,小脑最显著。患者有不同程度肾损伤,肾血流减少、失水、失盐及高热状态引起肾缺氧。高热时组织耗氧量显著增加,休克可导致无氧代谢,产生代谢性酸中毒。
2.热痉挛(heat cramp)
是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所致,高温情况下大量出汗,使水、盐丧失过多,引起肌肉痉挛。
3.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是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循环血量不足、发生虚脱或暂时晕厥,后者又称热晕厥(heat syncope)。
1.热痉挛和热衰竭患者应迅速转移到通风阴凉处,口服凉盐水、清凉含盐饮料。循环衰竭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液、氯化钾等,经治疗一般30分钟至数小时可恢复。
2.热射病患者病情危急,死亡率达5%~30%,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1)物理降温:将患者浸入4℃水中,按摩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和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随时观察和记录肛温,待肛温降至38.5℃时立即停止降温,将患者转移到25℃室温中继续观察。如体温回升可再浸入4℃水中,并在额部、腋窝、腹股沟处放置冰袋,吹风加速散热。老人、体弱及心血管病患者不宜用4℃水浸浴,以免发生肌肉抖动产热、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
(2)药物降温:如氯丙嗪25~50mg加入10%葡萄糖盐水500ml中,于1~2小时静脉滴注,必要时重复使用。严密观察血压变化,血压下降时减慢滴速或停药。本药调节体温中枢、扩张血管、松弛肌肉及降低耗氧量。可用哌替啶或地西泮控制寒战。
(3)对症治疗:①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②用多巴胺、毛花苷丙等治疗休克和心力衰竭;③脑水肿可用甘露醇,应注意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