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Major aphthous ulcer
中文别名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腺周口疮;复发性巨型口疮;复发性瘢痕性口疮
重型阿弗它溃疡(Major aphthous ulcer,MjAU)也称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 (periadenitismucosa necrotica recurrens),简称腺周口疮,是复发性口腔溃疡中最严重的一型。因溃疡面积深大,故又称复发性巨型口疮。因溃疡愈合后可形成瘢痕,亦称复发性瘢痕性口疮(recurrent scarring aphthae)。在复发性口疮中较少见,约占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中的8%~10%。
溃疡开始时,其表现和轻型口疮相似。但很快,溃疡扩大,底加深直达黏膜下层的腺体或黏膜腺周围组织,故溃疡基底微硬或呈结节状。溃疡边缘不齐、高低不平,四周有炎症反应,表面覆盖灰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时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组织。溃疡面积较大,一般直径大于5mm,大的达1~2cm。病期较长,一般数周至1~2个月溃疡才能愈合。个别患者可达4~5个月以上,预后可遗留坚韧而高低不平的瘢痕组织。
大溃疡的数目常是1个或2个,很少有更多的大溃疡同时出现。但在大溃疡未愈合以前往往又出现轻型口疮。所以患者口腔内可以同时伴有1或2个大溃疡及数个小溃疡。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炎型患者往往有较长的口腔溃疡复发史,一般至少在半年以上。早期溃疡多位于口腔前部,但在屡次复发以后,病损有向口腔后部移行的趋势。较常见的部位是颊黏膜后部、软腭、舌腭弓、腭垂等,但下唇内侧接触上颌尖牙的部位亦常见大溃疡,可能与局部创伤有关。溃疡发生在腭垂上时,因组织破坏缺损而可变形,这在临床上并不罕见。自觉症状明显,有剧烈疼痛。因愈合的时间长,患者长期受病痛折磨,加上病损部位多在咽部,故可影响吞咽。常伴全身不适,有时血沉加快。
溃疡愈合后经一段间歇期又可复发。临床可见各型溃疡在同一患者口腔中交替出现。
组织病理变化为非特异性炎症。早期表现为上皮水肿,继之上皮破坏脱落形成溃疡。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固有层及黏膜下层有炎症细胞浸润,大多为淋巴细胞,还有浆细胞及中性多形核白细胞。胶原纤维分解断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小血管管壁增生,管腔可闭塞坏死。其中疱疹样口疮急性炎症表现较明显。重型口疮溃疡病变深达黏膜下层,黏膜腺泡可被炎症破坏,有许多淋巴细胞浸润。腺导管上皮增生变性,且周围有小范围坏死。
治疗原则是消除致病诱因,增进机体健康,减轻局部症状,促进溃疡愈合。治疗方法及所用药物虽然较多,但还没有特效药物。所以治疗时应针对每个病例的致病诱因和对药物的反应有侧重地选用治疗方法和药物。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局部治疗的目的是保持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感染,消炎、止痛及促进溃疡愈合。
(一)局部治疗
常用药物如下。
1.消炎类药物
①含漱剂:用0.1%依沙丫啶、0.05%氯己定或0.25%金霉素液等作为含漱剂可预防继发感染;②药膜:可用抗生素、激素、止痛药、中药或其他有消炎、抗菌作用的药膜贴于溃疡面,除有药物作用外并能保护溃疡面;③溃疡软膏:有较好的消炎、止痛作用。用于溃疡面可减轻疼痛,促进愈合;④中药散剂:常用养阴生肌散、锡类散、冰硼散等。除药物本身的清热生肌作用外,这些不溶解的细微粉末用于溃疡面,还能吸附溃疡表面的渗出液,起到吸附剂的作用,可减少外界的刺激,减轻疼痛,促进愈合;⑤含片:西地碘片或地奎氯胺含服,具有广谱杀菌收敛作用;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局部喷雾剂:在缓解疼痛和促进愈合方面疗效确切:⑦超声雾化治疗:将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制成雾化液,每次15~20分钟,可起到消炎、促愈合作用;⑧色素剂:应用最多的是1%~2%甲紫。它是一种碱性染料,对口腔常见的细菌及白色念珠菌等有较好的杀菌力,且对组织无刺激性。又能与溃疡表面的坏死组织结合形成保护膜起到收敛效果,可促进溃疡愈合。
2.止痛类药物
在进食前或疼痛明显时,可选用0.5%盐酸达克罗宁液、1%~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液经稀释后漱口,有止痛作用。
3.腐蚀性药物
如10%硝酸银或50%三氯醋酸酊。这些药用于溃疡表面能使蛋白沉淀而形成变性蛋白的薄膜,可以保护溃疡面,促进愈合。具体方法:取一小于溃疡面的小棉球蘸10%硝酸银或50%三氯醋酸酊溶液,再以干棉球将多余溶液吸除备用。为了减少药物烧灼时的疼痛可先用2%丁卡因表面麻醉。然后隔离唾液,将病变区及其邻近黏膜擦干。将已准备好蘸有药物的小棉球轻触溃疡面至颜色变白为度。切勿超过溃疡范围,以免损伤邻近的健康组织。但也有人反对用腐蚀性药物,认为这些药物主要作用是烧灼神经末梢,使获得暂时的疼痛缓解。但它可影响血液循环,反而使溃疡愈合延缓。目前临床上已很少应用,仅适用于溃疡面积小、数目少的偶发病例。
4.理疗
用激光、可见光或微波治疗仪照射溃疡,有减少渗出、促进愈合的作用。
5.局部封闭
对长期不愈或疼痛明显的溃疡,如重型溃疡,可作黏膜下封闭注射。常用地塞米松2mg(1ml)加等量2%利多卡因或2%普鲁卡因液,注射于溃疡基底下方的结缔组织内。有止痛促愈合作用。方法为每周可注射1~2次。一般注射数次即可,不宜长期使用。
(二)全身治疗
1.维生素类药物
维生素可以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促进病损愈合。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及维生素C等多是辅酶的组成部分,在身体的代谢功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给予适量的维生素可以提高机体的自愈能力。一般可给维生素C,每次0.1~0.2g,每日3次。复合维生素B,每次1片,每日3次,当溃疡发作时服用。
2.抗生素类药
当RAU患者有继发感染时可全身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药等广谱抗生素。但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的强弱因微生物种属的不同而异。同时在应用上也存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双重感染、细菌耐药性等问题。如四环素对正在发育中的儿童不宜使用,以免形成四环素牙;磺胺类药抗原性高,过敏者较多,使用时要详细询问用药过敏史。应根据适应证严格选用药物,不要滥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避免种种不良后果。
3.免疫制剂
(1)免疫抑制剂
1)肾上腺皮质激素
该药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等多种作用。长期应用有全身性的不良反应。应注意禁忌证,如有胃溃疡、糖尿病、活动期肺结核等的患者应禁用或局部慎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RAU患者中使用能降低或抑制黏膜的炎症反应,因而减轻了溃疡急性期的组织破坏,从而使愈合期缩短。因此,对于溃疡数目多,特别是又不断复发,几乎没有间歇期的患者可以考虑全身或局部使用激素。常用药物为泼尼松,有时用地塞米松。一般用中小剂量,短疗程。根据病情开始用药量,如泼尼松每日服15~30mg,分3次服用。一般按此剂量用药后约5天左右病情可得到控制,即旧病损渐愈合,无新溃疡发生。此时可开始减量,每天减5~10mg。总疗程约7~10天即可完全停药。
2)沙利度胺(反应停)
反应停(thalidomide)是一种谷氨酸类衍生物,原为一种镇静剂或抗麻风反应药,后因可致海豹肢畸形儿而退出市场,近年来,由于发现其在治疗结节性红斑有良好效果而被重新启用。
沙立度胺具有免疫调节、抗增殖效应,因此用于镇静、抗炎、免疫抑制、抗血管生成等方面。实验证明,能抑制对植物血凝素培养的淋巴细胞向母细胞转化。用于组织移植时,可使区域性淋巴结内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还能减少中性多形核白细胞的趋化性。用于治疗口腔黏膜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有较好效果。
用法及剂量:开始治疗时每日100mg,一次口服。控制病情后,可减量至每日50mg。可连续用药1~2个月。
药物副作用最严重的是可致畸胎,故对孕妇及年轻人禁用。其他,有口干、头昏、倦怠、恶心、腹痛、循环障碍及下肢浮肿等。但每日剂量100mg时,患者一般无不良反应。
(2)免疫调节剂
1)左旋咪唑
原是一种驱虫药,现经研究证明,它对T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及抗体的形成均有调节作用。在治疗疾病时,主要是修复无反应性或低反应性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外周血中低反应或无反应的T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功能,并可启动淋巴母细胞成熟为功能性T细胞。所以能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治疗反复发作性和炎症性疾病。据报道,左旋咪唑临床使用约半数以上患者有效,能延长复发间歇期。
剂量及用法:左旋咪唑每片剂量为25mg,每次可服50mg,每日3次,每周服药3日。因左旋咪唑可使白细胞减少,故白细胞计数低者禁用。用药者每1~2周应复查白细胞计数,如低于4000/mm3时应停药。一疗程为2~3个月。如用药已一个月效果仍不明显或无效时可停药。
左旋咪唑的副作用为在部分患者中有轻度肠胃道反应,或有头痛、头晕、鼻出血,皮疹、白细胞减少等,极个别人引起心律不齐。
2)聚肌胞
为干扰素诱导剂,是一种糖蛋白。具有免疫佐剂作用,能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提高抵抗力。剂量为每次1~2mg肌注,2~3日一次。2~3个月为一疗程。
(3)免疫增强剂
1)胸腺肽
为一种免疫调节物质,含免疫活性多肽,能促进和调节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的发育,使之分化为成熟的淋巴细胞,从而起到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剂量及用法:每次5~10mg作肌肉注射。隔日一次,可连续用药1个月。
2)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
此两种球蛋白含有多种抗体,可增加机体对多种细菌和病毒的抵抗力,预防继发感染及促进愈合。
剂量及用法:用量为3ml作肌肉注射。当溃疡急性期时注射1次。必要时1周后可重复注射3ml。不宜长期使用,因使用过多反可造成对人体免疫反应的抑制,称为反馈抑制。同时还需注意此两种药物均为异体蛋白,故可能产生过敏反应。有些人注射后可能很快发生面部发红、意识障碍等过敏现象。故对胎盘球蛋白和丙种球蛋白不宜盲目滥用。
3)转移因子
转移因子是从人的白细胞、淋巴组织或脾脏中提出的因子。过去认为有种属特异性,人类只能用人的提取物。但现在普遍用动物(牛或猪)的脾脏提取转移因子应用于临床,亦收到提高免疫功能的效果。其作用是能转移细胞的免疫功能使没有致敏的淋巴细胞致敏,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可以抗细胞内感染。
剂量及用法:1ml中有5×108的细胞透析液称为转移因子1单位。每次注射1ml于淋巴回流较丰富的腋下或腹股沟处,作皮下注射,每周1~2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用一疗程即可。
4)厌氧棒菌菌苗
厌氧棒菌是健康人及动物皮肤、阴道及口腔尤其在牙周袋内等处的常驻菌。因血清中常有自然抗体,一般不致病。可从拔牙后的血液标本中培养分离出此种菌属,再制备成灭活菌苗应用于临床。它对免疫系统有激活功能,作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增加吞噬功能。对于严重的腺周炎型口疮效果较好。
剂量及用法:开始每次用0.5~1mg(0.5~1ml)作皮下注射,每周1次。证明患者能耐受后用量可递增到每次1mg,最多不能超过15mg。如超过1mg时,可多点注射以减轻对局部皮肤的刺激。用药时间可1~3个月。
副作用为少数人有低热,个别人有高热,持续1~2天,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局部注射处肿痛或形成硬结,一周左右可渐消退。
4.女性激素
妇女发病与月经周期有关者可考虑试用雌激素。如用己烯雌酚0.1mg,每晚服1次,自月经后第5天起连服20天。其作用可促进肌层蛋白质及核酸的合成。副作用可使上皮增生、角化,血清甘油三酯及磷脂升高,引起水钠潴留及血栓形成等,故宜慎用。
5.微量元素
有人发现有些患者血清锌含量降低,补锌后病情好转。用1%硫酸锌糖浆,每次服10ml,每日3次。硫酸锌片剂每片0.1g,每次服1片,每日服3次。也可应用葡萄糖醛锌、甘草锌等制剂以补充缺锌。
维酶素为核黄素的衍生物,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和一些辅酶,对复发性口疮患者有胃肠道症状者有一定效果,可促进溃疡愈合。用法为每次服1g,每日3次。本药无副作用,可较长期服用。
6.中医辨证
本病属口疮范畴,与口糜、口麻、口破等也有类似之处。发病主要与“火”因素有关。有“人之口破皆由于火。疮疡多由火毒生”之说。心、脾、肝、肾脏腑功能紊乱,皆可化火,上蒸于口,而致口疮。火有虚实之分。实火口疮可由心火上炎,脾胃伏火,心脾积热,肝郁气滞和外感风热等引起。虚火口疮可由阴虚火旺、脾虚湿困、心肾不交、脾肾阳虚等引起。此外如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腻厚味致内伤脾胃、湿浊停滞、蕴热化火、上蒸于口,也可引起口疮。
治疗应根据脏腑虚实辨证,全身与口腔综合分析辨证,内外兼治,标本结合,加以调理。另外也可采取针刺治疗、穴位封闭配合。
虚火以阴虚火旺型多见,治宜滋阴清热。方药如六味地黄汤、一贯煎、甘露饮等加减。
实火以脾胃伏火型居多,治宜清胃降火。方药如清胃散、凉膈散等加减。外用药如养阴生肌散、白清胃散、锡类散、冰硼散、双料喉风散等。
轻型口疮的溃疡数目少,病损浅,全身症状轻或无全身症状故治疗偏重于局部用药。一般全身除支持治疗外,不用其他药物。以上局部用药可酌情选用1~2种,全身配合服用维生素C及复合维生素B。一般数日即可愈合,比自然愈合能缩短病期。如间歇期短,溃疡发作频繁的病例,要全身用调整免疫药物或中药。
疱疹样口疮局部治疗与复发性轻型口腔溃疡相同,但因其溃疡散在多发、波及多个部位,因之可采用超声雾化方法治疗,使药物能够直接黏附于多数溃疡表面而发挥药效。可随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映选择相应药物。炎症反应重局部含漱剂可采用0.25%~0.5%金霉素溶液或复方氯己定含漱。也可短期使用抗生素以达到控制炎症防止继发感染的目的。全身可酌情给予支持疗法,以提高抗病能力,有利于溃疡愈合。
重型口疮局部治疗的药物与复发性轻型口疮相同。但腺周炎型因溃疡面积大,一般病期较长,易有继发感染。特别是溃疡发作间歇期短,又经久不愈时,除局部用药外全身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故可酌情局部用皮质激素,如局部封闭治疗,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并可抑制淋巴细胞的浸润,促进溃疡愈合。此外局部作紫外线照射亦可促进溃疡愈合。氦氖激光、二氧化碳激光亦可用于局部照射,促进正常代谢使溃疡易于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