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复发性口腔溃疡
复发性口腔溃疡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recurrent oral ulceration

英文缩写
ROU
概述

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ation,ROU)专指一类原因不明、反复发作但又有自限性的、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同义名有复发性阿弗它溃疡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复发性口疮(recurrent aphthae)、复发性阿弗他口炎(recurtent aphthous stomatitis,RAS)等。阿弗它一词本是希腊文“烧灼痛 (aphthae)”的译音。但现在已普遍把它译为“小溃疡”或“口疮”。临床上根据溃疡大小、深浅及数目不同又可分为轻型阿弗它溃疡、疱疹样溃疡及重型阿弗它溃疡。

病因学

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复杂,至今仍不很明确。无论从发病到治疗,个体差异均较大。有些患者临床表现相似,但其发病诱因却迥然不同,给以同样的治疗,效果亦不尽相同。说明本病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内外有关病因的研究及病因学说简述如下。

1.病毒感染

因为口炎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表现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性口炎相似,所以有人考虑前者可能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但是大量病例研究证实,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病损用鸡胚接种未能培养出病毒。在患者血清中未查见特异性抗单纯疱疹病毒抗体。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急性期RAU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人类疱疹病毒6(HHV-6)、人类疱疹病毒7(HHV-7)或人类乳头状病毒(EBV)的DNA片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但大部分研究均未从RAU病变组织中直接检测出病毒,而对疱疹性口炎患者作上述检查则能得出阳性结果。但一些学者仍认为不能排除病毒的致病作用,认为,病毒寄生在细胞内,由细胞所产生的病毒抗原所致的免疫反应,可引起宿主组织的病理变化而形成溃疡。

2.细菌感染

有人提出L型菌在复发性口腔溃疡中有致病作用。L型菌是溶血性链球菌在抗生素的作用下转变为无细胞壁的滤过性原生质体。在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体内,L型菌可在细胞内寄生而呈潜伏带菌状态。从病损部位取标本可以培养分离出L型菌。将这种培养液注入实验动物的口腔黏膜亦能形成类似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损。所以有人认为,L型菌与口腔黏膜有共同的抗原成分。它们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L型菌和上皮自身的抗原都发生反应 (交叉反应),形成的自身抗体可以使上皮损伤而形成溃疡。近年来,不断有学者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RAU病损区检测出幽门螺杆菌,且经抗菌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

3.消化系统疾病及功能紊乱

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实践发现复发性口腔溃疡与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等疾病)之间有密切关系,约有10%ROU患者有消化道疾病。消化道功能紊乱,如腹胀、腹泻或便秘,约占发病诱因的30%。

4.内分泌变化

有些女性患者发病与月经周期有关。有研究发现,口腔黏膜上皮存在性激素受体,因此,性激素紊乱可造成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临床实践也发现RAU患者往往在月经期前发生口腔溃疡,而在妊娠期间及哺乳期病情好转。因为月经期前黄体酮含量增高而雌激素下降,而妊娠时雌激素增加。这说明ROU的发生可能和内分泌变化有关。此外,有人对月经前发生ROU的患者给予雌激素治疗收到一定效果。

5.环境因素

包括心理环境、生活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目前对RAU的研究已逐步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化。RAU患者往往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睡眠不佳等情况下发病。人格问卷结果表明,RAU患者A型行为类型问卷得分高于正常人。临床上可见学生考试紧张或工作劳累复发率明显上升。

6.遗传因素

对RAU的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遗传标记物和遗传物质的研究表明,RAU发病有遗传倾向。如父母均有ROU时,子女发病率约为80%~90%;双亲之一有ROU时,子女至少也有50%~60%发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存在于人体白细胞及各种有核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其个体差异最大,除非有血缘关系是很难相同的。故HLA是重要的遗传标记物。对RAU患者血液中 HLA抗原的研究表明,患者 HLA-A2,B5,B12,AW29,DR4抗原阳性率较对照组高。用单克隆抗体对RAU局部病损组织的上皮细胞中HLA-Ⅰ,Ⅱ类抗原表达研究显示,溃疡前期HLA-Ⅰ,Ⅱ类抗原仅存在于基底细胞层,溃疡期大量出现于整个上皮层,愈合后HLA在上皮层的表达大大减少,其规律与T淋巴细胞亚群CD8的变化完全吻合。这些结果都说明RAU在发病上可能有免疫遗传因素的作用。

7.免疫因素

国内外许多研究均发现,RAU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密切的关系。

(1)体液免疫和自身免疫现象

1)RAU患者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 95%在正常范围。

2)约27%~40%患者血循环中免疫复合物(IC)高于正常人。IC一般可被吞噬细胞清除。但当清除不够时则可沉积于血循环中或血管壁的基底膜上,并可激活补体,吸引多形核白细胞集聚,释放溶酶体酶溶解组织,引起血管炎症及组织坏死而形成溃疡。

3)在ROU的活检标本中可见到血管周围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如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亦可见免疫球蛋白IgG和IgM抗体存在,说明其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体液免疫和自身免疫反应是RAU发病的可能因素之一。

(2)细胞免疫

对RAU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及功能测定以及淋巴因子的研究显示:T淋巴细胞在RAU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1)用胎儿口腔黏膜组织匀浆作为特异抗原,刺激ROU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然后作活性玫瑰花试验。发现多半患者呈明显的阳性反应。再进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半数以上亦为阳性结果。说明在特异性抗原的刺激下激活了致敏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对口腔黏膜上皮产生细胞毒作用,由此引起病理变化使上皮发生损伤,形成溃疡。因而认为ROU的发生也可能是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亦即第Ⅳ型变态反应。

2)溃疡前期以CD4+T淋巴细胞占多数,溃疡期则为CD8+T细胞为主,同时CD4/CD8比例明显下降甚至倒置,愈合期又恢复到以CD4+T淋巴细胞为主。

3)淋巴因子检测显示,在活动期RAU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增高,白细胞介素2(IL-2)降低,推测这些细胞因子的异常可能参与RAU病损处白细胞的聚集和激活而造成黏膜的损害。

(3)ROU的临床特点符合免疫功能异常的表现。如①发病不需外界动因多为自然发病;②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又可自行缓解;③有遗传倾向,家族中常有多数人患病;④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左旋咪唑等调整免疫的药物进行治疗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上述资料提示了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在RAU发病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8.其他因素

如缺乏微量元素锌、铁、叶酸、维生素B12等可降低免疫功能,增加ROU发病的可能性。但临床患者补充上述药物,疗效报道不一。

此外,对RAU患者的甲皱、舌尖、唇黏膜的微循环观察发现,患者毛细血管静脉端曲张、从数减少、管袢形态异常、部分毛细血管闭塞、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血流动力学研究显示血黏度增高、血细胞比容百分比增高等变化。

总之,ROU发病有多种因素和复杂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故无特效治疗。因此,对于ROU的病因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流行病学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疾病。患病率居口腔黏膜病的首位。1975年,Sircus调查1587人中患病率为20%。1976年,Axéll调查30118人中患病率为17.7%。1981年,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调查9463人中患病率为18.3%。性别方面多数报道女性患病稍高于男性,亦有报道男女患病率约相等者。患病可为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儿童及老人较少。一般发病没有季节性差别,但夏季发病相对稍少于其他季节。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作者
华红;胡碧琼;徐治鸿
来源
实用口腔科学,第3版,978-7-117-11190-4
上一篇:口腔黏膜疾病 下一篇:轻型阿弗它溃疡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