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慢性根尖周炎
慢性根尖周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hronic apical periodontitis

英文缩写
CAP
概述

慢性根尖周炎(chronic apical periodontitis,CAP)多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有的病例可能在咀嚼时轻微痛,有的病例可能诉有牙龈起小脓包,也有的病例无任何异常感觉。有的病例在身体抵抗力降低时易转化为急性炎症,因而有反复疼痛、肿胀的病史。

病理变化

由于根管内存在感染和其他病源刺激物,根尖孔附近的牙周膜发生慢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根尖部牙周膜的炎症,并破坏其正常结构,形成炎症肉芽组织。在肉芽组织的周围分化破骨细胞,并逐渐吸收其邻近的牙槽骨和牙骨质。炎症肉芽组织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同时成纤维细胞也增多,这种反应也可以看做是机体对抗疾病的防御反应。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可以吞噬侵入根尖周组织内的细菌和毒素。成纤维细胞也可以增殖产生纤维组织,并常形成纤维被膜,防止和限制感染及炎症扩散到机体的深部。慢性炎症反应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可维持较长时间。当身体抵抗力较强或病源刺激物的毒力较弱时,则肉芽组织中的纤维成分增加,可以在肉芽组织的周围形成被膜。牙槽骨吸收也暂时停止,甚至可以产生成骨细胞,在周围形成新生的骨组织,原破坏的骨组织有所修复,病变区缩小。相反,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或病源刺激物的毒力增强时,则肉芽组织中的纤维成分减少,炎症成分增多,产生较多的破骨细胞,造成更大范围的骨质破坏,骨质破坏的地方为炎症肉芽组织取代。由于炎症肉芽组织体积增大,从血运来的营养难以到达肉芽组织的中心部,在根尖孔附近的肉芽组织可发生坏死、液化,形成脓腔,成为慢性脓肿。发育期间遗留的牙周上皮剩余,经慢性炎症刺激,可以增殖为上皮团块或上皮条索。较大的上皮团块的中心由于缺乏营养,上皮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坏死、液化,形成囊肿。囊腔与根管相通者,称为袋状囊肿;囊腔不与根管通连而独立存在者,又称为真性囊肿。有研究表明,根尖周病变中有59.3%为根尖肉芽肿、22%为根尖囊肿、12%为根尖瘢痕及6.7%的其他病变。概括以上所述,慢性根尖周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根尖周有炎症组织形成,破坏牙槽骨。这种组织变化过程不是单一的破坏,是破坏与修复双向进行的。但是如果不清除病源刺激物,虽有骨质修复过程,而根尖病变区只能扩大、缩小交替进行,不能完全消除。

另外,在身体抵抗力强的患者,患牙接受的刺激又极微弱时,根尖部牙槽骨不发生吸收,而是增殖在局部形成围绕根尖周的一团致密骨,称为致密性骨炎(图1)。

图1 慢性根尖周炎的病理解剖类型

1.单纯性肉芽肿 2.上皮性肉芽肿根尖肉芽肿 3.肉芽性骨炎 4.根尖脓肿 5.根尖囊肿 6.致密性骨炎

1.根尖肉芽肿

是根尖周受到来自感染根管的刺激产生的一团肉芽组织。镜下可见有坏死区,肉芽组织中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成纤维细胞也增多。毛细血管在病变活动时增多,接近纤维化时减少。肉芽组织的周围常有纤维被膜,被膜与牙周膜相连。

肉芽肿的形成与从根尖孔、侧支根管孔来的感染刺激紧密相关,因而可发生在与这些部位相应的地方,可发生在根尖,也可以发生在根侧,磨牙可以发生在根分叉处。

2.慢性根尖脓肿(慢性牙槽脓肿)

可以由根尖肉芽肿转化而来,也可由急性牙槽脓肿转化而来。肉芽肿中央的细胞坏死、液化,形成脓液,脓液中多是坏死的多形核白细胞。肉芽组织周围缺乏纤维被膜。

慢性牙槽脓肿有两型,即有窦型和无窦型。无窦型在临床上难以和根尖肉芽肿鉴别;有窦型则有窦道与口腔黏膜或颌面部皮肤相通连。

窦道可能是急性牙槽脓肿自溃或切开后遗留的,也可能是根尖部脓液逐渐穿透骨壁和软组织而形成的。窦道壁有上皮衬里,上皮可来源于肉芽肿内的上皮团,也可由口腔黏膜上皮由窦道口长入。上皮下的结缔组织中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3.根尖囊肿

可以由根尖肉芽肿发展而来,也可由慢性根尖脓肿发展而来。在含有上皮的肉芽肿内,由于慢性炎症的刺激,上皮增生形成大团块时,上皮团块的中央部得不到来自结缔组织的营养,因而发生变性、坏死、液化,形成小的囊腔。囊腔中的渗透压增高,周围的组织液渗入,成为囊液。囊液逐渐增多,囊腔也逐渐扩大。肉芽组织内的上皮也可以呈网状增殖,网眼内的炎症肉芽组织液化后形成多数小囊肿,小囊肿在增大的过程中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的囊肿。

囊肿也可由慢性脓肿形成,即脓肿附近的上皮细胞沿脓腔表面生长,形成腔壁的上皮衬里而成为囊肿。根尖囊肿由囊壁和囊腔构成,囊腔中充满囊液。囊壁内衬以上皮细胞,外层为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囊壁中常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囊液为透明褐色,其中含有含铁血黄素,由于含有胆固醇结晶漂浮其中而有闪烁光泽。囊液在镜下直接观察时,可见其中有很多菱形或长方形的胆固醇结晶,是从上皮细胞变性分解而来(图2)。

由于慢性炎症的刺激,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囊液中含有这些内容而使渗透压增高,周围的组织液渗透入囊腔中。囊腔内液体增加的同时,囊腔也逐渐增大。囊肿增大的压力压迫周围牙槽骨,使其吸收,同时在颌骨的外表则有新生骨质补充,因此有些较大的囊肿往往在表面膨隆处尚有较薄的一层骨质。囊肿再增大时,最终可使其周围某一处骨壁完全被吸收而长入软组织中,这时囊肿就会发展很快。由于囊肿的发展缓慢,周围骨质受到这种缓慢刺激而形成一种致密骨板。

从慢性根尖脓肿发展而来的囊肿囊液中含有脓液,较为混浊。根尖囊肿可以继发感染,形成窦道,或表现为急性炎症。

图2 从上皮性根尖肉芽肿发展成为根尖囊肿的步骤

4.致密性骨炎

表现为根尖周局部骨质增生,骨小梁的分布比周围的骨组织更致密些。骨髓腔极小,腔内有少许纤维性的骨髓间质,纤维间质中仅有少量的淋巴细胞浸润。有时硬化骨与正常骨组织之间并无明显分界。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原则

治愈根尖周病的主要原理是消除病源刺激物、杜绝再感染的途径,为机体修复被炎症破坏的组织提供有利的生物学环境,促使根尖周组织愈合、恢复健康。根尖周炎主要的病源刺激物来自感染根管,因此消除根管内的感染,是治愈根尖周病的首要条件。由于牙髓坏死,根管内已失去血液及淋巴循环,为一储存坏死组织、感染物质的死腔,不能为机体的自身免疫能力所消除,故必须依靠相应的治疗措施才能除去病源。根尖周骨质的破坏、肉芽组织的出现可以看做是机体对抗病源的防御性反应,但是这种反应不能消除病源,只能相对地防止感染的扩散。一旦病源被除去后,病变区的炎症肉芽组织即转化为纤维结缔组织,从而修复已破坏的牙槽骨和牙骨质,并使牙周膜重建。消除病源的有效措施是根管治疗,即用机械和化学的方法对根管进行清创,再通过严密地封闭根管,防止再感染。

在消除病源的前提下,病变才有可能愈合。病变能否被修复,还受一些因素的影响。病变性质、病变范围及部位、患者年龄和全身健康状况等都与病变的愈合有密切关系。因此制订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治疗成功。破坏范围较小的、局限于根尖部的病变,预后较好;病变范围较大、发生在根分叉处者,预后较差。当较大的根尖囊肿单纯用根管治疗难以治愈时,可采用根尖外科手术以除去病变。全身健康不佳的患者,在治疗时容易并发急性炎症,治疗后病变愈合慢或恢复困难,治疗时应加以注意。如果患有风湿病或神经、眼、心脏等疾病而怀疑患牙病变为病灶时,应当及时拔除患牙,以免造成病灶感染的蔓延。另外,对于病变严重破坏牙槽骨,或牙冠严重破坏而难以修复者,也应拔除患牙。

作者
岳林;王满恩
来源
口腔科诊疗常规,第1版,978-7-117-07497-1
实用口腔科学,第3版,978-7-117-11190-4
上一篇:急性根尖周炎 下一篇:牙周疾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