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龋齿
龋齿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dental caries

作者
高学军
概述

龋齿的危害不仅局限在受损牙齿本身,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还可导致一系列继发病症。由龋齿所引发的一系列口腔和全身问题,以及由此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长远影响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忽略的。

患了龋病,最初为患者本人所注意的常是有症状或可见牙齿上明显的缺损。轻微的症状包括食物嵌塞或遇冷遇热时的敏感症状。当主要症状是持续的疼痛感觉时,感染多已波及牙髓。多数患者是在牙齿发生炎症,疼痛难忍,才不得不求医的。这时候已经不是单纯的龋病了,而可能是发生了牙髓或根尖周围组织的继发病变。在口腔科临床工作中,由龋病导致牙髓炎和根尖周炎而就诊的患者占了很大的比例,有人统计可占综合口腔科的50%以上,也有人报告这些患者可占因牙痛就诊的口腔急诊患者人数的70%以上。急性牙髓炎和根尖周炎可以给患者机体造成很大痛苦,除了常说的牙疼或牙敏感症状外,严重的根尖周组织感染若得不到及时控制,还可继发颌面部的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慢性的根尖周组织的感染实际上是一种存在于牙槽骨中的感染病灶,也可以成为全身感染的病灶。龋齿得不到治疗,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牙齿的丧失。要恢复功能则必须进行义齿或种植体的修复。如果对早期丧失的牙齿不及时修复还会形成剩余牙齿的排列不齐或咬合的问题。严重时影响美观和功能,不得不通过正畸的方法予以矫正。另一方面,不适当的口腔治疗可能造成新的龋病危险因素。在龋齿有关的后续一系列治疗中(如义齿修复、正畸治疗),口腔环境可能发生一些更加有利于龋齿发生的改变,如不恰当的修复装置可能破坏正常的口腔微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加患者患龋病和牙周病的危险性。

龋及其有关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长远影响却往往被忽略。由于龋的慢性发病特征,早期常不被注意。一旦发生症状,则需要较复杂的治疗过程和较多的治疗费用。人有28~32颗牙齿,相关治疗的费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很大的。如果将社会和个人花在龋齿及其继发病症的治疗和预防的费用总量与任何一种单一全身疾病的费用相比较,人们就会发现,龋病不仅是一个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卫生问题,还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甚至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或许这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曾将龋病列在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作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的理由之一。

龋的病因

牙齿硬组织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是高度矿化的组织。牙齿硬组织离开人体是最不易被微生物所破坏的组织,但在体内则恰恰相反,是最容易被破坏且不能再生的组织。关于龋病的病因,尽管迄今尚不能宣布龋病的病原已经完全清楚,也没有十分完整和肯定的病因学理论,但已有的科学证据和临床实践越来越支持化学细菌致龋的理论。化学细菌致龋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病因学理论。

一、化学细菌致龋理论

很早就有人提出:“酸致牙齿脱矿与龋形成有关”。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并没有实验依据证明这种推测。直至100多年前,W.D.Miller通过一系列微生物学实验,证明了细菌代谢碳水化合物(或糖)产酸,酸使矿物溶解,并形成类似临床上早期釉质龋的白垩样变,提出了著名的“化学细菌学理论”,又称“化学寄生学说”。Miller提出上述学说主要依据的是体外的脱矿实验,包括以下几点。

1.将牙齿放在混有糖或面包和唾液的培养基中孵育,观察到牙齿脱矿。

2.将牙齿放在混有脂肪和唾液,不含糖的培养基中孵育,未见牙齿脱矿。

3.将牙齿放在混有糖或面包和唾液中的培养基中,煮沸后再孵育,未见牙齿脱矿。

与此同时,Miller从唾液和龋损部位中分离出多种产酸菌。Miller认为,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细菌代谢糖产酸,酸使牙齿硬组织溶解,第二阶段是细菌产生的蛋白酶溶解牙齿中的有机物。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可以在体内或体外形成类似早期龋脱矿的龋样病损(carieslike lesion or carious lesion)。但是迄今为止,由于釉质中有机物含量极低,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说明釉质在龋损过程有蛋白溶解的过程。

Miller的学说基本主导了过去100年来的龋病病因和预防研究。甚至可以说,近代龋病病因学的发展均没有超出这一学说所涉及的范围。近代龋病学的主要发展即对致龋微生物的认定,确定了龋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这一认识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Orland等学者的经典无菌和定菌动物实验,一方面证实了龋只有在微生物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同时也证明了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具有致龋的特征。在随后的研究中,研究者进一步证明了只有那些易于在牙面集聚生长并具有产酸和耐酸特性的细菌才可称为致龋菌。进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变形链球菌是非常重要的致龋菌。一部分学者乐观地认为,龋是由特异性细菌引起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由此引发了针对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的防龋疫苗研究。但是近代的研究表明,龋病形成的微生态环境十分复杂,很难用单一菌种解释龋发生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已经发现,所有的已知致龋菌总体来讲又都是口腔或牙面上的常驻菌群,在产酸致龋的同时,还可能担负维持口腔生态平衡的任务。

从病原学的角度来看,将龋病定义为细菌感染性疾病是正确的,但龋病的感染过程和由此激发的机体反应并不完全等同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首先,细菌的致龋过程是通过代谢糖产生的有机酸实现的,而不是由细菌本身直接作用于机体或机体的防御体制。其次,龋病发生时或发生后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有相应的抗病原反应。因此,通过抗感染的方法治疗或预防龋齿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和障碍。

另外,在龋病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生态现象不容忽视,即细菌的致龋作用不是孤立发生的,而必须是通过附着在牙表面的牙菌斑的微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甚至可以说,没有牙菌斑,就不会得龋齿。

二、其他病因学说

除了化学细菌学说之外还有众多其他致龋理论,可见于各类教科书尤其是早期的教科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的龋病学专著。比较重要的有蛋白溶解学说和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蛋白溶解学说起源于对病损过程的组织学观察。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牙釉质中存在釉鞘、釉板等含有较多有机物的结构。有学者认为,龋发生的过程中,先有这些有机物的破坏,然后才是无机物的溶解。在获得一些组织学证据之后,Gottlieb和Frisbie等学者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蛋白溶解学说。但今天看来,这一学说很难成立。首先,釉质中的有机物含量极低,即使在牙本质这样含有较多有机物的组织中,有机物也是作为矿化的核心被高度矿化的矿物晶体包绕,外来的蛋白酶如果溶解组织中的有机物必须先有矿物的溶解,才可能接触到内层的胶原蛋白。其次,电子显微镜的研究已经基本上否认了釉鞘、釉柱的实质性存在。研究表明,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釉柱或柱间质只是晶体排列方向的变化,而无化学构成的不同。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是1955年由Schatz和Martin提出的,他们提出:“龋的发生是细菌生成的蛋白酶溶解有机物后,通过进一步的螯合作用造成牙齿硬组织溶解形成龋”。然而,这一学说只有理论,没有实验或临床数据支持,近代已很少有人提及。

三、龋病病因的现代理论

现代主要的龋病病因理论有三联因素或四联因素理论,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两者都可以认为是化学细菌致龋理论的继续和发展。

(一)三联因素论

1960年代,Keyes作为一个微生物学家首先提出了龋病的三联因素论,又称“三环学说”。三联因素指致龋细菌、适宜的底物(糖)和易感宿主(牙齿和唾液)。三环因素论的核心是三联因素是龋病的必需因素,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足以致龋。其他因素都是次要因素,或者通过对必要因素的影响发挥致龋作用,(图1)。

1.致龋细菌

黏附在牙面上,参与牙菌斑的形成并具有产生有机酸和其他致龋物质的能力,同时又具有能够在较低pH条件下生存和继续产酸的能力(耐酸)。细菌的代谢产物是造成牙齿硬组织破坏的因素,所以可以认为细菌是病原因素。目前对已知的致龋菌研究最多的是变形链球菌族,因为它能够合成多聚糖(主要是葡聚糖)。葡聚糖作为菌斑的基质,在牙菌斑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牙菌斑是细菌在牙面上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没有这样的环境,龋同样是不能发生的。研究较多的致龋细菌还有乳酸杆菌和放线菌。前者具有强的产酸和耐酸能力,在龋坏的组织中检出较多,一般认为在龋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后者则参与根面菌斑的形成,与牙根龋的发生关系密切。

图1 龋是多因素相关的疾病

关于致龋菌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多世纪。19世纪末Miller的研究证明了细菌发酵产酸并提出了著名的化学细菌致龋学说。早期由于在龋坏部位发现较多的乳酸杆菌,乳酸杆菌作为致龋菌受到较多关注。乃至20世纪50年代,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了只有在细菌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够发生龋,单一的细菌可以致龋。利用定菌鼠的方法,确定了一些细菌的致龋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发现了变链家族在利用蔗糖合成多聚糖中的作用,龋病病原学的研究更多地聚焦在变形链球菌和绒毛链球菌上。这一阶段的成果,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对菌斑形成过程的了解。相当一段时间,口腔变异链球菌作为主要的致龋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深入研究。许多学者乐观地希望通过防龋疫苗消灭龋齿。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防龋疫苗的工作进展缓慢。主要的不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病原学上的问题,即目前的病原学研究尽管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变异链球菌是口腔中最主要的致龋菌,但还不能够确定地认为它就是龋病发病中的特异致龋菌。既然龋尚不能肯定为是一种特异菌造成的疾病,这就无法估计针对某种特异细菌的疫苗所能产生的防龋效果的大小。由于防龋疫苗的使用是一项涉及面广,需要有相当投入的工作,如果事先对其预期效果和安全性没有科学的评估和预测,很难进入临床实验阶段。而没有临床实验的验证,防龋疫苗根本不可能进入临床应用。

近年的研究表明,除了前述的变链、乳杆和放线菌外,一组非变链类口腔链球菌在龋病的进展过程中起作用。可以认为非变链类链球菌有致龋能力,并可能在龋病的初始期起作用。

2.适宜的底物(糖)

口腔中有许多细菌具有代谢糖产酸的功能。由于牙菌斑糖代谢生成的主要有机酸是乳酸,这些细菌又可称为产乳酸菌。产乳酸菌在生物界具有许多有益功能,如分解发酵乳类制品,有利于人类消化。口腔中产乳酸菌生成的乳酸,一方面在维持口腔生态平衡中可能存在有益的一面,另一方面如果得不到及时清除,在菌斑中滞留,则导致牙齿持续的脱矿,显然是不利的。一些口腔细菌具有利用糖合成多聚糖的功能,包括细胞内多糖和细胞外多糖。前者可以为细菌本身贮存能量,后者则作为菌斑的基质。在所有的糖类物质中,蔗糖最有利于细菌产酸和形成多糖,因此,蔗糖被认为具有最强的致龋性。糖的致龋性是通过局部作用产生的,不经口腔摄入不会致龋。但是,具有甜味作用的糖代用品,如木糖醇,经过细菌代谢时不产酸也不合成多糖,所以是不致龋的。

3.易感宿主(牙齿和唾液)

牙齿自身的结构、矿化和在牙列中的排列,牙齿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唾液的质和量等多种因素代表了机体的抗龋力。窝沟处聚集的菌斑不易清除,窝沟本身常可能有矿化缺陷,因而更易患龋。排列不齐或邻近有不良修复体的牙齿由于不易清洁,菌斑易聚集,更易患龋。牙齿表面矿化不良或粗糙,增加了表面聚集菌斑的可能,也增加患龋的机会。牙齿自身的抗龋能力,包括矿化程度、化学构成和形态完善性,主要在牙的发育阶段获得。牙齿萌出后可以通过局部使用氟化物增加表层的矿化程度,也可以通过窝沟封闭剂封闭不易清洁的解剖缺陷。

机体抗龋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唾液。唾液的正常分泌和有效的功能有助于及时清除或缓冲菌斑中的酸。唾液分泌不正常,如分泌过少或无法到达菌斑产酸的部位,都会增加患龋的机会。

与龋病发病的有关因素很多,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所有其他因素都是与上述三联因素有关或通过上述因素起作用。不良的口腔卫生增加菌斑的聚集、增加有机酸在局部的滞留,是通过影响微生物的环节起作用的;而低收入低教育水准,意味着口腔保健知识和保健条件的缺少,影响对致龋微生物和致龋食物的控制,从而导致龋在这个人群中多发。

(二)龋的四联因素论

又称四环学说。20世纪70年代,同样是微生物学家的Newbrun在三联因素的基础上加上了时间的因素,提出了著名的四联因素论。四联因素的基本点是:①龋的发生必须具备致龋菌和致病的牙菌斑环境;②必须具备细菌代谢的底物(糖);③必须是在局部的酸或致龋物质聚积到一定浓度并维持足够的时间;④必须是发生在易感的牙面和牙齿上。应该说,四联因素论较全面地概括了龋发病的本质,对于指导进一步研究和预防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严格讲,无论是三联因素论还是四联因素论作为发病机制学说似乎更为合适,而不适合作为病因论。因为除了微生物之外,食物和牙齿无论如何不应归于病原因素中。

四、其他与龋有关的因素

如前节所述,致龋细菌、适宜的底物(糖)和易感宿主是三个最关键的致龋因素。然而,与龋有关的因素还有很多,龋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但是所有其他因素都是通过对关键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作用的。

1.微生物

致龋细菌具有促进菌斑生成、产酸和耐酸的能力,是主要的病原物质。除此之外,其他的微生物也可以对龋的发生和发展起作用。正常情况下口腔微生物处于一个生态平衡的状态。一些细菌可能本身不致龋,但却可以通过影响致龋菌对龋的过程产生作用。譬如:口腔中的血链球菌,本身致龋性很弱。血链球菌在牙面的优先定植,有可能减少变异链球菌在牙面的黏附和生长,进而减少龋的发生。另外一些非变链类链球菌产酸性不高,但对于维持牙菌斑的生存有作用,有助于龋的形成;或对产生的有机酸有缓冲作用,有助于龋的抑制。

2.口腔保健

口腔保健包括有效的刷牙,去除菌斑和定期看医师。有效的口腔保健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是减少龋齿的重要因素。

3.饮食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是有机酸生成反应的底物,尤其是蔗糖,被认为是致龋因素,甚至认为是病因之一。根据细菌代谢食物的产酸能力,将食物可简单地分为致龋性食物和非致龋性食物。致龋性食物主要是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和含糖的食物。根据糖的产酸性排列,依次是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等。食物的致龋性还与食物的物理形态有关。黏性、易附着在牙面的,更有助于糖的作用。除了这些对致龋有作用的食物之外,剩下的多数应该是非致龋性的。关于抗龋性的食物,由于很难从实践中予以证实或检验,很少这样说。非致龋性食物多为含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的食物,如肉食、蔬菜等。一些食品甜味剂不具备碳水化合物与细菌代谢产酸的结构,不具备产酸性,因此不致龋,如木糖醇和山梨醇。

由于糖与龋的密切关系,预防龋齿必须控制糖的摄入。然而还应该认识到人类的生存需要充足的营养和能量。糖尤其是蔗糖是人类快速获取能量的重要来源。从营养学的角度,不可能将糖或碳水化合物从食谱中取消。唯一能做的是减少进食的频率、减少糖在口腔中存留的时间。

4.唾液因素

唾液作为宿主的一部分,归于与龋有关的关键宿主因素。唾液的流量、流速和缓冲能力决定了对酸的清除能力,与龋关系密切。影响唾液流量的因素除了唾液腺损伤和功能障碍之外,还与精神因素等有关。

5.矿物元素

牙齿的基本矿物组成是羟磷灰石,是磷酸钙盐的一种,主要成分为钙和磷。环境中的钙、磷成分有助于维护矿物的饱和度,有助于减少牙齿硬组织的溶解,还有助于再矿化发生。氟是与牙齿健康关系最密切的元素。人摄入了过量的氟可能导致氟牙症,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骨的畸形,成为氟骨症。但环境中微量的氟,如牙膏中的氟、口腔菌斑中的氟,则有利于抑制脱矿和增加再矿化的作用,达到预防龋的效果。其他和龋有关的元素多是与牙矿物溶解有关的元素,如锶、钼、镧元素,有抑制脱矿的作用,而镁、碳、硒元素有促进脱矿的作用。

6.全身健康与发育

牙齿发育期的全身健康状况可以影响牙的发育和矿化,进而对牙齿对龋的易感性产生影响。

7.家族与遗传

双生子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对龋的易感性极少与遗传有关,主要的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但是遗传对龋相关的其他因素有明显的作用,如牙的形态包括窝沟形态,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而人的饮食习惯与家庭生活环境有关。

8.种族

种族间龋患的差异主要来源于饮食习惯、卫生保健方式、社会文化教育方面的差异,与种族本身的差异不大。

9.社会经济及受教育的程度

经济状态的差异决定了人接受教育、口腔保健知识和获得口腔保健措施的程度,因此与龋有关。

临床分类与诊断

(一)按病变侵入深度的分类与诊断

根据龋坏的深度分类,是最常用的临床分类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这里,龋作为诊断名词,特指已经形成龋洞但又无牙髓临床病变的状况。临床上分为浅龋、中龋、深龋。但是,浅中深三级之间临床上并没有一个十分清楚的界限。

1.浅龋

发生在牙冠部牙釉质或根面牙骨质。可以发生在牙的各个牙面,发生在牙冠部,龋的范围局限在牙釉质层,无明显临床症状。龋发生在邻面时,一般可用探针在探诊时发现,或在拍X线片时发现。发生在咬合面窝沟的浅龋,多在探诊时发现。洞口可有明显的脱矿或着色,洞底位于釉质层,用探针探查可以探到洞底,卡探针,质软。发生在牙根面的浅龋,多见于中老年人牙根暴露的情况。表面可呈棕色,质软,探查时可以感觉表面粗糙。浅龋时,一般患者很少有自觉症状,多数是在常规检查时发现。

2.中龋

病变的前沿位于牙本质的浅层。临床检查时可以看到或探到明显的龋洞,或在X线照相时发现。由于牙本质具有小管样的结构,小管内有小管液,受到刺激后可以向牙髓传导,或直接通过埋在牙本质中的成牙本质细胞胞浆突传至牙髓,引起相应的牙髓反应,如形成修复牙本质。

中龋时,患者多有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冷或热的食品进入窝洞,刺激窝洞引起的一过性敏感症状。有一部分患者,龋损发展缓慢,由于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临床温度诊和牙髓活力测试时,患牙的反应应该是与正常的对照牙类似。

中龋的诊断要结合患者的牙龄,考虑牙本质的厚度和致密度,处理时应有所区别。刚萌出的牙齿,牙本质小管粗大、渗透性强,病变发展快,修复性牙本质量少,病变距正常牙髓的距离短,即使观察到的病变位于釉牙本质界的下方,其临床症状也会比较明显,处理时仍应特别注意护髓。而发生在中老年人的中龋,常有较多的修复牙本质形成,牙本质小管矿物密度高、渗透性弱,对刺激的反应也较弱。

3.深龋

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深层,临床上可观察到明显的龋洞,患者有明显遇冷热酸甜的敏感症状,也可有食物嵌塞时的短暂疼痛症状,但没有自发性疼痛。探诊时敏感,去净腐质后不露髓。常规温度诊检查时反应正常。

发生在点隙沟裂处的深龋,有时临床上仅可见窝沟口的小洞,但墨浸样改变的范围较大,提示牙本质的病变范围很大。拍咬合翼X线片可显示病变范围,但较实际病变范围要小。有时病变沿着釉牙本质界发展,内部病变范围很大,但外部表现很轻。

以上按病变侵入深度的分类方法,有利于临床诊断治疗时使用。但确定治疗方案时,还应同时考虑病变进展的速度,患牙的牙龄等因素。

临床检查记录时,有时也可采取流行病学调查时的记录方法,即五度分类法。其中Ⅰ、Ⅱ、Ⅲ度相应为浅、中、深龋,Ⅳ度龋则相应为已出现自发痛症状或牙髓病变,发生在牙本质深层的龋,Ⅴ度龋则指患牙已为残冠或残根。

浅、中、深龋的分类方法多数是为了临床治疗的方便,如浅龋多数使用简单的充填治疗即可;中龋在保护牙髓的前提下也可进行充填治疗;而对于深龋则需要谨慎处理。除了要仔细鉴别牙髓状况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在治疗过程中保护牙髓。

在浅龋成洞之前,病变区仅表现为颜色的改变,而无牙体组织的明显缺损。常可见于牙的平滑面,擦去菌斑软垢之后,牙釉质表面可以是白垩色,也可以为棕色或褐色改变,但牙表面连续性正常。由于受累牙齿仅有部分脱矿和色泽改变,而没有成洞,此时一般不需手术干预。有人也将这种情况称为早期釉质龋,认为可以通过去除病因和再矿化治疗停止病变发展。对于不易判断的窝沟早期龋或可疑龋,应随访,定期检查,一旦发展成洞,则必须进行手术干预。

(二)按病变速度的分类与诊断

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对患者的整体情况综合考虑,有利于及时采取措施。

1.急性龋

龋的发展速度可以很快,从发现到出现牙髓病变的时间可以短至数周。病变如发生在窝沟,可在窝沟底部沿釉牙本质界向两侧和牙本质深部发展,则形成临床上不易发现的隐匿性龋。病变部的牙本质质地较湿软,范围较广,容易以手用器械去除。由于进展速度快,可早期侵犯牙髓,就诊时可能已有牙髓病变。检查和诊断时要特别注意。由于发展速度快,病理上很难见到在牙髓腔一侧的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多发生在儿童和易感个体。儿童新萌出的牙结构比较疏松,尤其是牙本质中小管数目多,矿物成分少,有利于酸和细菌代谢物质的扩散。而另一方面,儿童期食糖不容易得到控制,口腔卫生的良好习惯没有养成,使局部的致龋力增强。窝沟发育的缺陷,如矿化不全、沟陡深、牙釉质缺如,都使病变发展迅速。成年人中当患有唾液分泌方面的问题,如分泌量过少时,则影响唾液的清洁缓冲功能,使局部菌斑的pH较长时间保持在一个低水平,致龋力相对加大,也可出现急性龋的情况。

2.猛性龋(猖獗龋)

特殊类型的急性龋。表现为口腔在短期内 (6~12个月)有多个牙齿、牙面,尤其在一般不发生龋的下颌前牙甚至是切端的部位发生龋。可见于儿童初萌牙列,多与牙齿的发育和钙化不良有关,也可见于患者唾液腺功能被破坏或障碍时,如头颈部放疗后出现的龋损增加或患口干症时。有学者将由于头颈部放疗导致的猛性龋称为放射性龋。

3.慢性龋

一般情况下龋呈现慢性过程、病变组织着色深、病变部位质地稍硬、不易用手用器械去除。多数情况下成年人发生的龋是这样。由于病程缓慢,在牙髓腔一侧可有较多的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4.静止龋

由于致龋因素消失,已有的病变停止进展并再矿化。可见于发生在邻面的早期龋,如果相邻的患牙已拔除,患龋部位可以在口腔咀嚼时达到自洁,病变脱矿部位由于唾液的作用而再矿化。也见于磨牙患急性龋潜行发展时,使釉质失去支持,在咀嚼力的作用下破坏、崩溃、脱落,暴露的牙本质呈浅碟状,菌斑不能聚集,病变牙本质在唾液和氟化物的作用下再矿化,病变静止。临床检查时病变部位可以有轻度着色,但质地坚硬同正常组织或更硬,表面光亮。

(三)按病变发生的组织和部位分类与诊断

1.釉质龋

发生在牙釉质的龋。由于牙釉质的主要成分是无机矿物磷灰石,脱矿是釉质龋的主要病理表现。正常釉质是半透明的,早期脱矿可以使釉质内部的结晶体光学性质发生变化,也可以使矿物含量降低,微孔增多,使早期釉质龋的光折射率发生变化,病变区呈白垩样色泽变化或呈位于釉质的浅洞。

2.牙本质龋

病变发展到牙本质的龋。由于牙本质成分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因而致龋过程不同于牙釉质,既有矿物的溶解,还应有胶原蛋白的溶解。有时候,牙本质的脱矿现象可以很严重,但只要胶原蛋白的基本结构存在,一旦致龋因素和受细菌感染的牙本质去除后,仅为少量脱矿的部分仍可修复或再矿化。再矿化的牙本质有时可能较正常组织矿化程度要高,如在静止龋时的牙本质。

3.牙骨质龋

发生在牙骨质的龋,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因牙周病暴露的牙骨质表面。由于牙骨质是一种类骨的组织,对于牙骨质在龋的状态的破坏机制,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矿物溶解总应是先于有机质的破坏的。

4.根龋

发生在暴露的牙根表面的龋。多见于中老年人,一部分是由于患者患牙周病而导致牙根较早暴露,另一部分是由于牙周组织的生理性退缩。临床上常可见到有一部分患者,牙冠的部分很少有龋,但到了老年牙根暴露则多龋,提示根面龋的发病机制有可能不同于冠部的釉质龋。

5.窝沟龋

发生在牙的点隙沟裂处的龋。这种情况多与该处的发育和解剖有关,常见于牙齿初萌的头几年。

6.平滑面龋

发生在颊舌平滑面的龋。常见于唇颊牙颈部,由于菌斑聚集并得不到及时清洁而致。

7.邻面龋

发生在牙的近远中面的龋。两个相邻的部位是最不易清洁的位置,因而更易患龋。

(四)按发病特点的分类与诊断

1.继发龋

在已有修复体边缘或底部发生的龋。临床可见修复体边缘牙组织着色变软,拍X线片显示修复体周围牙组织密度降低。

2.再发龋

已对原发龋病灶修复后在同一牙齿其他部位发生的龋损。用以与继发龋区别。

另外,在临床上有根据致病因素命名龋的,如放射治疗龋、喂养龋、奶瓶龋、青少年龋,不一一列举。

龋的病理表现

龋的病理过程起源于细菌代谢糖产生的酸在牙表面集聚滞留。由于浓度梯度差,菌斑中的酸可以沿牙齿组织中结构薄弱、孔隙较多的部位扩散,在牙齿组织内部的微环境形成对矿物不饱和的状态,使无机矿物盐溶解。牙齿内部溶解的矿物盐,如钙和磷,依浓度梯度向牙齿外扩散,到达表层时可有矿物盐的再沉积,形成表层下脱矿的早期病理现象(图2)。

图2 早期釉质龋的显微X线相片(牙磨片)

之后,随着脱矿的加重,细菌或细菌产生的蛋白溶解酶可以侵入脱矿的组织中,导致牙齿组织中的有机支架破坏,组织崩解,形成龋洞。

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口腔微环境经历脱矿(局部矿物不饱和的情况下产生,如吃糖产酸时)和再矿化(局部矿物过饱和时,如使用氟化物)的多个动力学循环,形成脱矿-再矿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从而形成龋的特殊组织病理学特征。

一、釉质龋

1.平滑面龋

龋到了成洞的阶段,由于组织完全溶解,局部空洞,组织学上所能观察到的东西很少。临床上利用离体牙,通过组织病理学手段所能观察到的实际上是早期釉质龋的情况。所谓早期釉质龋,临床表现为白垩斑,肉眼见釉质表面是完整的,呈白垩色,无光泽,略粗糙,较正常组织略软,但未形成实际意义上的龋洞或缺损。这种情况,如果得到有效控制,如去除了病原,并给以再矿化的条件,病变可能逆转变硬,而无须手术治疗。

临床上很难确定活动性的或再矿化了的早期龋。用于组织病理学观察的临床白垩斑,多数实际上是已经再矿化了的早期龋。利用病理学的手段观察釉质早期龋,要将离体龋坏的牙齿制作成均匀厚度的磨片,观察的厚度要小于80μm。投射光下,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龋损区色暗,吸光度明显增加,如果用硝酸银染色可见龋坏组织有还原银沉淀。由于牙釉质具有各向异性的双折射特征,观察早期釉质龋的病理结构需借助偏光显微镜。在偏振光下,交替在空气介质、水介质和喹啉介质中观察,自牙的外表面向内可将病损分为四层。

(1)表层

将发生在牙平滑面釉质上的白垩斑纵向制成的牙磨片平铺在载玻片上,浸水观察,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发生病损的部位,呈外大内小的倒锥形。位于最表面可见一层10~30μm的窄带,矿化程度高于其下的部分,形成表层下脱矿重于表层的龋病脱矿的独特现象,称为表层下脱矿。表层的存在,一方面可能是这一部分的釉质溶解度比较低,另一方面可能与深层溶解物质在此处的再沉积有关。一些学者习惯于说:“早期龋的时候釉质表层是完好的”。这是不准确的。近代的矿物学研究表明,表层本身是有矿物丧失的。即使从临床上看,早期龋的表面也有很多实质性的改变,如较正常组织粗糙、色泽暗淡。在自然龋过程中所观察到的表层,矿物丧失量一般都大于5%。所以,对早期龋表面的描述,用表面大体完整似乎较接近实际。

(2)病损体部

这是釉质早期脱矿的主体,矿物丧失量可多达50%以上。由于大量矿物的丧失,釉质的内在折射率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临床上可见的白垩状改变。

若用显微放射照相法观察早期龋病变,只能区别上述两层。

(3)暗层

这一层是只有在偏光显微镜才可能观察到的一种病理现象。将磨片浸在喹啉中,由于喹啉折射率接近釉质,其分子大于暗层的微隙而不能进入,从而使此层的折射率有区别于釉质和浸透喹啉的损伤体部,得以显示和区别。暗层的宽窄不一,并且不是所有的病损都能够观察到暗层。

(4)透明层

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这一区域在光镜下观察,其透光性甚至高于正常的釉质组织。但实际上,这一部分组织也是有矿物丧失的,可以看做是脱矿的最前沿。

对釉质早期龋的分层,是英国著名口腔病理学家Darling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基于光学显微镜主要是偏振光显微镜的观察结果,但是至今对各层形成的机制还没有完整的解释,而且利用偏振光显微镜对病损各层的矿物或孔积率进行定量是很粗糙的。因为偏振光定量研究需要利用不同折光指数的介质,其基本前提是所观察材料的晶体方向必须是垂直或平行光源。这种情况在釉质和牙本质都是难以达到的,因此使用偏振光显微镜的结果作量化解释时,要慎重。偏振光下观察到的色泽改变,受牙齿晶体排列方向和偏振光的方向的影响,是变化的,不宜作为描述矿物含量的指标。

2.点隙窝沟龋

有人将窝沟龋的病理学变化等同于两个侧壁的平滑面龋。但实际上,窝沟的两壁无论从组织学上还是局部环境上都无法等同于两个平滑面。尤其在疾病的发展模式上,窝沟龋有其独特性。窝沟龋的进展常在侧壁尚未破坏的情况下,早期即可到达釉牙本质界,沿釉牙本质界潜行发展,形成临床上难以早期发现的隐匿龋。临床上在诊断窝沟龋的时候要充分了解窝沟龋的这一特征。

二、牙本质龋

牙本质的矿物含量与组织结构均有别于牙釉质,因此,牙本质龋的临床病理过程和病理表现也有别于牙釉质龋。首先,牙本质中的有机质含量达20%,无机矿物是围绕或是包绕有机基质而沉积的。龋损过程中首先必须有无机矿物的溶解,然后可以有细菌侵入到脱矿的牙本质中,分解蛋白溶解酶,使胶原酶解。仅有矿物的破坏而无胶原酶解,常常还可恢复。另外,牙本质存在小管样结构和小管液,有利于有机酸和细菌毒素的渗透,有时在病变早期,当病变的前沿离牙髓还有相当距离的时候就已经对牙髓产生了刺激。病理学上所观察到的龋损牙本质存在四个区域,反映了牙本质的龋损过程。

1.坏死崩解层

位于窝洞底部病损的最外层。此处的牙本质结构完全崩解,镜下可见残留的组织和细菌等。质地松软,品红染色阳性,用一般的手用器械即可去除。

2.细菌侵入层

牙本质重度脱矿,细菌侵入牙本质小管并在其中繁殖。牙本质小管表现为扩张,胶原纤维变性、酶解,形成大的坏死灶。临床上这一层质地软、色泽暗、品红染色阳性,容易辨认。多数可以通过手用器械去除。

3.脱矿层

小管结构完整,但有明显的脱矿表现,无细菌侵入、色泽较正常牙本质暗、品红染色阴性,一些学者认为此层应予保留。但临床医师主要根据对硬度的感觉和色泽的观察,判断去腐的标准,很难准确掌握这一层的去留。若有意保留这一层,常常造成去腐不足,无法阻止龋的进展,易造成日后的继发龋。

4.透明层

又称硬化层,多见于龋损发展比较缓慢时,为牙本质最深层的改变。光镜下观察,此层呈均质透明状,小管结构稍显模糊,是为矿物沉积所致。对于慢性龋损,这层的硬度有时较正常牙本质硬,故又称之为硬化层或小管硬化。形成硬化牙本质是机体的重要防御功能。这一层有时可以着色,临床上可根据其硬度的情况决定去留。如果较正常组织软,一般应去除。如果较正常组织硬,并且表面有光泽,则可予保留。

龋损可以诱发相应髓腔一侧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又称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修复性牙本质一般小管结构较少、结构致密,有利于抵御病原因素对牙髓的直接侵害。

三、牙骨质龋

见于根面龋。牙骨质龋脱矿模式也具有表层下脱矿的特征。镜下可见早期的牙骨质龋出现矿化较高的表层。但由于牙骨质很薄,临床上常见的牙骨质龋表现多为表面破损、凹陷,聚集较多细菌。病变会很快到达牙本质,形成位于根面的牙本质龋。

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龋的共同特征是先有无机物的溶解,后有有机基质的破坏(酶解)。临床龋病过程是脱矿与再矿化的动态学发展过程。在有机基质破坏之前,去除病原,人为加强再矿化措施,有可能使脱矿病损修复。但一旦有机基质崩解破坏,则只能靠手术的办法予以修复。

四、牙髓对龋的病理反应

可以引起牙髓反应的外界刺激包括物理和化学的两个方面。所有刺激必须通过牙髓-牙本质复合体传至牙髓组织。首先引起反应的细胞是牙髓细胞。早期的釉质龋引起的牙髓反应可以不明显。随着病变的深入,如病变接近或到达釉牙本质界的部位,细菌毒素或细菌的代谢产物有可能接触并刺激进入釉质的牙本质纤维或通过渗透作用直接刺激牙本质小管。这种刺激经小管液的流动、神经纤维传导或其他途径,引起牙髓的防御性反应。牙髓防御性反应的直接结果是在相应龋病变的牙髓腔一侧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当龋的病变进入牙本质层时,细菌代谢产物和外界刺激(温度刺激和压力刺激)会直接通过牙本质小管,进入牙髓组织。当龋的病变进入牙本质深层时,细菌本身也可能进入牙髓组织,引起牙髓的不可逆性病变。除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对牙髓的刺激外,原本发育矿化过程中埋在牙本质中的一些细胞因子,如多种多肽,由于牙本质矿物的溶解,也可能释放进入牙髓,产生刺激。牙髓应对各种抗原刺激最早期的反应是牙髓中的树突样细胞在病变部位牙髓腔一侧的聚集。随着修复性牙本质的不断形成,树突样细胞聚集程度会降低,说明了修复性牙本质对于外界抗原的阻击作用。然而,当龋的病变已经到达修复性牙本质层时,牙髓中的树突样细胞会再度在牙髓腔病变一侧聚集。这种现象说明,牙髓对龋的反应程度并不完全反映病变的深度,而主要与病变部位牙本质的渗透性和龋进展的速度有关。一般慢性龋时,有较多的修复性牙本质形成,而急性龋时,则缺少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龋病部位细菌的代谢产物尤其是病原菌直接进入牙髓组织,则可能很快导致牙髓组织的不可逆性病变。

临床表现和好发部位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龋的诊断技术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龋齿治疗方案

龋病的临床特点决定了确定其治疗方案时的特殊性。首先,由于龋的早期主要表现为矿物盐溶解,临床无症状,因此不易发现。其次,龋又是进行性发展的疾病,不能通过组织再生自行修复,形成龋洞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口腔医师修复。同时,因龋就诊的患者常常存在其他的口腔卫生或口腔保健方面的问题,医师应该在修复局部龋洞的同时,指出患者口腔保健中的问题,指导患者养成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使其具备正确的口腔科就诊态度和主动防治早期龋齿的主观愿望。

概括起来,在制订龋的治疗计划时,应该综合考虑。要考虑患者目前的主要问题,及时终止病变发展、防止对牙髓的损害、恢复外观和功能;还必须考虑患者整体的口腔情况,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整体预防和治疗计划。同时,要教育指导患者,调动其自身的防治疾病的主观能动性。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于控制龋齿是十分关键的。治疗一个龋齿,教育一个患者,使其形成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是医者的责任。

一、个案综合分析

1.个案的龋危险性评估

龋病的发病因素很多,但对于每个就诊的患者来说,应该有其特殊或主要的原因。要全面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保健方法、用氟情况和全身健康状况,同时要仔细检查患者每个牙齿的发育和矿化、牙面菌斑聚集、牙的排列、有无修复体和唾液分泌情况,要对患者当前的龋患情况有完整的了解,结合所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的知识对其给出综合的龋危险性评估,以便有针对性地给患者以具体的指导和制订治疗方案。龋危险性评估要根据患者年龄、目前患龋程度、以往龋病史、牙齿发育排列状态、唾液分泌情况等综合考虑。多个龋齿同时存在、唾液分泌量少、牙齿矿化程度差,都应该判断为高危患者。一般情况下,根据临床发现,医师可以给出一个大致的个案龋危险性评估意见。更准确的龋危险性评估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研究工作,需依靠多个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具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龋危险指数。

2.具体而有针对性的饮食分析

尽管糖的消耗尤其是糖的进食频率是与龋齿最为密切的因素,但糖又是人类快速获取能量的最佳来源。因此,笼统地对患者讲不吃糖或少吃糖是起不到防止或减少龋齿的作用的。只有让患者真正了解了糖在龋齿发病中的作用,同时具体地与患者共同分析自己在饮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该了解和注意的事项,才可能有助于预防和减少龋。要告诉患者什么时候不宜吃糖,如睡前或患口干症;吃糖后应该做些什么,如漱口和刷牙;应该怎样合理安排吃糖,如减少零食的次数;哪些食物更容易产酸致龋,如蔗糖、果糖等;哪些食物不致龋,如蔬菜、肉类等。

3.菌斑控制指导

口腔卫生指导最主要的目的是教会患者自我控制菌斑的方法。让患者知道,清洁的牙面是不会得龋齿的。多数患者都有刷牙的习惯,但多数人做不到有效地清洁各个牙面。医师应该让患者了解哪些部位需要清洁,具体指导患者有效的清洁方法,包括如何使用牙线等。

4.使用氟化物

氟的抗龋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证明,要教育每一个患者尤其是龋高危者,有规律地使用含氟牙膏。对儿童患者和高危患者,还应在每次就诊时,为牙面局部涂布氟化物,加强抗龋效果。

5.定期看医师

要求患者定期到口腔科医师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早期的龋齿。一般患者每年检查一次。对于高危患者要加大频率,最少每年2次,必要时每3个月一次。对于猛性龋的患者除了严密观察,更应该积极预防和治疗。

龋病的治疗并不复杂,但治疗方案确定前的综合考虑则是一件需认真考虑的事情,是对医者综合素质的检验。口腔医师不仅是医者,还应成为口腔医学知识的教育者和传播者。

二、制订治疗计划

1.告知义务

医务人员要对患者尽到告知义务,使患者充分了解自己口腔患龋的实际情况,了解医师计划采取的措施,知道自己应做的事情和应付的费用。制订治疗计划需要患者或其家属和监护人的参与。

2.处理主诉牙

患者寻医就诊,一般都有主诉症状。医者首先应该针对患者的主诉症状或主诉牙进行诊断并制订治疗计划、采取措施。即使对于多发的问题,也必须遵循上述原则。对患龋的牙,如果确定没有牙髓病变的临床表现和X线影像表现,可以直接充填修复。如果存在牙髓充血或可疑炎症表现,则最好采取二步法充填,即先将龋坏的组织清理干净,用对牙髓无刺激或有安抚作用的暂时充填材料充填,一至数周后无反应,则可进行永久性充填修复或嵌体修复。对于龋坏范围尚未波及牙髓的病例应尽可能地保存牙髓活力。

3.停止龋的发展

在对主诉牙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后,要针对全口患龋的情况采取措施。对于口腔内同时发现多个牙齿患龋或者患龋呈急性发展的患者,应该采取措施,首先阻止龋的发展和蔓延。对于已有的龋洞,首诊时就应尽可能去净龋坏组织,以暂时封闭材料封闭窝洞,停止龋的发展。然后,再根据情况逐个修复龋损的牙齿。在处理龋坏牙的同时,应对易感牙齿采取措施,如牙面局部涂氟和窝沟封闭。

4.修复龋损 、恢复功能

对于多个牙齿同时患龋的病例要在停止和控制了龋发展之后,逐个的修复缺损的部分。修复龋病缺损可根据情况选择充填修复或嵌体修复。要根据个案与患者讨论选择修复的方法和所用材料。

5.制定和落实预防措施

治疗期间和治疗后患者的口腔保健情况直接决定牙体修复体的效果和寿命。为此,必须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口腔保健方法。复诊时应该检查患者执行的情况。

6.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龋齿的治疗仅靠门诊的工作或只是修复了龋坏的部分是不够的。补了洞,不等于治了病。要求患者定期复查。复查的频率依据患龋的程度和危险性而定。一般间隔应在6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对于个别高危个体,应3个月一次。复查时除了检查口腔卫生和患龋情况之外,还应检查患者执行口腔保健计划的情况。

三、龋损修复治疗的基本原则

对于尚未形成窝洞的早期龋,可以通过去除病原物质、改变局部环境和再矿化的方法予以处理,并应定期复查。对于已形成龋洞的病损,只能人工修复,修复时应该遵循下述原则。

1.生物学原则

去除龋损感染的组织,保护正常牙髓组织不受损害,尽可能保留健康的牙体组织,修复龋损、恢复功能、恢复美观,是治疗龋齿需要遵循的基本生物学原则。

感染的牙齿组织含有大量细菌和细菌毒素,修复前如果不能将其彻底去除,势必会使感染扩散。不能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是造成龋复发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脱矿后的牙体组织渗透性增加,如果没有去净存在于洞缘的脱矿牙体组织,势必使洞缘的封闭性降低,增加微渗漏,增加外界刺激对窝洞深部组织的刺激,是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

牙本质-牙髓复合体是富含神经的生物组织。目前治疗龋齿时,主要依赖高速旋转的器械去除病变组织和预备窝洞。机械操作时的压力,器械摩擦产生的热、冷却过程造成的组织脱水及治疗所用药物和材料等因素都可能对牙本质-牙髓复合体尤其是牙髓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治疗过程要特别注意对牙本质-牙髓复合体的保护。对所用器械设备要经常检查,及时更换损坏的部件,如变形的齿轮、钝旧的钻、喷水不准确的手机等。临床操作要十分的轻柔和仔细,避免过度用力、牙齿脱水及长时间切削等。同时,要充分了解所使用的材料和药物特性,避免药物或材料对牙髓的刺激。备好的窝洞应该立即封闭,避免牙本质小管的二次感染。

为了获得良好的通路和固位,龋齿治疗的过程中有时不得不牺牲部分正常的牙体组织。但是,保留健康的组织始终应该是牙体治疗应该追求的目标。粘接修复技术比较以往的银汞合金充填术和嵌体修复术能够较多地保留健康组织,是一项十分有前途、需要改进和发展的技术。

2.功能和美学的原则

龋损修复的根本目的是恢复功能和美观。功能的恢复除了外形的考虑之外,咬合的考虑不可忽略。修复完好的牙齿应有良好的咬合关系。对美观的考虑,一是外形,一是色泽。良好的外形和色泽是恢复自然美的两要素。目前的直接粘接修复术和间接嵌体修复术均可达到较理想的美观修复效果。

修复后的牙齿除了自身的外形和色泽之外,还应该与相邻牙齿和组织有良好的生物学关系,不应形成新的食物嵌塞和菌斑滞留区。

3.固位和抗力的原则

修复龋损需用生物相容的材料,这种材料必须与牙齿紧密结合或牢固地存在于窝洞中才可以行使功能。寻求合适的固位方法一直是龋损修复的重点。这一部分的详细内容,将在牙体缺损修复一章中详细介绍。概括起来,目前获取固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机械固位和化学粘接固位。

(1)机械固位

是应用银汞合金充填术修复牙体组织缺损的主要固位方法。充填前要求制作一定洞形,利用洞形的壁和形状通过摩擦和机械锁扣使充填材料获得固位。为了获得足够的抗力形,对抗咀嚼过程的各种力,充填体必须有一定厚度和强度。然而所有这些都不利于保留更多的健康牙体组织,不是理想的固位方法。粘接修复技术依赖材料与牙齿的化学粘接获取固位,是牙体修复所追求的目标。

(2)化学粘接固位

理想的粘接修复技术只需要全部或部分去除病变的牙体组织,在不破坏健康牙体组织的情况下,利用材料的化学粘接作用获得固位,利用材料的优越物理性能获得抗力。近代,粘接修复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方面,粘接剂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单纯粘接牙釉质或牙本质的界限。一种粘接剂可以同时对牙釉质和牙本质获得类似釉质和牙本质自然粘接的力量;另一方面,充填材料尤其是高分子的树脂类材料通过增加填料和改变填料特性的方法,已经获得基本能够满足咀嚼功能要求的复合树脂。然而,由于粘接修复材料中的基质材料为高分子的聚合材料,所以存在聚合收缩和材料老化的问题。尽管近年来的研究已经在克服这些问题方面有了巨大的发展,相关的材料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仍需要更多的长期临床观察和临床效果评估。

口腔临床实践中的龋病预防

疾病预防的概念不仅是防止疾病的发生,也包括对已发生疾病通过适当的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和进一步的损害。近代,更有学者针对慢性疾病的特征提出了三级预防的概念。一级预防为针对病因的预防,通过去除病原和增强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在疾病早期,通过人为干预,促进自身愈合,即早发现、早治疗,防止功能障碍;三级预防则是在疾病的阶段,通过有效的治疗和修复措施,修复病损、恢复功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进一步的危害。对龋病的预防应该坚持三级预防的理念。对于口腔临床医师来讲,更应全面了解龋病预防和控制的知识,将预防的工作贯穿于自己整个的临床工作实践中。

一、控制牙菌斑

龋齿只有在菌斑存在的环境中才可能发生。因此有效地清除或控制牙菌斑是预防龋齿的主要环节。控制菌斑主要靠患者自己。

1.让患者了解菌斑

应该让患者了解自己牙面菌斑的积聚情况,知道牙菌斑的危害。临床上可以让患者拿一面镜子,医师通过镜子,向患者显示其牙面的菌斑。也可以使用菌斑显示剂染色后,向患者解释。同时,向患者介绍控制菌斑的方法。

2.刷牙

是主要的清除菌斑的方法。教育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牙刷。牙刷的刷毛和刷头应该能够自由地到达全部牙齿的各个牙面,刷毛的硬度要适度。建议患者使用合格的保健牙刷。向患者解释刷牙的主要目的是清洁暴露在口腔中的各个牙面。要让患者对自己牙齿的排列和各个牙齿的牙面数有基本的了解。要求刷牙时,“面面俱到”。强调清洁的效果,不要笼统地讲刷牙应持续的时间,也不要将刷牙的方法复杂化。患者只要理解了刷牙的目的,并且对自己的牙齿情况有所了解即可,方法本身实际并不是最主要的。对于市场上推广的各种牙刷,首先应是合格的经过临床验证的产品,同时还必须使用得当,才能起到有效清除牙菌斑的效果。应该尽可能做到餐后立刻刷牙,最起码也应该做到早晚各一次。晚上睡前的刷牙最重要。

3.使用洁牙剂

目前主要的洁牙剂是牙膏。牙膏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摩擦剂和表面活性剂(洁净剂)。刷牙时,洁牙剂中的表面活性成分有利于溶解菌斑中的有机成分,然后在刷毛和摩擦剂的共同作用下,去除大部附着在牙面上的菌斑。市场上现有的多数牙膏从预防龋齿的目的出发,一般加有适量的氟化物。从预防牙周病的角度考虑,还有些牙膏加有抗结石和抗菌斑的成分。也有的牙膏加有抗炎或其他有利于口腔清洁的成分。但是,不应提倡长期应用抗炎的药物牙膏。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抗生素牙膏有可能造成口腔菌群平衡的失调。牙膏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因此任何添加成分都需要科学的验证,确认对人体无害方可使用。同时,市售牙膏必须经过有关卫生管理部门的审批。在我国,审批权属卫生部及其下属机构。在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审批权则归专业的学会组织,如美国牙科学会(ADA)。

4.使用牙线

即使十分认真的刷牙也难以完全清除位于两牙邻面的菌斑。为此建议患者养成使用牙线的习惯。使用牙线能够有效清除邻面牙菌斑和嵌塞的食物碎屑。牙线有市售的商品,也可以用普通的丝线和尼龙线代替。用牙线清洁牙齿最好是刷牙后或在睡前。用时将一尺左右的牙线压入两牙之间的间隙,然后分别在相邻的两个牙面上做颊舌和上下的提拉,将菌斑或食物碎屑带出。使用牙线可先易后难,先学会清洁前牙,再逐渐向后移,逐个清洁后牙的间隙。要有耐心,只要肯实践,所有的后牙邻面都可以达到清洁的效果。

5.漱口

餐饮后用清水或漱口液漱口,口含10ml左右的漱口液,用力鼓动口腔,30秒后将漱口液用力吐出,可以清除碎屑并有冲淡食物产酸的作用。

6.洁牙

建议患者定期到合格的口腔医疗机构清洁牙齿。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才可能有效清洁患者牙面的各个部位。对于已形成的牙石更要靠医护人员帮助去除。

7.化学方法去菌斑

尽管可能通过化学的方法控制菌斑,并且临床也确实有这样的制剂,如抗生素、酶、消毒剂等,但这些制剂在去除菌斑的同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不可忽略。一般不提倡长期应用化学制剂控制菌斑。

二、局部使用氟化物

氟化物是临床证明了的,最有效的预防龋齿的制剂。其抑龋作用主要是通过局部加强牙齿结构、抑制脱矿过程和增强再矿化实现的。利用氟化物防龋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社区、学校、幼儿园,氟化饮水或结合健康教育的有组织的漱口项目;二是通过家庭或个人,自用含氟化物的口腔保健用品,如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等;三是由口腔专业人员在医疗机构使用,如氟涂料、氟溶液、氟凝胶、含氟粘接和修复材料。后者由于含氟浓度高,必须由专业人员使用。

1.氟涂料

含有较高浓度的氟化物,如2.26%氟化钠,涂在清洁后的牙面上,可以在牙面上停留24小时。渗透出的氟可以进入牙齿内部,也可以与菌斑中的钙结合,形成氟化钙贮存。一般每年使用一次。适用于对高发龋患者龋的控制,也用于正畸治疗时的辅助预防。国外有一些相关的商品,但国内尚无同类产品。

2.氟溶液

在口腔临床诊室可使用2%氟化钠溶液局部涂用。可常规在高发龋患者的牙面使用,可在每次就诊时使用,也可每周一次。

3.氟凝胶

是一种方便的临床给氟方式,将氟溶液制成水性凝胶,用托盘或直接在牙面涂布。适用范围同氟溶液。每六个月一次。

4.含氟粘接剂和含氟修复材料

市售的一些粘接材料和修复材料含有一定量的氟化物,可用于正畸治疗时的临时粘接,也可以用于处理高发龋患者时,为控制龋齿蔓延和发展,作为阶段性的修复材料修复缺损。

三、对含糖食品的限制

糖是菌斑代谢产酸的底物,限制糖的摄入或改变糖的摄入方式,可以起到减少龋的效果。

1.了解致龋性食物

最普遍应用的评估食物致龋性的实验,是让受试者经口腔进食某种饮料或食物,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的30~60分钟内不同的时间点分别测定牙菌斑和唾液的pH变化。然后以此画出pH随时间变化的Stephan曲线。由此可以了解产酸和酸在口腔内的滞留情况。致龋性食物应是那些可以迅速将菌斑pH降低到临界pH5.5以下并能维持较长时间的食品。研究表明,致龋食物主要是含糖的食物,尤其那些含糖量高(蔗糖或果糖)黏性大又不易清除的食物。

2.合理进食含糖食物

适当控制对糖的摄入量,不仅可以防止龋齿,也对全身健康有益。在龋齿形成过程中,饮食中的糖在致龋时有双重作用,一是有助于形成牙菌斑;二是为致龋细菌产酸提供底物。细菌产酸的总量除了与细菌总量有关外,也与底物多少有关。在龋齿的形成过程中还与酸在牙面上停留的时间有关。根据Stephan曲线,菌斑产酸自然清除一般需要30分钟以上。当菌斑pH恢复到漱糖前的水平时,对牙齿矿物就可能恢复过饱和的状态,有助于再矿化即脱矿组织的恢复。然而,如果频繁进食糖,则菌斑中的pH难以有恢复的时间,脱矿的时间大大多于再矿化的时间,龋齿则容易发生。所以,在减少糖摄入总量的同时,强调减少进食糖的频率更为重要。黏性含糖食物不容易自然清除,要强调进食后刷牙或漱口的重要性。为了减少糖在牙面的停留时间,要特别强调不在睡前进食的重要性,强调睡前有效清洁牙齿的重要性。

3.鼓励进食含纤维的食物

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除了本身不具有致龋性之外,有利于清除牙面的菌斑和存留的糖,应该鼓励进食。从预防龋齿的角度考虑,最好安排在餐饮的后期进食纤维类食品。

4.关于糖代用品

糖的代用品指具有甜味作用,但所产能量很低,不会被细菌利用产酸的一类物质,如木糖醇、山梨醇等。这些物质取其甜味,满足于喜好甜食,又希望避免含糖饮食缺点的人类需求。有许多研究证明,木糖醇具有极低的产酸性,但并没有研究表明木糖醇具有防龋的功能。提倡食用木糖醇防龋,实在是一大误区。

在宣传和教育患者通过饮食的方式控制龋的时候,医师要有一定的营养学知识,避免片面性。

四、增强宿主的抗龋力

1.发育健康的牙齿具有最强的抗龋力

牙齿发育时间的跨度很大,从胚胎期可以一直延续到青少年早期。这个期间,母体和自体的全身健康状况都可能影响到牙齿的发育。因此牙齿的发育是母婴和人类儿童期最应受到关注的事情。牙发育期的均衡饮食和全身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而适量摄入氟化物也有利于牙齿发育。合理摄入氟化物需要专业人员的具体指导,如氟化饮水和服用氟的补充剂。个人也可以通过均衡饮食,安全地从食品中获取氟。海产品、豆类产品都含有合理量的氟,正常食用绝对是安全的。茶中含较多的氟,适量饮茶有利于摄入氟。

2.唾液是重要的抗龋物质

唾液对于清除和缓冲菌斑产生的酸是必不可少的。唾液还含有多种蛋白质,其中的粘蛋白和溶菌酶是口腔中重要的抗菌物质,对维持口腔微生态平衡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除此之外,唾液中特有的蛋白,如分泌性IgG、富脯蛋白、富组蛋白、富酪蛋白和富半胱氨酸蛋白等,与菌斑形成和抗龋过程有关。研究证实,唾液在龋齿中的作用主要是唾液流量对菌斑产酸的清除作用和缓冲作用。唾液量减少,势必增加酸在局部的滞留,是重要的致龋原因。人在睡眠时唾液分泌量极少,所以睡眠前不刷牙或者吃糖,必然增加局部细菌代谢产酸滞留的量,增加龋损的机会。患口干症、唾液腺病变(如放射线照射后的损害)、舍格伦综合征及服用影响唾液分泌的药物等,都明显地降低唾液流量,增加龋的机会。在唾液量减少的情况下,要加强其他防龋措施以减少龋的机会,如减少糖的消耗、增加清洁牙齿的次数和使用氟化物等。

3.使用窝沟封闭剂

牙的窝沟发育非常独特,尤其是乳牙和第一恒磨牙发育和矿化过程经历出生这样巨大的环境改变,常存在结构和矿化上的薄弱环节。深的窝沟容易存留菌斑,且不容易清洁。预防窝沟龋最直接的方法是早期使用窝沟封闭剂将窝沟与外界隔绝,使致龋过程不能在窝沟内发生。

4.其他增强自身抵抗力的防龋方法

免疫防龋旨在通过疫苗或增加抗体的方法抑制致龋细菌或致龋的重要环节。目前的研究已经具备构建针对某一种致龋细菌的疫苗的技术,但困难是无法确定特异的致龋菌或致龋环节。只要特定的致龋菌或致龋环节没有得到有效的认定,任何疫苗进入临床实验阶段都是困难的。激光防龋旨在通过改变牙面的晶体结构增加抗龋力。这项工作虽经30多年的探索,目前尚无实质性的进展。

五、治疗过程中的防龋措施

1.椅旁口腔保健指导

按照本文开头所讲的三级预防概念,治疗过程本身也是预防疾病的一个环节,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患者来说一般缺少对疾病早期预防的知识。一旦因病就诊时,思想上才开始较为重视。此时是进行口腔保健指导和教育的最好时机。医护人员要抓住时机,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口腔卫生保健的指导。这时候医师不需用很多话,就可使患者受益终生,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常规在门诊工作中使用氟化物

对于已经发生龋的患者,尤其对多发者,有条件时,应该常规在门诊就诊时使用氟化物,如局部涂氟等。

3.使用含氟的材料

对于高发龋的个体或牙齿,为了控制龋齿,可选择性地使用含有氟化物的材料。如对一个老年人发生在邻面根面的龋,可考虑使用可释放氟的玻璃离子黏固剂,正畸粘接部件时可选用含氟的粘接剂等。

4.减少由于治疗过程而引发的新龋

口腔的一些治疗过程可能增加患龋的危险。如进行义齿修复时,义齿与基牙之间很难十分密合,从而增加了基牙患龋的几率。再如正畸治疗时,较多的粘接附件必然增加了菌斑聚集的场所,增加龋的可能。因此,任何口腔治疗都要考虑对口腔微生态的改变,治疗前要对患者患龋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事先对患者尽到告知的义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龋齿的发生。另外要重视对修复体外形和光洁度的要求。符合解剖特点,表面光洁的修复体,菌斑形成少,有利于减少龋。

来源
实用口腔科学,第3版,978-7-117-11190-4
下一篇:牙体慢性损伤——磨损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