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低磷酸酶症
低磷酸酶症
概述

低磷酸酶症是一种罕见的代谢性骨病。于1948年由John Campbell Rathbun首先报道。50多年后,Mumm等从Rathbun报道的婴儿病例的父母的DNA分析中发现,当年他报道的病例的分子病因为TNAP基因两个错义突变(G340A/A881C)。至此,报告的病例达300余例,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病,所有种族均可受累,通常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患者有父母近亲婚配史。临床上以骨矿化不足、血清ALP降低以及尿和血液中磷酸氨基乙醇(phosphoethanolamine,PEA)含量和血钙升高为特征。多数患者在婴儿或儿童期即可出现症状,如颅骨未骨化或软化,囟门增大并闭合迟延;有些患者因症状轻微可迟至成人期才被发现。严重者通常在出生后不久即夭折。轻型的儿童病例可仅表现为学步延迟和乳齿早脱。成人患者多因轻微外伤性骨折首次就诊,骨折难以愈合。X线表现为膜化骨和软骨内矿化不足或缺乏。颅骨无矿化,管状骨骨折并畸形,身材矮小和四肢短小畸形。存活的婴幼儿可有不同程度的骨骼受累,主要在骺板和干骺区,其改变与佝偻病相似。成年患者可表现为骨质软化,有时还可见假性骨折(looser带)和少量骨膜下新骨形成。

TNAP功能异常导致低磷酸酶症

本病是由于TNAP基因突变所致。至目前为止,已发现突变基因类型八十多种。突变类型多为错义突变,少数为复合性突变和无义突变。在欧美,以TNAP基因的E174K突变为最常见;在日本,等位基因的缺失频率高达36%。

除假性低磷酸酶症ALP活性正常外,其他类型的低磷酸酶症ALP活性均降低,严重者无法测出。虽然TNAP分布于全身所有的组织中,但TNAP基因突变只引起骨和牙组织病变。Iqbal等分别测定低磷酸酶症的TNAP的免疫活性和生物(催化)活性,得到两者的回归关系式为cBALP(骨源性ALP催化活性) =0.796+3.269iBALP(骨源性ALP免疫活性)。一般iBALP和cBALP越低,骨骼病变也越严重。如果血清的总TNAP正常,还可测定中性粒细胞ALP(neutrophil ALP,NAP),得到的计数值(正常人为20~150)如低于15则多为杂合子突变患者。同样,测定ALP同工酶也有相当价值,凡有骨骼病变者,骨源性ALP将显著降低。另一方面,肝型ALP降低者,可无临床表现。

1. 第一类突变

如R54C、R54P、A94T、R206W、G317D和V365I使TNAP活性完全丧失,于宫内或出生后不久夭折。

2. 第二类突变

如A16V、A115V、A160T、A162T、E174K、E174G、D277A、E281K、D361V和G439R使TNAP的活性部分丧失,但严重程度可有较大差别,有些突变仅使酶对一个底物的催化活性丧失,可仅有牙组织的TNAP活性下降,而对另一底物的催化活性完全正常。如A160T突变时,催化对-硝苯磷酸盐(p-nitrophenylphosphate,PNPP)的活性下降,而对PPi的催化活性正常。而D227A突变后的活性变化与A160T刚好相反。

3. 第三类突变

如E174G、E174K、E281K使酶对PNPP和PPi的催化活性均正常,但对PLP无催化活性,使PLP在脑组织中堆积中毒,导致癫痫样发作。

TNAP突变主要发生于分子链的5个关键区段,即活性位点(active site)及其邻近活性位点凹陷区(active site valley)、同二聚体界面(bomodimer interface)、冠状结构域(crown domain)和金属离子(Ca2+)结合位点(mental-binding site),其中后两种结构域为哺乳动物胎盘ALP(placental ALP)所特有。冠状结构域含有胶原结合环(collagen binding loop)。一般引起酶活性显著下降的突变多位于Ca2+结合位点及其附近。临床症状取决于突变部位及程度。

成骨细胞分泌的ALP和浆细胞膜型糖蛋白-1是两种相互制约的调节因子,TNAP活性不足,堆积的PPi抑制羟磷灰石结晶的形成和生长。浆细胞膜型糖蛋白-1(plasma cell membrane glycoprotein-1,PC-1)仅存在于膜限制性基质囊泡(membrane-limited matrix vesicles,MVs)的内侧面,PC-1基因突变小鼠表现为矿化过度,导致骨关节炎和脊椎后纵韧带钙化,而PC-1基因和TNAP基因均缺失的小鼠又表现为正常的矿化功能。因此,凡能抑制PC-1功能的举措都有可能成为治疗低磷酸酶症的途径。

低磷酸酶症分为六型

1. 围产型(先天型)

均为死产或产后不久死亡,表现为骨矿化不良,四肢短,先天性矮小,有的死产儿几乎无骨的矿化。

2. 婴幼儿型

有生长障碍,常因抵抗力低而并发肺炎,并常出现高钙血症和高钙尿症,身材矮小,呈佝偻病样畸形;严重病例常伴频发性维生素B6依赖性惊厥和癫痫样发作,维生素B6补充可终止发作。

3. 儿童型

出牙迟,牙齿发育不良,儿童型低磷酸酶症(childhood-type hypophosphatasia)的表型多变,乳牙过早脱落为其常见和特征性表现。肢体短(可低于正常的2s),肌张力低下;前额增大,全身骨的矿化延迟落后,伴肾石病或肾钙盐沉着症,BMD降低。全身生长发育不良,体重低,有些患者可伴有颅缝早闭(craniosynostosis)。TNAP活性可降至正常的5%以下。学步晚,青春期发育延迟。

4. 成年型

软骨发育不良,反复发生应激性骨折,造成肢体畸形,中年以后发病者少有佝偻病病史。

5. 牙型

仅有牙齿的表现。由于牙冠矿化受阻,使牙槽骨间隙小,牙齿生长异常。Watanabe等报道,TNAP的杂合子突变(第9号外显子的T1155C突变来自母方而第10号外显子的G1320A突变来自父方)表现为牙型低磷酸酶症,伴严重牙周炎和牙病变。牙槽和牙发育不良,除乳牙早脱外,还可伴有颌骨异常。在光镜、偏振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可见牙根有大量的骨吸收灶,尤以底部突出,牙本质矿化不良,牙骨质(root cementum)发育不良或无发育,根部牙本质亦有吸收。

6. 假性低磷酸酶症

与上述儿童型、成人型的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相同,但血ALP正常。

一些观察结果提示,上述的分类方法可能过于粗糙,各型中还包括不少的亚型。例如在围产型中,Pauli和Moore等报道5例患者有严重骨发育不良,酷似重型成骨不全。但出生后的病程呈良性过程,有长骨发育,其他病变亦有自发缓解趋势,称为良性胎儿型低磷酸酶症(benign prenatal form of hypophosphatasia)。

ALP底物堆积导致特异性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根据临床表现与X线检查确立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低磷酸酶症与颅锁发育不良/成骨不全/软骨不发育/营养不良性佝偻病鉴别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作者
廖利珍
来源
内分泌代谢病学(上、下册),第1版,978-7-117-15115-3
上一篇:磷酸酶病 下一篇:高磷酸酶症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