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Hereditary insulin insensitivity syndrome
引起胰岛素不敏感的遗传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胰岛素基因突变、胰岛素受体(IR)基因突变、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或IRS-2)变异、糖原合酶变异、糖代谢酶耦联蛋白变异、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变异、ATP酶敏感性K+通道基因突变、浆细胞膜糖蛋白(PC-1)异常和过氧化物增殖体活化受体γ(PPARγ)基因突变与功能障碍等。
1.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
(1)胰岛素受体(IR)
IR是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穿透于细胞内外两层之间。成熟的IR是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所构的异四聚体α2β2。α和β亚基都源于一个共同的单链前体,即胰岛素受体前体。α亚基位于细胞膜外,是胰岛素结合的部位,有抑制β亚单位上酪氨酸激酶活性的作用,只有当α亚基与胰岛素结合,引起IR构型发生改变,才能解除α亚单位的这种抑制作用,从而使β亚基上的酪氨酸自身磷酸化,然后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介导发挥胰岛素的生物效应。β亚基为跨膜的效应单位,参与胰岛素所表达的信息传递。IR家族成员中的细胞外胰岛素结合区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种属间和各IR成员间的变异较小。IR在细胞膜上是可以移动的,尤其是在与胰岛素结合后更可聚集成群。
(2)胰岛素受体基因
胰岛素受体基因位于人19号染色体短臂上,为一系列重复的核苷酸序列。全长超过150kb,由22个外显子和21个内含子组成。第1~11外显子编码IR的α亚单位,第12~22外显子编码IR的β亚单位。
(3)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
业已证明,IR缺陷是由于IR基因突变所致。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插入、丢失或截短等,导致IR的表达和功能障碍。IR基因突变所致疾病多为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并以点突变居多,即一个核苷酸突变,使这个密码子所编码的IR中相应的氨基酸被另外的氨基酸取代。只有被取代的氨基酸在IR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时,才会引起IR功能的明显异常。
2.胰岛素受体后缺陷
除IR缺陷外,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任何步骤异常均可影响胰岛素信号的转导(图1),从而导致IR后的胰岛素不敏感。影响IR后的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因素很多,但目前研究得较少,很多作用环节和作用机制尚未阐明。

图1 胰岛素受体后抵抗
IR: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RS: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PI‐3K:磷酯酰肌醇‐3激酶(phospatidylinositol3‐kinase);GLNT4:葡萄糖转运体4(glucotransporter4);PEPCK: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治疗较为困难,一般主要针对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伴肥胖者,通过减轻体重可望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已发生糖尿病者可用饮食治疗及药物治疗,但磺脲类药物对该类病人效果较差,胰岛素增敏剂可能有部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