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juxtaglomerular cell tumor
中文别名 :肾球旁细胞瘤;[肾小]球旁器细胞瘤
肾素瘤又称肾小球旁器细胞瘤、原发性肾素增多症或Robertson-Kinara综合征。本病于1967年由Robertson首先报告,至今有文献记载的病例不足20例,男女均可患病,多为儿童或青壮年。临床特点为严重高血压,低钾性碱中毒,血浆肾素活性和血、尿醛固酮明显升高。
肾素瘤是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罕见病因,有些可能与ras原癌基因点突变有关。瘤细胞分泌的大量肾素,刺激AT-2分泌增多,后者刺激肾上腺球状带分泌过量醛固酮,进而导致高血压、低血钾和低血钾性碱中毒等一系列醛固酮增多症的表现。
有人根据文献报道的71例肾小球球旁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经典型(typical)、非经典型(atypical)和无功能型(non-functioning)3种,经典型(57/71)的特点是高血压、低血钾、高醛固酮、高肾素血症;非经典型(12/57)表现为高血压,但无低钾血症;而无功能型(2/71)患者的血压和血钾正常或异常。
病理解剖学基础为球旁细胞瘤,肾素瘤一般呈单发,瘤体小,直径很少>2cm,光镜下可见肿瘤细胞排列于血管网之间,有大的空泡样核,胞质中有肾素颗粒,与正常人肾小球球旁细胞相似。电镜下,可见中度发育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明显,胞质颗粒形态大小不一,常见颗粒组成不透电子的金刚石样或菱形小体,有如结晶体。在高尔基复合体中有特别明显的未成熟颗粒成分;免疫组化检查颗粒中含有肾素。
1.X线尿路造影
因瘤体积小,X线尿路造影不能发现此瘤,故此法不能作为筛选检查的方法。
2.超声
常表现为高回声的肿块,比正常肾实质回声反射强,但也可表现为等回声或低回声团块,而其所见并不具有特征性,所以不能作准确诊断。
3.CT
平扫时肾实质内可见低或等密度的较小占位病变,若能发现则常为境界比较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病灶,所以说仅靠CT平扫对诊断帮助不大。增强扫描该病灶低度强化,常见的是均匀强化(图1),不过由于病灶内有时有出血现象,瘤体内增强后的密度也可不均匀。增强后肾实质密度增高,与低密度的瘤灶形成鲜明的对比。


图1 肾素瘤
注:男性,31岁,患高血压已3年,曾因脑出血多次住院治疗,曾疑及肾素瘤,做CT及MRI。a.平扫可见左肾皮质部有一异常血管供血,附近似有一等密度病灶,但境界不清,不易判断其形态;b.增强扫描见其轻度均匀强化,然与高度强化的正常肾实质相比,其密度明显低下,异常供血的血管则明显增强;c.CT平扫;d.MRI SE T1WI示脑出血。
4.MRI表现
与CT相似为一境界清楚的病灶,不具特征性,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5.选择性肾动脉造影
常能较容易地发现病灶。肾皮质内可见一境界清楚的少血管的肿瘤,有时有压迫附近血管的现象,可将其压迫移位,有时也可有很淡的肿瘤染色,有时也可表现为类似一肾囊肿。在肾核素扫描时,对较大的肾素瘤可以发现,而体积较小的则难以显示,所以也不具诊断特征性。
手术切除肿瘤可获痊愈,但应尽量保留较多肾单位。术前应用醛固酮合成抑制剂,如氨鲁米特,剂量为每日0.5~1.5g,分次口服。亦可用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60~80mg,每天3~4次,或阿米洛利(amiloride)。这些药物亦用于不能手术的肾素瘤患者。降低血压可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或培哚普利)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