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LH insensitivity syndrome
黄体生成素受体(LHR)突变可分为失活性和活化性突变两种。临床表现与突变的类型与性质及患者的性别有关。LHR的失活性突变导致LH不敏感综合征(LH insensitivity syndrome),表现为高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男性多表现为睾丸女性化;女性多表现为原发性闭经,无生育力,但性腺性别和表型性别均为女性。
1.LHR的失活性突变
其病因是LHR基因的失活性突变,主要发生在LHR穿膜区的保守序列,个别发生于胞外区或胞质内区(图1)。LHR的第三个螺旋结构在受体的空间构象和受体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LHR基因的突变除干扰LHR的空间构型和受体功能外,还影响受体的磷酸化、受体在膜上的内陷和信号转导等过程。由于睾酮和二氢睾酮缺乏,故男性外生殖器发育异常,轻者表现为阴茎细小和性腺功能低下;重者可表现为男性假两性畸形甚至女性型外阴,症状的严重程度主要与LHR的功能障碍程度有关。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睾酮和二氢睾酮水平下降,对HCG无反应,血LH显著升高,FSH正常或轻度升高。已报道的LHR基因突变有:①点突变,如E54R、E354K、E384K、C545stop、A593P、S616Y、A625F和I625K;②碱基缺失导致LHR蛋白的个别氨基酸残基缺失,如608缺失Leu、609缺失Val、1822~1827密码子缺失;③碱基插入突变,如插入33bp(核苷酸54和55间)。
2.LHβ亚基的灭活性突变
LHβ亚基的灭活性突变多见于澳洲人(等位基因突变频率28.3%)和南印度的Kotas人,男性病人表现为Leydig细胞分化障碍和功能异常。LHβ亚基基因突变也可引起与LHR失活性突变相同的临床表现。
3.LHR基因多态性
LHR基因存在较普遍的多态性现象,但一般不引起LH不敏感和过敏感综合征(表1)。

图1 LH受体突变
□表示失活性突变;●表示活化性突变;○表示氨基酸残基;两氨基酸残基间的线条表示相应外显子(共17个)所编码的肽段起点和终点
表1 LHR基因突变和多态性变异类型

注:EX:exon,外显子;IN:intron,内含子;EC区:EC domain;TM:transmembrane segment,穿膜段;IL:intracellu lar loop,胞内环袢;△:表示缺失碱基或氨基酸残基
睾丸大小可与患者年龄相称或小于正常,有附睾和输精管,但也可无附睾和精索,无副中肾管结构。生精小管呈幼稚型,镶以支持细胞,可有玻璃样变性和基膜增厚,生精小管周围有纤维化,有精母细胞,但无成熟精子。睾丸间质水肿或呈致密性纤维化。间质细胞缺乏,有时呈小结节状。间质细胞含有大小不等的几个圆形线粒体,含较多空泡、滑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有少量类脂体,细胞外没有绒毛突起,无结晶样物和脂褐质。女性患者卵巢大小正常,卵巢中有发育到窦期(antral)卵泡,但无排卵,故无黄体和白体形成。
染色体核型正常。内分泌方面检查有:
1.血睾酮低,FSH和LH升高。
2.17α‐羟孕酮、雄烯二酮和尿17‐KS均低,但也可与患者年龄相称(正常)。
3.注射HCG后,无血睾酮、雄烯二酮、去氢异雄酮、17‐羟孕酮、雌酮升高反应;对ACTH刺激有雄烯二酮、去氢异雄酮升高反应。
4.将患者睾丸匀浆与125I‐LH一起温育,被结合的125I‐LH量比正常人睾丸匀浆少。
5.LHR基因突变。
矫治外生殖器畸形可根据外生殖器表型而定。
如果外生殖器类似于女性,则尽管患者的染色体核型为46,XY,其社会性别也应维持或改为女性。因为女性外生殖器难以通过矫形术改造为男性外生殖器。患者的睾丸应予切除。术后应用人工月经周期,以促进和维持女性体态特征。
如果外生殖器为发育不好的男性外生殖器,则用睾酮制剂进行治疗,以促进外生殖器和男性第二性征的发育,待达到正常男性化后,则减量维持。睾酮治疗应在青春期开始后进行,过早应用睾酮将使患者身高变矮。治疗后男女均无生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