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是心脏疾病的常见表现,当基础心脏疾病严重到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大多数患者会产生漏出性胸腔积液,故胸膜腔是心力衰竭的缓冲地带,可以减缓心力衰竭的症状。心包疾病引起胸腔积液较少见,但是在没有心力衰竭的情况下也可发生。心包疾病原因不同,胸腔积液可呈漏出液或渗出液。
目前心脏疾病引起胸腔积液的发病率尚缺乏流行病学数据,其结果取决于受检查的人群。58%~73%住院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常规X线胸片检查可以发现胸腔积液。50%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患者经超声检查可发现胸腔积液。如行胸部CT,高达87%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有胸腔积液。早期研究尸解发现死于心力衰竭的患者90%有胸腔积液,其中88%患者胸腔积液呈双侧,8%和4%仅表现为单侧右侧或单侧左侧积液。
心包疾病引起胸腔积液决定于其病因,各种病因的心包疾病常规X线检查约35%有胸腔积液。仅37%为双侧积液,大多数(60%)为左侧积液。胸内恶性肿瘤、结核病和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均可累及心包和胸膜,引起心包和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的产生和吸收的机制在概论中已经阐述,脏层胸膜对正常的胸腔积液吸收作用不大。但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脏层胸膜对胸腔积液的产生和再吸收可能起重要作用。Allen等在绵羊的实验中用左心房气球导管造成高左房压和肺水肿,发现胸腔积液产生量和肺水肿程度相关,没有肺水肿就不产生胸腔积液。Broaddus等用大量盐水输注给绵羊,发现25%盐水进入胸腔。肺泡水肿的消退需要肺泡液吸收入肺间质再通过肺淋巴管吸收,如间质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液体就会在胸膜下的肺间质经脏层胸膜间皮细胞进入胸腔从而产生胸腔积液。
心包疾病患者胸腔积液的机制还不清楚。某些患者的疾病可能波及心包和胸膜,如结核性心包炎,系由于心包和胸膜均为间皮心包所覆盖。同时累及心包和胸膜在心包肿瘤中约占1/3。而较难解释的是那些单一左侧胸腔积液的患者,其病因多为特发性或急性炎症性心包疾病。左侧积液可能代表机体对邻近炎症的交感反应或淋巴管引流的损害。
1.胸腔积液
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胸腔积液为漏出液,蛋白低(胸腔积液/血清蛋白比<0.5),LDH不高,细胞数<1.0×109/L,大多为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必须注意的是,如病程中强利尿可引起假性渗出液。
心包炎产生的积液多为渗出液。一般来说,心包液和胸腔积液性质相同,检查胸腔积液可能发现病因。如胸腔积液涂片发现恶性细胞或抗酸杆菌,心包液和胸腔积液ANA升高提示红斑狼疮。心力衰竭本身可伴有心包积液,但和胸腔积液相比较少发生,约20%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伴有心包积液,多为漏出液。
2.影像学
后前位X线胸片示大多数患者双侧胸腔积液和心影增大。心力衰竭的其他征象包括肺血管淤血、间隔纹理增多和肺泡水肿。胸腔积液多为游离性,中等量,不超过半个胸腔,积液量右侧常多于左侧,也有报道左、右侧积液基本相等。
超声检查有助于局限性或包裹性积液的诊断,对心脏疾病、心功能、心包积液和有无心包增厚的诊断优于常规X线检查。
胸部CT检查可鉴别或排除肺内疾病。
心力衰竭的治疗包括利尿、减少后负荷和洋地黄药物。有报道用静脉利尿剂可缩短住院时间而不增加病死率。如基础心脏疾病处理成功的话,胸腔积液会自行吸收。
心包疾病导致的积液取决于对基础疾病的治疗。浆膜炎症经抗炎治疗或结核经抗结核治疗对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均有效。但是,如果有心脏压塞可能时,应马上行心包引流,以防危及生命。恶性心包积液多是晚期肿瘤的表现,需要局部治疗控制积液的产生,心包硬化术可用四环素及其衍生物或博来霉素,可预防75%患者积液再发。也可心包开窗把心包液引流入胸腔或腹腔。症状明显的缩窄性心包疾病也可能需要行心包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