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otter’s pneumoconiosis
陶瓷是把石英、黏土、长石、石膏等粉碎后,经配料、制坯、成品、干燥、修坯、初烧、施釉、烧制、包装等工艺过程制成的各种器皿或材料。陶瓷生产的大部分工序一般集中在一起,因此,作业场所空气中的陶瓷粉尘多为含各种原料及成品的混合粉尘,含有石英(游离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粉尘。各地制作陶瓷的制坯原料不一致,配方也不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通常在8.7%~65%之间。在生产陶瓷的不同工序中所接触粉尘的性质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也不一样。
陶工在生产陶瓷的整个工序中都可接触混合性的陶土粉尘。其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大于10%的陶瓷粉尘可归入矽尘范围。过去,陶瓷生产中高温烧制主要使用木炭和煤,造成作业场所和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目前,陶瓷生产中多采用电力烧制,生产环境有较大改善,陶瓷粉尘是主要职业危害。
陶工尘肺是长期大量吸入陶土粉尘而引起的尘肺,也是对陶瓷工人健康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
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NIOSH)与我国同济医学院合作利用扫描电镜结合X射线能谱分析(X‐ray spectrometric analysis)发现陶瓷粉尘表面普遍存在黏土包裹,其包裹率远高于矿山粉尘。结合动物实验研究认为,黏土包裹延长了陶瓷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与肺液及细胞的直接作用,推测这是陶瓷工尘肺晚发的原因之一。
陶工尘肺发病比较缓慢,平均发病工龄25年以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即使是接触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于10%的陶瓷粉尘,陶工尘肺的发病潜伏期也远长于接触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相当矿山粉尘的矿工,认为陶瓷粉尘其他物质减缓了尘肺的发病。
肉眼观察陶工尘肺的肺脏体积变化不大,质地软,肺表面及切面散在灰褐色尘斑。纤维镜下观察病灶多呈星芒状或不整形的尘斑及混合性尘结节,位于呼吸性细支气管周围。肺泡、肺泡间隔、小血管和小支气管周围纤维化比较突出,常伴有灶周肺气肿和小叶中心性肺气肿。胸膜肥厚,肺部病变常以两肺上部尤其肺尖部明显,不同于煤矽肺和矽肺患者。
X线表现主要为弥漫性不规则形小阴影,粗细不等、长短不定,以“s”“t”形小阴影为主,互相交织呈网状、蜂窝状。少数病例可见到圆形小阴影,间有肺气肿。随病情进展,小阴影数量增多,密度增高,分布范围扩大。晚期可见到典型大阴影,呈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周边常有肺气肿。大阴影可由小阴影聚集融合形成,也可由斑点、索条状阴影融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