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S):IHS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同时伴有多个脏器由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聚集而导致功能异常。诊断标准包括长达6个月以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升高(1.5×109/L);无寄生虫感染、变态反应及其他已知原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证据;器官受累和多脏器功能异常。
IHS病因不明,多于30~40岁时起病,男女比例为7∶1。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特别容易受累,心脏受累包括心内膜纤维化、限制性心肌病、心瓣膜病变及附壁血栓形成等。高达40%患者可出现肺部病变,多数与心力衰竭导致的肺水肿有关。也有报道可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周围神经病变、胃肠道、肾脏、皮肤和关节受累等。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可高达73%。组织病理学检查会发现IHS患者组织中(包括肺等)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聚集,伴有组织结构破坏和坏死。
治疗措施应个体化,以控制器官损害、延长生存期为目的。Parrillo等提出如果无脏器浸润可不进行特殊治疗,只需定期观察。对有脏器浸润的病例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者可用羟基脲或长春新碱。最近,国外报道生物反应调节剂如α-干扰素能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生成,最小剂量300万U,皮下注射,每周3次,持续数月,可达长期缓解,对耐药病例仍有效,也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环孢素亦可试用。白细胞去除术可去除血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但作用短暂。有血栓栓塞或心室内血栓形成者,可用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物。脾切除术适用于巨脾、脾梗死、脾功能亢进及脾破裂者。有明显心脏瓣膜损伤、心内膜血栓形成可行瓣膜置换或修补术。骨髓移植曾有数例报道,但除有恶性过程者外多不主张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