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肺典型类癌和非典型类癌
肺典型类癌和非典型类癌
作者
白春学
流行病学

类癌是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60%以上起源于胃肠道系统,约25%起源于肺脏。肺类癌约占所有原发性肺肿瘤的1%~2%,分为典型类癌(ypical carcinoid,TC)和非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AC)。后者约占所有类癌的10%,易转移扩散或手术后复发,典型类癌相对预后更好。目前尚未明确肺类癌发病是否与吸烟相关,但一些系列研究表明,非典型类癌吸烟患者比例高于典型类癌。肺类癌很少发生1型多内分泌腺瘤病综合征(MEN-1),可能与11q13染色体上MEN-1基因的失活相关。

病理学表现

支气管类癌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与肠道类癌相近,生长缓慢,经常有局部浸润,偶尔发生转移。绝大多数位于主支气管,通常形成突出于支气管腔内的肿块,中央型类癌通常较周围型类癌大,一般直径为3.1cm(0.5~10cm),周围型直径平均为2.4cm(0.5~6cm)。AC比TC大,一般直径3.6cm,而TC为2.3cm。覆盖类癌的支气管黏膜通常是完整的。少数类癌沿支气管壁生长而不形成明显的腔内肿物。在显微镜下,类癌细胞可群集成团或成条,细胞集落之间只有纤细的纤维组织分割。类癌细胞大多为圆形,较小而且一致,核分裂极少见。很少一部分类癌在细胞形状、大小及细胞核上表现多形性,它们在行为上相应更具有侵袭性。TC可能有时有局部的细胞多形性,但无坏死和有丝分裂。AC的坏死常较小,坏死区夹杂在瘤细胞巢内,少见坏死融合成大片。TC和AC共同的组织学特征为类器官性生长、细胞特征均匀一致,胞质很少,胞核有细小颗粒状染色体。

不典型类癌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典型类癌:

1.有丝分裂增加,每1~2个高倍野可见一个有丝分裂(或5~10个有丝分裂/10高倍野)。

2.胞核呈多形性、着色深,且核/质比例异常。

3.细胞较多的区域组织形态不规则。

4.肿瘤有坏死。

用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类癌细胞所含的神经内分泌颗粒。TC有大量致密核仁颗粒,其形状和大小变化很大。嗜酸细胞类癌有很多胞质内线粒体和致密核仁颗粒,AC的核仁颗粒较TC少,且颗粒略小,大小较一致。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则可以显示类癌所合成的肽类,如:5-羟色胺、降钙素等。在不同类型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对神经内分泌和激素标记的免疫组化染色,以TC的百分比、分布和强度最高。嗜铬粒蛋白是鉴别神经内分泌细胞最有效的免疫组化标记,其次是突触素和亮氨酸。TC和AC均可见非整倍体,其所见比例是TC为5%~32%、AC是16%~79%。非整倍体在AC要比在TC中多得多,提示预后差,然而,所有的非整倍体类癌的生物行为都不具侵袭性,一项研究表明,非整倍体类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为58%。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和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与预后

Ⅰ期、Ⅱ期和部分Ⅲ期支气管类癌首选手术治疗。因非典型类癌复发转移率高,应遵循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原则。典型类癌患者相对预后较好,如果没有淋巴结转移,可行肺叶切除术,也有报道可行肺段切除和局部淋巴结清扫术。5%~20%的典型类癌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则遵循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原则。

化疗对肺类癌的疗效目前仍然缺乏相关数据,通常参考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模式。

通常建议有残留病灶(R1切除)、切缘阳性、纵隔淋巴结转移(N2)时给予辅助放射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非典型类癌可行病灶的续贯放化疗或同步放化疗,放疗剂量通常为60Gy。

典型类癌预后优于非典型类癌。据报道,典型类癌和非典型类癌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7%和56%。预后与以下因素相关:分期、肿瘤大小、有无手术切除、病理学类型等。

来源
呼吸病学,第2版,978-7-117-15797-1
上一篇: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下一篇: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