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类疾患均为肺部(病变)为主的疾病,也可能有肺血管炎的表现。
1.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是一种以血管为中心的肉芽肿病,肺无例外均被侵犯。1972年首次由Liebow等所描述。组织形态学主要表现为上下呼吸道、皮肤、中枢神经系统中以血管为中心破坏性的浸润性病变。浸润细胞主要为淋巴母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以及含有不正常核分裂象的不典型大淋巴细胞,并形成肉芽肿性病变。
此病较少见,至1979年文献才有507例报告。与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不同,上呼吸道和肾脏极少受累,下呼吸道症状较多见如胸痛、呼吸困难及咳嗽等。但胸部X线所见也是多发结节状阴影伴有空洞形成,与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很相似;胸腔积液多见,但肺门淋巴结罕有侵及。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常被侵及,出现脑梗死和周围神经病变等。实验室检查常难帮助诊断,皮肤病损活检可能有帮助,需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确定诊断。
未经治疗的淋巴瘤样肉芽肿一般迅速恶化,最终多死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约半数患者经环磷酰胺和皮质激素治疗可能缓解,平均生存期为4年,治疗不能缓解时将发展为血管中心性T细胞性淋巴瘤。但也可有良性类型的存在,后者主要表现为多形性淋巴细胞浸润的血管炎和肉芽肿形成,很少有组织坏死,治疗反应良好,也曾被称为“淋巴细胞血管炎和肉芽肿病”。
2.坏死性结节病样肉芽肿病
1973年首先由Liebow报道。其组织学特点是肺内融合的肉芽肿性病变,其形态与结节病相似,但伴有肺动脉与静脉的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病变,约半数患者不伴肺门淋巴结肿大,和典型结节病不同。本病预后良好,常可自然缓解,可能此病是结节病的一种变型。
3.支气管中心性肉芽肿病
临床症状可有发热、乏力、咳嗽和哮喘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以增高,胸部X线片显示浸润性或结节状阴影,也可出现肺不张,与其他全身性(系统性)血管炎疾病不同处为多无多器官受累,半数患者与曲(霉)菌或其他真菌接触有关;肺部以支气管为中心,由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使小气道破坏,肉芽肿形成是基本组织(病理)学改变,病变附近的小动静脉可受侵犯,因此肺血管炎是继发性的病理过程。预后较佳,可以自然缓解,只需对症治疗,症状重者方需皮质激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