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cedosporium apiospermum
尖端赛多孢子菌(Scedosporium apiospermu)属于赛多孢子菌属,是波氏假阿利什菌的无性型,在土壤、污水、腐物等受污染的环境中广泛存在,是一种重要的非常顽固的条件致病菌。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多发生于艾滋病、器官移植、淋巴瘤、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间质性肺疾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也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者,如外伤、污水淹溺等。
尖端赛多孢子菌可定植于引流不畅的支气管、鼻旁窦等空腔内,而不引起播散性感染,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或正常人吸入大量孢子时,即可引起致命性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病理学最典型特征为真菌球,也可表现为空洞、溃疡和脓肿。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最常损害的部位是肺部、关节(其中膝关节最常受累)、鼻窦、角膜、皮肤、骨髓炎和脑部等。美国德克萨斯医学院真菌学实验室统计2000~2007年370名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患者中,肺部受累222例,骨和关节受累31例,窦部受累31例,眼部受累25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11例,其他为手、足、耳等部位受累。
由于尖端赛多孢子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和棘白菌素类多不敏感等,故经验性治疗选择适当药物特别重要。一项18个国家多中心研究显示,尖端赛多孢子菌对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MI C范围介于0.06~4mg/L和0.03~2mg/L,而两性霉素B的MIC范围0.5~16mg/L。因此,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通常作为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特别是伏立康唑能够透过血脑屏障,故对肺合并中枢感染患者的治疗更有益。而尖端赛多孢子菌的这个药敏特点也作为与曲霉菌相鉴别的方法之一。目前无明确指南提出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的疗程,普遍认为至少4个月的疗程,部分合并免疫功能低下者需终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