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Q fever
贝纳柯克斯体呈多形的短杆状或球杆状,大小为(0.2~0.4)μm×(0.4~1.0)μm,吉姆萨染色呈紫色。 电镜下可见外表层、外周层和中央致密体。
病原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立克次体强。对干燥和低温的耐受力也较强。在空气中可产生微生物气溶胶,而具高度传染性。
病原体有两种抗原相,从动物及蜱体内新分离出的属毒力较强的第Ⅰ相,含有较多的内毒素样脂多糖和完整抗原组分。第Ⅰ相经鸡胚传代适应后变成第Ⅱ相,第Ⅱ相毒力弱,已失去Ⅰ相中的表面抗原。Ⅱ相抗原有助于诊断,因为在早期血清中仅能检出Ⅱ相抗体,晚期才能检出Ⅰ相抗体。
本病被发现已60余年,国内20世纪50年代初即有病例报道。该病的流行呈世界性。
(一)传染源
家畜如牛、羊、马、驴等是主要传染源,其他如骡、骆驼、犬、猪、啮齿动物和鸽、燕等均可自然感染。受染动物大多外观健康,而排泄物中长期带有病原体。患者通常不是传染源,但其痰中所含病原体偶可感染周围人群。
(二)传播途径
蜱是传播媒介,病原体通过蜱在家畜和野生动物中传播。Q热病原体在蜱体内可存在很久,且可经卵传代,蜱粪中也含大量的病原体。
1.呼吸道传播
呼吸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病原体自动物体内排出后可成为气溶胶,自呼吸道侵入人体而致病。
2.接触传播
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通过乳肉制品、病畜、胎畜、畜产品等的接触,病原体可自皮肤破损处或黏膜进入体内。蜱粪中的病原体可通过蜱叮咬侵入。
3.消化道传播
病畜的奶中常含病原体,巴氏消毒法不能将其全部杀灭,故饮用奶类,特别是生奶也可得病。
(三)易感者
人群对Q热病原体普遍易感,青壮年及上述职业人群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为高,流行地区隐性感染者很多。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该病无明显季节性,春季的发病率较高。
病原体从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后,先在局部的单核细胞内繁殖生长,继而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贝纳柯克斯体血症,主要波及小血管及心、肝、肺、肾等脏器;病原体可潜伏于人体内达10年甚至更久,如患者原有心瓣膜病变,则易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
死于该病者的肺部常有弥漫性大叶分布的病变,肺泡及支气管中有中性粒细胞、大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组成的凝块。肺间质水肿。肺泡间隔因细胞浸润而增厚,并有坏死灶。肝实质中有散在粟粒样肉芽肿,心可发生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大量病原体可见于肺、脾和睾丸的巨噬细胞、脑的神经胶质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中。
(一)血尿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多正常,仅1/3患者可有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常增快,慢性Q热患者的血沉增快尤为显著,发热期可出现轻度蛋白尿,Q热心内膜炎患者可出现镜下血尿。
(二)血清免疫学试验
血清免疫学试验的特异性很高。在病程中宜取2~3份血清标本,并按需做Ⅰ相和/或Ⅱ相抗体效价测定。Q热急性期患者一般仅产生对Ⅱ相抗原的抗体,发热数周后才出现低效价的Ⅰ相抗体。Q热心内膜炎可出现高效价的Ⅰ相抗体。外斐试验呈阴性。出现Ⅱ相抗体向Ⅰ相抗体的血清转换或呈≥4倍增高均可确诊急性Q热。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若Ⅱ相IgG抗体效价≥1∶200或IgM抗体效价≥1∶50亦可诊断急性感染。慢性Q热则效价更高,而且对Ⅰ相与Ⅱ相抗原均产生抗体。Ⅰ相抗体≥1∶800或≥1∶1600的水平可以诊断慢性Q热,急性Q热不能达到此一水平。
(三)核酸检测技术
可检测标本中贝纳柯克斯体特异性DNA,对鉴别贝纳柯克斯体的急慢性感染有一定的帮助。
(四)动物接种和病原体分离
取发热期患者血液行豚鼠腹腔内接种,也可用鸡胚卵黄囊或组织培养分离病原体。须在有条件的实验室中进行,以免感染扩散。
(五)其他
肝功能可有轻度异常,心电图可有T波、ST段等的改变。发生Q热心内膜炎时,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赘生物。肝穿刺活检对诊断Q热肉芽肿性肝炎有相当价值。
大多数(60%)急性感染为亚临床,一旦被识别应立即治疗。最晚出现症状后1周内开始治疗可以看到明显改善。多西环素为最有效的治疗药物,成人剂量为每日200mg,疗程14日,疗程不宜过短以防复发,复发再治仍有效。临床试验还证实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亦相当有效。
对于慢性Q热一般采用至少两种有效药物联合治疗,可选用多西环素(剂量同前)联合利福平(450mg/d)治疗,疗程数年(一般至少为3年)。另一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是多西环素(剂量同前)联合羟基氯喹,在体外实验中,羟基氯喹可增强多西环素对贝纳柯克斯体的杀灭效果。Q热心内膜炎可使用羟基氯喹(600mg/d,然后调整至1mg/ml的血清浓度)联合多西环素(200mg每日1次)的方案,疗程18~36个月。该方案的主要问题是患者治疗后的光敏性,须避免阳光照射。替代治疗则可用多西环素联合氧氟沙星治疗3年或3年以上。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需同时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每6个月应做抗贝纳柯克斯体抗体测定。当Ⅰ相IgA抗体效价≤1∶50和Ⅰ相IgG抗体效价≤1∶200时可终止治疗。在终止治疗后头2年内,每3个月应复查抗体1次。如抗体水平有4倍增长,提示有复发。治疗有效时,血沉逐渐下降,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可得到纠正。
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措施,宜加强个人防护,对接触机会多者进行预防接种。
(一)管理传染源
将患者集中隔离,对血、痰、尿、粪等予以消毒处理。病畜和健康畜宜分区放牧。无Q热地区对外来牲口应予检疫,血清学检查阴性后方可合群。病畜的排泄物和畜圈场地用含漂白粉或生石灰喷洒消毒。
(二)切断传播途径
定期用化学杀虫剂给家畜灭蜱。畜牧工厂内加强场地消毒,改善通风设备和注意个人防护。流行区的牛和羊乳必须充分煮沸,工作于森林或野外时应穿防护服,避免被蜱叮咬。
(三)保护易感者
疫苗适用于接触机会多者。接种疫苗前,必须先行筛查,以避免严重的局部反应。流行区家畜也应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