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epidemic typhus
中文别名 :虱传斑疹伤寒;典型斑疹伤寒
病原为普氏立克次体。病原体的基本形态为微小球杆状,沿长轴排列成链状,革兰氏染色阴性。通常寄生于人体小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内和体虱肠壁上皮细胞内,在立克次体血症时也可附着于红细胞和血小板上。其胞壁组成近似革兰氏阴性杆菌的细胞壁。
病原体对热、紫外线、一般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对低温及干燥有较强耐受力。病原体可在组织培养中生长,在鸡胚卵黄囊中的生长尤为旺盛。接种于雄性豚鼠腹腔内,一般仅有发热和血管病变,而无明显阴囊反应。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由于人民生活改善与防疫措施加强,该病在国内已基本得到控制,2005年起已经从乙类传染病调整为丙类传染病。
(一)传染源
患者是本病的唯一或主要传染源。患者自潜伏期末1~2日至热退后数日均具传染性,整个传染期约3周,但以第1周的传染性为最强。病原体在某些患者体内可长期潜伏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人体免疫力相对降低时即增殖而导致复发。
有研究发现,除人之外,飞行松鼠(flying squirrel)也是普氏立克次体的贮存宿主。
(二)传播途径
体虱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介。蜱主要在动物间传播普氏立克次体,是否可传播于人有待进一步研究。
体虱专吸人血,在适宜温度下行动活跃,易在人群中散布,当患者高热时即迅速逃离而另觅新主。受染体虱的唾液中并不含有立克次体,但当吮吸人血时同时排泄含病原体的粪便于皮肤上时,立克次体可通过叮咬或抓痕处而进入体内。有时人因抓痒而将虱压碎,则虱体内的病原体也可经抓破处而接种于皮肤内。干虱粪中的病原体可成为气溶胶而被吸入呼吸道中,或由眼结膜进入体内而发生感染。实验室工作人员易发生气溶胶感染。通过尸检或输血而发病的机会极少。
虱吮吸患者血液时将病原体吸入胃肠道,立克次体即侵入虱肠壁上皮细胞内,4~5日后细胞因肿胀过甚而破裂,于是大量立克次体进入肠腔,并随虱粪排出体外。一般在受染后7~10日,也可延长至3周以上,虱本身也因感染所致的肠阻塞而死亡。虱体内的立克次体并不经卵传代,虱离开高热患者及死亡者而趋向健康人,因而引起本病的传播。
迄今为止,以患者为传染源,体虱为传播媒介这一“人-虱-人”的传播方式,仍是本病流行病学的特点。
(三)易感者
各年龄组对该病均具高度易感性,15岁以下的儿童得该病时病情较轻。一次得病后有相当持久的免疫力,偶可再次感染发病。除复发性斑疹伤寒外,短期内复发极少见。
该病的流行以冬、春季为多见,因气候寒冷,衣着较厚,且少换洗,故有利于虱的寄生和繁殖。近年来热带地区如非洲等地也有较多病例报道。
立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病原体所致的血管病变、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和一些免疫、过敏反应。
在立克次病中,该病和落基山斑点热的小血管病变一般较显著,呈增生性、血栓性或坏死性。血管周围出现具一定特征性的粟粒形“斑疹伤寒结节”或肉芽肿。此种病变遍布全身,引起了临床上各种相应症状。
中枢神经系损害的严重性和弥漫性致使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在体温下降后仍可延续多时。
除斑疹伤寒结节外,该病以全身毒血症症状为其早期表现,而无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一)血尿常规
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内,约1/4在10×109/L以上,少数低于5×109/L。血小板数一般下降,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蛋白尿常见,偶有红、白细胞及管型。
(二)血清免疫学试验
宜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初入院、病程第2周和恢复期),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者具诊断价值。外斐试验特异性较差,现在已经很少采用。
微量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试验,可检测特异性IgM而用于早期诊断,且可与其他立克次体病包括地方性斑疹伤寒鉴别,亦可检测特异性IgG抗体,两者同时检测可鉴别原发性流行性斑疹伤寒或复发性斑疹伤寒,后者仅可检出IgG抗体。
(三)病原体分离
不适用于一般实验室。立克次体血症通常出现于病后1周内,宜在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接种于豚鼠腹腔或鸡胚卵黄囊中。豚鼠阴囊反应呈阴性,或仅有轻度发红而无明显肿胀,可供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鉴别时的参考。
(四)核酸检测技术
用于检测普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具快速、特异、灵敏等优点。但作为诊断依据时,仍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体征。
(一)一般治疗
口腔护理和更换体位极为重要,以防发生口腔感染、肺部感染、压疮等。给高热量半流质饮食,供应足够水分,保证每日排尿量在1000~1500ml。
(二)对症治疗
有剧烈头痛和严重神经系统症状者给予止痛剂和镇静剂。有严重毒血症症状伴低血容量者可考虑补充血浆、右旋糖酐等,并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加用血管活性药物、肝素等。慎用退热剂,以防大汗虚脱。有继发细菌感染,给予适宜抗菌药物。
(三)病原治疗
病原治疗较为明确。可采用多西环素200mg一次顿服即可取得良好疗效。昏迷患者采用注射给药。服药后12~24小时病情即有明显好转,体温于24~96小时内降至正常,但以48小时为最常见。皮疹于体温正常后数日消退。5天疗程,或至热退后2~4天,将有助于防止复发。用药后复发很少见,故过长疗程并无必要。
该病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流行,造成重大危害,目前流行性斑疹伤寒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监测项目之一,由于病原在干虱粪中非常稳定,且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因此还是一个潜在的B类生物武器。其预防关键在于防虱、灭虱和广泛开展群众卫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