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ommon cold
“普通感冒”(common cold)实际上并不是指单一的某种病毒感染,而是很多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的一部分。感冒是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呈自限性,但发生率高。在感冒高峰季节,成人平均发生6~8例/(千人•d),每人每年发生感冒2~4次。在儿童感冒发生率更高,每年6~8次。
感冒有关的病原体包括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肠病毒(reovirus),肠道病毒柯萨其A21、A24、A1~10,ECHO19、20及单纯疱疹病毒和EB病毒等。以下简介常见的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副流感病毒。
1.鼻病毒(rhinovirus)
鼻病毒属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naviridae)中最大的属,无脂质包膜,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仅为28~34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约7.2kb。鼻病毒与肠道病毒同属小RNA病毒科,但鼻病毒在33℃时摇动的环境下体外培养生长最佳,在pH低于5或高于9的强酸强碱条件下很容易被灭活,这些特点有助于其与肠道病毒相区别。鼻病毒在一般环境中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4℃时比较稳定,能保存4周。对三氯甲烷(氯仿)、乙醚、70%酒精、5%苯酚及大多数去污剂都能耐受。鼻病毒自1956年被首次发现以来,至今已发现超过100种不同的血清型,是人类病毒血清型最多的病毒之一,根据其遗传特点也可分为A、B、C三群。鼻病毒只能感染人类和高等灵长类动物,常见于上呼吸道分泌物,经携带鼻病毒的飞沫、喷嚏和咳嗽等产生的气溶胶颗粒沉积在鼻黏膜或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鼻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主要在晚春4—5月和早秋9月流行。美国的研究显示,成人鼻病毒感染率大约为0.75次/(人•年),儿童的发生率高,约为1.2次/(人•年)。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地区在同一段时期内总有几个不同的血清型为主要的流行型别,多种血清型的病毒感染多从儿童期开始,并终生维持。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中,有30%~50%都与鼻病毒有关,主要临床症状为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头痛、喉咙疼痛或瘙痒、全身乏力、发热等,因此鼻病毒是普通感冒中最具代表性的病原体。
2.冠状病毒(coronavirus, CoV)
冠状病毒属于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有包膜、呈球形、直径为100~150nm,基因组为单链正股RNA,全长为27~32kb,是已知最大的RNA病毒基因组。对乙醚、氯仿、家用漂白剂和洗涤剂敏感。根据抗原性的差异,传统上将冠状病毒分为3个组群。20世纪60年代利用人胚气管组织培养从人呼吸道中分离到冠状病毒HCoV-229E和HCoV-OC43株,分别是1组和2组的代表株,这两种冠状病毒主要引起普通感冒。2002—2003年出现的SARS冠状病毒(SARS-CoV)发病时出现发热、肌肉疼痛、咳嗽、呼吸困难,甚至肺炎,严重时引起人类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表现出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9%~12%),在医院机构内传播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占全部病例的21%。由于与之前所知道的3组冠状病毒都不同,因而SARS-CoV被建议列为第4组。SARS流行之后,截至2005年又有两种冠状病毒被发现。2004年荷兰科研人员从一名7个月龄支气管炎患儿的鼻咽洗出液中分离获得的冠状病毒(HCoV-NL63),属于第1组,可引起细支气管炎、结膜炎和发热。2005年我国香港在一位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成人中发现的冠状病毒(HCoV-HKU1),属于第2组。这两种新冠状病毒的遗传和临床特征更接近于传统的冠状病毒229E和OC43株。血清学调查证明,普通冠状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十分普遍。英国1976年的一次正常健康人血清学调查显示,冠状病毒OC43和229E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4%,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由于SARS-CoV属于罕见呼吸道疾病,因此抗体大多存在于可能接触到SARS病毒的人群,包括SARS患者、少数隐性感染者的接触者和部分动物市场从业人员。冠状病毒OC43和229E株具流行性,发病高峰多见于冬季和初春,可引起暴发流行,目前虽然还缺乏对人体呼吸道冠状病毒传播方式的重要信息,但是推测呼吸道是感染冠状病毒的主要途径。其中OC43的传播较为局限,而229E则常常造成大范围的流行。NL63多出现在温带地区的冬季。
3.腺病毒(adenovirus)
人类腺病毒属于腺病毒科,无包膜,直径为65~80nm。病毒颗粒由一个蛋白质外壳和核蛋白核心组成。病毒具有典型的二十面体结构。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全长为30~38kb。腺病毒比较稳定,对离子去污剂、有机溶剂、低pH及多种蛋白酶有抵抗力,但不同亚型的敏感性差异较大。腺病毒包括51种不同血清型,临床上最常见的腺病毒血清型是C亚型的1、2和5型及B亚型的3和7型,而40和41型主要引起胃肠炎。机体感染后仅引发型特异性免疫,不同型的腺病毒产生的免疫没有交叉保护作用。腺病毒与呼吸道和结膜感染联系密切,也是幼儿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由腺病毒1~7型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发热性咽炎、咽-结膜炎、肺炎、普通感冒、急性中耳炎、高热惊厥和扁桃体炎。腺病毒3、4、7和21型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5型腺病毒引发的咳嗽与百日咳相似。4型与7型腺病毒则曾在入伍军人中暴发流行,表现为发热、咽峡炎、肌痛和咳嗽。40型和41型腺病毒感染肠道引起的腹泻时间比非肠道腺病毒引起的更长,并伴随发热和呕吐。在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腺病毒中,1、2、5和6型主要是地方性的,4、7、14和21型则具有流行性,3型既有地方性也有流行性。腺病毒感染主要通过气溶胶、粪-口、饮水等直接接触途径传播。腺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最常发生在冬季和春季。
4.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呼吸道合胞病毒最早是1956年从感冒的猩猩中分离出来的,属副黏病毒科肺炎病毒属,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编码11种蛋白质。病毒颗粒呈多种不同形态。纤毛状的直径为80~500nm。球状者具有一个13.5nm的螺旋状核衣壳,直径为150~300nm的包膜,以及12~15nm长的糖蛋白刺突。RSV包括2个抗原性不同的型别A和B。RSV由于具有脂质包膜,对环境中各种因素的耐受力很差,高温﹑低pH﹑有机溶剂﹑去污剂等都能使它很快灭活。RSV感染在婴幼儿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引起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RSV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或飞沫与鼻黏膜或眼的接触感染宿主。婴儿感染RSV的特征性疾病是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哮喘、上呼吸道感染,低氧血症常见于下呼吸道感染,中耳炎是儿童RSV感染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先前健康成人的常见临床表现与年长儿童相似:鼻塞、咽痛、咳嗽、耳痛和低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但在老年人或免疫缺陷患者中会引发较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因此,RSV感染主要见于婴幼儿期或老年期。老年人感染RSV的临床症状通常与流感非常相似,难以区分。与流感相比,RSV感染时,呼吸困难增加,有或没有缺氧,鼻塞、鼻窦感染和咳痰症状更为明显。RSV持续时间平均为9.5天,长于流感的6.8天。在移植和肿瘤患者中RSV感染也是很常见的。在温带地区,RSV每年可引起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流行;热带地区常有RSV感染的报道,但很少有RSV的暴发。RSV一般在晚冬或早春发生。
5.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 PIV)
副流感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中的副黏病毒属。基因组为负链单股RNA,15kb,编码6个主要结构蛋白。病毒颗粒的中心为18nm左右的螺旋状核衣壳,包膜直径为120~300nm,膜上镶嵌着刺突糖蛋白,其具有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和细胞融合活性。低pH、热、去污剂、甲醛、乙醇及其他有机溶剂可使副流感病毒很快被灭活。人副流感病毒分4个血清型(1、2、3、4),其中4型又分为2个亚型,即4A型和4B型。1、2、3型于1956年首次被发现,被认为是儿童哮吼或喉气管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表现症状主要为发热、声嘶及犬吠样咳嗽。4A型和4B型是分别从呼吸道感染的成人和患儿中分离发现的。PIV也是儿童下呼吸道感染重要的病原体。1型和3型常引起显著的临床症状,1型常感染幼儿,但很少累及下呼吸道。1和2型引起的下呼吸道疾病在6~18个月龄发生率最高。4型感染的症状通常比较轻,但在免疫抑制宿主中也能造成严重的感染。在年长儿童和成人中,PIV感染的临床表现大多比较轻微,通常出现流鼻涕、鼻塞和声嘶等上呼吸道症状。在重复感染时,患儿或成人可以在无症状的情况下,持续释放病毒长达10天,反复感染PIV是慢性肺病加重的常见诱因之一。急性中耳炎也是PIV感染常见的并发症。副流感病毒原发感染时的潜伏期为3~10天,病毒首先在鼻、喉部的黏膜上皮内增殖,释放出的含病毒的呼吸分泌物可导致下呼吸道受累。副流感病毒重复感染情况较为常见。PIV在温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1和2型多在秋季流行,3型的感染在晚冬,4型在秋、冬季常见。
6.其他病毒
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其病毒、ECHO病毒、呼肠病毒、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EB病毒等偶可作为感冒的病原体。
普通感冒大多为散发性,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极普遍,热带地区少见。一般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季发病有增加倾向。气温、降水量、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变化和感冒的发生未证实有显著的关系。但有观点认为,气温的急剧变化可以增加呼吸道黏膜的敏感性,是引起感冒的诱因。
理论上,呼吸道病毒主要通过咳嗽和喷嚏为媒介,经呼吸道飞沫气溶胶传播,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更易发生感染。此外,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而发生感染。自然条件下人是唯一的宿主,病原体是由人传染人的。在发病前24小时到发病后2天传染性最强,同一个患者鼻黏液的病毒滴度往往比咽部要高10~100倍。鼻黏膜对鼻病毒十分敏感,比下呼吸道敏感性大很多,但一些无并发症的感冒人群也能在下呼吸道检出病毒。感染症状受宿主生理状况的影响,过劳、抑郁、鼻咽过敏性疾病和月经期等均可加重症状。
大多数的普通感冒与鼻病毒感染有关,因此发病机制研究多以鼻病毒为主。通过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鼻病毒首先黏附于鼻咽部的受体,通常认为是腺样体淋巴上皮区域的M细胞含有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并借鼻腔的黏液纤毛运动达到后鼻咽部,病毒迅速复制,并向前扩散到鼻道。鼻病毒感染时可能会出现ICAM-1表达上调的情况。用1个TCID50(半数组织培养感染浓度)病毒感染人,经24小时,鼻分泌物中可发现少量病毒,48~72小时病毒滴度上升到最高峰,并可持续释放病毒(shedding virus)1周以上,之后快速下降,大约感染3周后就无法检出。鼻分泌物的病毒滴度可达300 TCID50/ml,口咽分泌物和唾液的含量分别为30和10 TCID50/ml。鼻腔上皮细胞活检及鼻腔分泌物的研究提示,感染大多局限于相对少数的鼻黏膜纤毛上皮细胞。在自然感染感冒的患者,可见鼻黏膜上皮细胞的脱落,但上皮的内层仍然保持完整,细胞边界的结构正常。由于病毒在33℃左右复制最好,因此大部分鼻病毒复制发生在鼻咽部和鼻道。但有研究用原位杂交的方法也能从支气管切片中检测到鼻病毒RNA,这可能与上呼吸道、气管和大支气管的温度与鼻腔相近有关,在机体深部37℃的条件下病毒复制可能受限。鼻病毒感染并不伴有鼻黏膜淋巴细胞数量的显著增加,但在鼻黏膜和分泌物中多形核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可能与被感染细胞分泌的白介素8(IL-8)的作用有关。因此,引起鼻病毒感冒症状的直接原因可能并不是病毒引起的细胞损伤,而是炎症介质在起重要作用。在感染早期,由于血管渗透性的增加,鼻分泌物中可出现高水平的血浆蛋白。在感染后期,以腺体分泌物(乳铁蛋白、溶菌酶和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为主。在感冒期间鼻分泌物中激肽、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和IL-8水平增高,其中激肽和IL-8浓度与症状相关联。中耳内的促炎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合成增加也可能参与感冒相关的中耳炎的发病过程。
病理变化与病毒毒力和感染范围有关。一般在呼吸道上皮细胞检测不到明显的病理改变,但仍可出现一些炎症反应,呼吸道黏膜水肿、充血,出现渗液(漏出或渗出),多形核白细胞在感染早期即浸润鼻黏膜上皮细胞,但这种炎症仅在有症状的情况被观察到。修复较为迅速,一般不造成组织损伤。不同病毒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细胞增殖和变性。鼻黏膜纤毛的破坏持续时间可达2~10周。当感染严重时,鼻窦、咽鼓管和中耳道可能被阻塞,造成继发感染。
治疗普通感冒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
1.对症治疗药物
(1)伪麻黄碱:
作用于呼吸道黏膜α肾上腺素受体,缓解鼻黏膜充血,对心脏和其他外周血管α受体作用甚微。减轻鼻塞,改善鼻腔通气,改善睡眠。但不宜长期应用,以3~5天为宜。
(2)抗组胺药:
非选择性抗组胺药如溴苯那敏、氯苯那敏和氯马斯汀,能缓解喷嚏和流鼻涕的症状,这些药可能有一些镇静作用。作用可能是由于这些药物的抗胆碱效能,选择性H1拮抗剂治疗是无效的。
(3)解热镇痛药:
发热和肌肉酸痛、头痛患者可选择。以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最常用。应避免与抗HIV药物齐夫多定同时使用。阿司匹林反复应用会增加病毒排出量,而改善症状作用轻微,不予推荐。
(4)镇咳剂:
大多数没有在儿童感冒人群中进行过研究,因此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为保护咳嗽反射一般也不主张应用。但剧咳影响休息时可酌情应用,以右旋美沙芬应用较多。
2.其他可能有用的药物或疗法
(1)维生素C:
作用不肯定。有报道感染第1天起服用高剂量维生素C(8.0g/d)可缩短症状持续的时间,并减轻病情。但多数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2)葡萄糖酸锌锭剂(zinc gluconates):
尽管体外实验显示其可抑制鼻病毒复制所需的3C蛋白酶,也有临床对照试验表明症状持续时间缩短,但结果很不一致,且含片可能会造成口疮、反胃,鼻内使用可能会造成鼻刺痛和嗅觉丧失等不良反应。
(3)呼吸加热湿化气:
因为鼻病毒复制的最适宜温度是33℃,故提倡呼吸加热湿化气治疗感冒。最初1998年的报道主观上认为迅速有效,但后期进一步的试验显示并无效果。
3.抗病毒药物治疗
利巴韦林(ribavirin)对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986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使用气雾化利巴韦林治疗RSV感染,仅限于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时,只有在发病初期使用才有好的效果。但利巴韦林对RSV感染儿童的治疗效果尚存争议。针对RSV感染,有报道利巴韦林联合抗体治疗的效果更佳,多采用口服的给药方式。目前有一种新的抗鼻病毒新药普可那利(pleconaril),主要通过与病毒颗粒的峡谷区域里的口袋结构结合,改变峡谷结构来避免与受体结合,使得病毒衣壳变得稳定而不能脱壳。在一项三期临床试验中,此药口服能使感冒时间缩短1天,但是由于其能诱导细胞色素P450 3A同工酶,因此尚未在临床正式使用。其他呼吸道病毒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也有广泛报道,使用干扰素对鼻病毒感冒效果较好,可一定程度上预防感冒的发生并减轻症状。但是长程大剂量干扰素治疗令人不适。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新药,GS-5806(Presatovir)∗GILEAD、ALSS-8176 ALIOS、ALN-RSV01 ALNYLAM、MEDI8897 mAb MEDIMMUNE目前处于二期临床试验或进一步临床研究中,其中GS-5806显示出较好的病毒载量抑制效果,具有临床应用潜力。DAS181(Fludase)∗ANSUN主要通过抑制唾液酸受体,作为抗副流感病毒的新型生物药,雾化给药二期临床试验显示了在儿童具有良好耐受性,可快速清除副流感病毒和可能有助于改善肺功能。
现有的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措施见表1。
表1 现有的抗病毒治疗

注:普可那利现为临床试验阶段。
4.抗生素的应用
一般不需要应用抗生素,尤其在儿童。在有细菌定植、呼吸道分泌物中中性粒细胞增加、出现鼻窦炎、中耳炎等并发症、COPD基础疾病和感冒病程超过1周的患者可适当应用抗生素。
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可能可减少鼻病毒感冒的传播。维生素C常被提倡用作预防感冒,但严格设计的对照试验并未获得支持证据。
除了流感病毒外,可引起感冒的其他病毒都未有疫苗。虽然已有多种体外抗鼻病毒活性的药物进行了临床试验,但仅有鼻内给予干扰素预防和口服普可那立治疗鼻病毒感冒有一些临床上有益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