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functional diarrhea
功能性腹泻是指持续或反复排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即Bristol粪便分型中的6型或7型),不伴有明显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临床症状的综合征。患者缺乏能够解释腹泻临床症状的器质性病因,也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诊断标准。在亚洲,约4.5%的人患功能性腹泻。
功能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科疾患,其发病基础较复杂,可能为多因素导致,往往是与肠道传输过快、结直肠内脏敏感性增加、肠道菌群失调及精神心理异常(如应激、焦虑和抑郁)等有关。目前功能性腹泻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类:
(一)胃肠动力和内脏感觉功能异常
胃肠动力和内脏感觉功能异常包括胃结肠反射亢进、小肠传递时间增快形成运动的高反应性和患者对刺激敏感性增加而出现肠道功能异常。此外,功能性腹泻患者由于肠蠕动加快,胆盐在末端回肠可能吸收不良,残余的胆盐排入结肠后可刺激结肠黏膜,从而导致腹泻的发生。
(二)菌群失调导致功能性腹泻
1.以革兰阳性杆菌为例,如双歧杆菌为主的某些肠菌,可与肠黏膜细胞结合,从而形成一层生物学屏障,阻止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侵害,当肠道内此类细菌减少时,可由于致病菌的作用从而引起腹泻。
2.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胃酸过低时,如萎缩性胃炎、老年人、长期使用抑酸剂者均可导致结肠内菌群上移,至小肠定植。此类细菌(主要为类杆菌、双歧杆菌、韦荣球菌、肠球菌等)有胆汁酸脱结合酶,可使结合胆汁酸盐水解为游离胆汁酸,正常时此过程在大肠进行,而此时出现大量游离胆汁酸滞留于小肠,影响甘油单脂和脂肪酸的吸收,从而导致腹泻。同时肠脂肪酸被肠菌羟化,刺激结肠分泌大量液体,加重腹泻。此外,一些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肠菌群亦发生结构性变化,有益菌的减少可引起功能性腹泻。
(三)精神心理因素
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功能性腹泻与精神心理异常关系密切。精神因素及应激如精神创伤史、紧张焦虑等(多为工作生活压力影响),可能通过中枢神经-胃肠神经轴起作用,使结肠运动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继而胃肠蠕动加快,导致腹泻。但精神心理因素在多种功能性胃肠疾病中发挥作用,因此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四)饮食及食物的因素
1.过多的摄入膳食纤维,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果酸等,可促进胃肠蠕动,影响肠道功能。
2.对某些特定食物不耐受,如海鲜、奶、某些药物或某些蔬菜不耐受,可引起肠肌痉挛,分泌骤增致腹泻。
此外,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个体免疫、家族史、早期家庭环境、胃肠感染等因素也可能与功能性腹泻有关。
根据罗马Ⅲ标准分类,功能性腹泻属于功能性肠病,目前尚无权威性的流行病学资料,多数流行病学研究未将功能性腹泻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加以区分,因此功能性腹泻的确切发病率仍不可知。有报道指出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居民中非特异性腹泻的发生率为9.6%,而美国全国平均发生率仅为4.8%。对功能性腹泻的病程与发病率没有确切的研究数据。我国学者的研究结果与之类似。
(一)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尿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等实验室检查正常,除外感染、其他脏器疾病及全身系统性疾病。
(二)粪便常规
外观为水样、糊状、烂便,符合Bristol粪便分型中的6型或7型。镜检无红细胞、白细胞,潜血阴性,且至少需进行3次以上粪便常规检查。
(三)粪便培养
无致病菌生长,需至少3次粪便培养结果均为阴性。
(四)X线钡灌肠及肠镜
排除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溃疡、出血、炎症、结核等肠道器质性病变。
(五)腹部影像学
包括超声、CT、MRI以及PET等检查,从而排除肝脏、胆囊、胰腺及腹腔病变。
由于功能性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治疗主要以控制临床症状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根据可能发病机制,临床上可采取以下治疗方法:①收敛止泻药:选用蒙脱石散、氢氧化铝凝胶等对症治疗。②菌群调节剂: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枯草球菌肠球菌胶囊等。③解除肠痉挛药:使用复方地芬诺酯、阿托品、普鲁苯辛或鸦片酊进行治疗。④肠动力调节剂:肠道动力双向调节剂马来酸曲美布汀。⑤镇静剂或抗焦虑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但相当一部分患者临床症状顽固,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此外还可以使用理疗:①选用场效应治疗仪进行治疗,但需要明确诊断除外细菌感染。②热敷:用热水袋置于腹部上,有助于腹泻的治疗。国内有文献报道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疗效显著。
养成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避免出现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同时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合理用药,特别是合理应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