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功能性腹胀
功能性腹胀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functional bloating

作者
侯晓华
英文缩写
FB
概述

功能性腹胀(functional bloating,FB)是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主要是一种反复出现的腹部膨胀的感觉,伴有或不伴有可测量出的腹围增加。功能性腹胀在临床并不少见,由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治疗针对性不强,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医疗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病因学

功能性腹胀的病因并不明确,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肠道气体的堆积、胃肠运动功能异常、内脏高敏感、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异常、腹壁肌肉薄弱、食物不耐受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等。目前认为可能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肠道气体的堆积

正常人的胃肠道内约有100ml气体,餐后增加约65%,大部分存在于结肠内。肠道气体大部分来源于吞入的空气,少部分来源于肠道细菌发酵食物残渣产生。肠道气体通过嗳气、肛门排气及血液弥散等排出。通常胃肠道内气体保持动态平衡,若上述的任何环节发生障碍,使气体排出减少或产生过多,均可使胃肠道积气增多而引起腹胀。有研究报道FB患者近端结肠气体排出障碍,近端结肠有积气现象。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通过腹部平片和CT扫描发现腹胀并不一定与气体产生量的增加有关。因此,肠道气体的堆积与腹胀临床症状的产生的相关性尚存在争议。

(二)胃肠运动功能异常

胃肠动力异常是多种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病基础。胃肠运动功能异常导致肠道气体排出或传输障碍,这与FB的发生密切相关。FB患者的胃、小肠和结肠运动功能均可能存在异常。主要表现在胃顺应性下降、胃排空延缓、小肠运动低下或异常的十二指肠胃反流、消化间期小肠移行性复合运动异常和结肠传输时间延长等。

(三)内脏高敏感

内脏高敏感性指内脏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升高,尤其是对机械或化学刺激敏感。关于内脏高敏性的形成机制,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可能与肥大细胞和嗜铬细胞增多、5-羟色胺功能紊乱及感觉传入神经通路异常等有关。

(四)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肠道菌群数量的增减和比例失调以及菌种性质的变化。肠道菌群失调在功能性胃肠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产甲烷的细菌增多可能与腹胀的发生相关。而且FB患者应用抗生素或补充微生态制剂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进一步证实肠道菌群失调在FB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五)精神心理因素异常

精神心理因素异常在FB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包括应激、社会压力和情绪状态(焦虑和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和脑-肠轴对胃肠道产生影响。

流行病学

功能性腹胀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多数流行病学研究未将功能性腹胀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或其他功能性胃肠疾病加以区分,因此缺乏权威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腹胀在亚洲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15%~23%。一项来自美国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腹胀的发病率为19%,而同时伴有腹围增加者为8.9%。女性多见,约是男性的2倍。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FB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可以进行诊断,但需要在全面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排除消化道及全身器质性疾病。

(一)血常规、血生化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红细胞沉降率、甲状腺功能和血糖的检查,了解有无其他脏器疾病及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腹胀。

(二)腹部影像学检查

腹部平片和CT检查了解肠管胀气的情况。对于存在报警临床症状的患者,可进一步检查消化道造影、腹部超声、MRI等以排除腹部器质性疾病。

(三)大便常规和潜血检查

FD患者大便常规和潜血检查均正常。大便常规和潜血对于肠道器质性改变如肿瘤、溃疡和炎症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四)内镜检查

对于45岁以上,近期出现腹胀,同时伴有消瘦、贫血、黑便、吞咽困难、腹部肿块等“报警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应进行内镜检查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疾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FB病因与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因此目前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为主,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一)饮食干预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诱发临床症状的食物。低的可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disaccharides,monosaccharides,and polyols,FODMAPs)饮食可能有利于改善腹胀临床症状。

(二)去泡剂/表面活性剂

二甲硅油表面张力较小,能消除胃肠道内的泡沫,而泡沫内储存了大量的气体,因此可明显缓解腹胀。最近一项多中心临床实验证实二甲硅油联合药用炭能明显缓解腹胀和饱胀感。

(三)解痉药

曲美布丁、匹维溴铵等解痉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腹胀的临床症状,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降低肠道平滑肌收缩性有关。

(四)氯离子通道激动剂

鲁比前列酮可通过选择性激活氯离子通道增加肠道黏液的分泌,促进小肠和结肠传输,进而改善腹胀。利那洛肽是一种新的肠上皮细胞尿苷酸环化酶C受体激动剂,可促进液体分泌和转运。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实其在改善腹胀方面的良好疗效。

(五)促动力药

5-HT4受体激动剂如西沙必利、替加色罗和普卢卡必利等可促进胃肠动力,促进肠道气体的排出,能明显改善腹胀。

(六)益生菌

临床肠用的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以及混合益生菌能降低患者腹胀评分,同时促进肠动力。但是少量的研究发现某些益生菌对腹胀作用并不明显。因此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

来源
胃肠病学,第1版,978-7-117-21093-5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