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rumination syndrome
反刍综合征(rumination syndrome)是指将刚摄入的食物反复地、不费力地反流到口腔,再咀嚼后咽下或吐出。典型的反刍综合征并不伴有嗳气或呕吐。这是一种反射反应,而非意识行为。反刍现象常见于山羊、牛等动物。这些动物的胃内有多个腔。在这些动物进食后,胃近端两个腔内的残留食物随逆蠕动协调地入口,然后再将反流的食物进行咀嚼和吞咽。这一过程通过降低食物微粒的体积并增加酸接触,有助于消化吸收。
人类中的这一现象并不常见,多发生于婴儿和渐进性残疾患者。但目前广泛认为在所有年龄段和所有认知水平的男性和女性中均可发病。总体上,女性反刍较男性常见。由于成人的反刍综合征未被充分认识,常误诊为继发于胃轻瘫(gastroparesis)或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呕吐。在有反胃、呕吐(尤其是餐后发生)和体重减轻的患者的鉴别诊断中应考虑该病。
反刍综合征的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相关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智力障碍、饮食行为失调以及精神障碍都可引起反刍。一些反刍综合征患者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如抑郁和自杀倾向。同时,反刍也可能是控制体重的一种习惯性行为。
反刍综合征最常见于婴儿和渐进性残疾患者。有报道称反刍综合征在残疾患者中的发病率为6%~10%。而在正常成人中的发病率尚未明确,但临床印象该病很少见。这可能与医师对该病的认知不足而导致的误诊有关。
反刍综合征多不伴有器质性改变,病理改变多由于胃内容物对食管黏膜的损害,内镜检查显示轻度食管炎常见。
胃内容物是如何反流至口咽部的机制尚未明确。与动物不同,人并不需要将胃内容物逆蠕动回口中以消化适合量的食物。事实上,反刍患者的食管动力功能及蠕动波均正常。许多研究发现,食管的逆蠕动可能是腹腔内压力升高时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同步发生松弛而引起的,当上食管括约肌松弛时,食物便随逆蠕动进入口中。但并非所有的反刍综合征患者均会出现胃内压突然升高的情况。也有理论提出,反刍综合征是一种通过学习获得的自动的膈脚松弛,使得正常情况下餐后增加的胃内压超过了下食管括约肌的抗反流能力。但当胃内容物进入食管后,继发蠕动波却未将食物推送回胃内的机制仍不明确。
现多数研究认为,反刍是一种嗳气反射的适应性习惯表现,表现为LES压力降低或是胃扩张时出现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嗳气时,吞入空气引起胃扩张可以刺激迷走神经一过性松弛下食管括约肌。近期研究发现,反刍综合征患者对胃扩张的敏感性和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提示其内脏高敏感性。
此外,心理因素对于该疾病的产生也起到重要作用。一项研究发现,67%的反刍综合征患者存在精神方面的致病因素,如失去亲人或工作上的挫折。报道指出,1/3的疾病患者存在心理疾病,如抑郁、焦虑、强迫症等。在儿童中,如得不到正常关怀的环境下,患儿易有情感和感觉缺失,从而出现反刍。健康的儿童也会因为与母亲缺乏情感交流而出现反刍。反刍行为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自我刺激或者以帮助控制体重为目的的方法。
反刍综合征与神经性贪食症的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项研究中,20%的贪食症患者有反刍现象,另一项研究中17%的女性反刍患者有贪食的病史。有贪食与无贪食的反刍患者的重要区别是贪食者吐出食物而不再咽下食物,并且可能通过手指刺激咽部自诱呕吐。有人推测,在贪食的反刍患者中,反刍是一种学习行为,不经过直接呕吐而达到控制体重、清除肠道的一种方法。由于存在控制体重的原因,贪食症反刍的治疗效果不佳。控制过度进食的治疗比直接控制反刍临床症状的治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这些贪食症的反刍可以看作进食障碍的变异临床症状。
诊断反刍综合征的最关键要素在于其临床表现。在没有详细询问病史的情况下,该疾病很容易漏诊或误诊。对于该病患者,并未提出常规的诊断检查。通常,此类患者需要行胃镜以确定是否有食管炎;此外,24小时食管pH测定可用来检测病理性酸反流的存在。一般情况下,50%的患者存在病理性胃食管反流,即24小时pH监测的食管内pH < 4的时间比例> 4%。但该时间多发生在进食后的1小时内,并伴有pH的波动(提示食物的再吞咽),但常无食管夜间酸化。然而,这些检查对于反刍综合征无诊断价值。
近期的研究提示,进食后行食管阻力测试和食管高分辨率测压(esophageal high-resolution pressure,HRM)对反刍综合征的发现和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典型的食管压力异常表现为突然升高的胃内压伴随食管内压力的升高及逆蠕动波的产生。而食管阻力测试可以判断胃食管反流物的性质。该两项检查的组合可以有效区分反刍综合征及胃食管反流疾病引起的嗳气-反流现象。
对智力正常的成人和青少年反刍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临床症状解释和开导)、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该疾病的药物治疗常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促动力药等控制烧心临床症状并保护食管黏膜,但均非根治方案。反刍综合征的最有效治疗方法包括行为调整和生物反馈。通过特殊的呼吸方法抑制反刍的冲动。行为矫正治疗就是通过持续的不相容或者竞争性的行为限制目标行为。由于反刍和有竞争性的反应不能同时发生,因此反刍行为被抑制。经过适当的习惯矫正和膈肌呼吸训练后,均匀的膈肌呼吸练习能有效地抑制反刍行为。对于临床症状仍持续的患者,研究报道胃底折叠术可以彻底缓解临床症状,但具体疗效仍有待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