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

作者
彭贵勇
概述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是一类较罕见的疾病,可分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其中恶性肿瘤为多如脂肪肉瘤、纤维肉瘤、恶性畸胎瘤等。良性肿瘤为神经节细胞瘤等,主要起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脂肪、平滑肌、结缔组织、血管、筋膜、神经组织以及胚胎生殖泌尿系统残留组织等,不包括腹膜后间隙的器官肿瘤及转移肿瘤。腹膜后肿瘤有膨胀性生长、包膜完整、不易转移、局部易复发等生物学特征。由于肿瘤部位较深,又有一定的扩展余地,发病初期无症状,因此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某些患者因为非相关疾病在检查过程中偶尔发现。随着肿瘤的增大、压迫或侵及周围脏器和组织时才出现症状,给治疗增添了难度。腹膜后的肿瘤通常表现为占位及压迫症状,B超、CT或MRI及肿瘤针刺病理活检能确诊。

流行病学

目前国内尚无明确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流行病学报告。高发年龄为50~6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在腹膜后肿瘤中,软组织肉瘤占腹膜后恶性肿瘤的1/3,在英格兰和威尔斯,估计每年约有250~300例新增腹膜后肉瘤患者。

分类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种类繁多,最常见的肿瘤通常起源于腹膜后的肾脏、肾上腺和腹膜后的各种软组织。

(一)病理分类

按病理组织学分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主要包括软组织肿瘤、生殖细胞肿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肾脏肿瘤、肾上腺肿瘤、转移性肿瘤和其他少见的肿瘤;按生物学行为划分为良性与恶性两大类;按其起源有中胚层、神经组织、泌尿生殖系和胚胎残余等多种组织。

恶性肿瘤较良性肿瘤多,约占80%,其中以恶性淋巴瘤最多见,其次是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未分化的肉瘤、平滑肌肉瘤和横纹肌肉瘤,神经源性肉瘤也较多见,常见的良性肿瘤有脂肪瘤、淋巴瘤或乳糜囊肿、肾源性囊肿、皮样囊肿和肠源性囊肿。

肿瘤可为实性、囊性或混合性。一般说来,囊性肿瘤大多为良性,而实性肿瘤常为恶性,在肿瘤周围,常伴小的肿瘤组织,手术时不易完全切除或易被忽略,从而引起术后复发。

(二)病理学特征

常见腹膜后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为:

1.软组织肿瘤

包括脂肪、神经、纤维和肌肉组织等起源的肿瘤,其中以脂肪源性的肿瘤最常见。包括脂肪肉瘤(liposarcoma)、脂肪瘤(lipoma)、恶性纤维组织源性肿瘤等,其中尤以脂肪肉瘤更为常见。

2.生殖细胞肿瘤

腹膜后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男性,发生于儿童者为原发性,主要有成熟性畸胎瘤(mature teratoma)和未成熟性畸胎瘤(immature teratoma)、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和胚胎癌。

3.腹膜后其他罕见类型的肿瘤

包括肌成纤维细胞瘤,多为良性;类似于肾上腺的髓性脂肪瘤、Müllerian上皮肿瘤、缺乏畸胎瘤成分的肾外腹膜后Wilms瘤等。

(三)组织学特征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神经源性肿瘤、间叶组织肿瘤以及胚胎残余肿瘤等。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包括来源于神经鞘细胞的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以及神经节和化学感受器来源的化学感受器瘤等;相应的恶性肿瘤有神经纤维肉瘤、恶性神经鞘瘤及成神经细胞瘤等。间叶组织肿瘤良性者以脂肪瘤和瘤样纤维组织增生为多,恶性者以脂肪肉瘤较多。胚胎残余组织的肿瘤主要来源于泌尿生殖嵴胚胎残留,主要肿瘤有腹膜后囊肿、皮样囊肿或畸胎瘤、胚胎性癌及精原细胞瘤等。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1)血红蛋白

恶性肿瘤坏死、出血,或儿童腹膜后肿瘤增长较快时,可伴有血红蛋白降低。

(2)白细胞计数

腹膜后肿瘤坏死或继发感染时可有白细胞总量的升高。

2.免疫组化标记

(1)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表达黑色素瘤单克隆抗体(HMB45)。

(2)神经鞘膜瘤S-100阳性表达;副神经节瘤chromogranin A、S-100蛋白、beta-endorphin molecule阳性表达;脊索瘤细胞cytokeratin阳性表达,肿瘤vimentin及S-100蛋白阳性表达。

(3)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desmin、muscle actin阳性;肌上皮瘤的组织学形态与神经鞘瘤相似,也需免疫组化标记方可确诊。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正侧位X线平片和腰椎片

多数腹膜后肿瘤腹部正、侧位X线片可见腹内有软组织块致密影,如发现有成熟的骨质、牙齿或钙化等影像,则为畸胎瘤的特征。腰椎X线片显示椎间孔扩大,严重可见骨质破坏,这是神经根肿瘤的特征。

2.消化道钡餐和钡剂灌肠

消化道钡餐检和钡剂灌肠可以鉴别胃肠道肿瘤或腹腔内肿瘤,了解消化道受压程度。通过胃肠道被肿瘤推移的征象,可明确肿瘤的位置并与胃肠道肿瘤相鉴别。但应注意的是,腹膜后器官如胰腺或肾的囊肿、大的肿瘤以及腹膜腔内肿瘤亦可使胃肠移位,应仔细鉴别。

3.超声检查

能显示肿块的部位、数目、大小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区分囊性与实质性。亦可发现后腹膜肿大的淋巴结,但肠内气体干扰使诊断很难精确,单独超声波检查常不易将后腹膜肿瘤与脓肿或血肿区分,囊性肿瘤易与寄虫囊肿、炎性或创伤性血肿相混淆。可引导穿刺活检进行细胞学检查。

4.CT和MRI检查

CT是对腹膜后肿瘤定位和定性诊断较为理想的方法,不仅可以发现腹膜后肿瘤,且定位准确率高达80%~90%。可较准确地了解肿瘤与脏器及邻近大血管的关系,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肿大。某些原发性肿瘤由于在CT上的特异性表现(脂肪肉瘤在CT上表现为显著的脂肪成分),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依据。MRI在显示腹膜后肿瘤的一般征象时与CT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MRI组织分辨率很高,对肿瘤内脂肪、水分含量、黏液间质、胶原纤维、细胞密度集、出血坏死、囊变等更为敏感。在组织学定性方面,MRI检查的价值更为明显。CT和MRI亦可引导穿刺活检进行细胞学检查。

5.PET-CT

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血管造影

主要根据肿瘤供养动脉的走行、分布及形态改变情况,来判断肿瘤的来源,显示血管受侵的程度,并能发现较小的肿瘤。同时可进行术前化疗与栓塞治疗。

(三)细胞学检查

通过超声、CT引导下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行引导穿刺,抽取少量组织行病理细胞学检查,能明确肿瘤来源和性质,区分良恶性肿瘤。但应注意穿刺并发症的发生。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腹膜后肿瘤除淋巴瘤外,不论良性或恶性,不论肿瘤大小,只要是无手术禁忌证,均应以手术治疗为首选,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手术前应进行综合性的术前评估,包括肿瘤可切除性、联合脏器切除或血管切除修复的可能性及必要性的评估。此外,尚需重视对重要器官功能和患者的耐受性进行评估。腹膜后间隙位置较深,血供丰富,肿瘤的情况复杂,应该保证手术野有充分的暴露、便于解剖、易于止血以及减少肿瘤细胞扩散和避免创面污染,以利于手术的进行。腹膜后肿瘤常累及大血管,妥善处理受肿瘤侵犯的血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肿瘤浸润血管并不是手术的禁忌证。相反,为了提高腹膜后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降低复发率,应充分利用血管外科的技术条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切除部分血管壁或血管段,从而实现腹膜后肿瘤全切除。同时,为保证切除的肿瘤有足够的正常组织边缘而达到完全切除的目的,术中需要将肿瘤以及肿瘤侵犯而无法分离的脏器和组织一并切除。

化疗对淋巴瘤、低分化脂肪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病、滑膜细胞肉瘤及原发性神经外胚肿瘤有效。对于不能切除或部分切除的患者,在术后辅以化疗,能够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放射治疗疗效不佳,术中放疗可提高疗效,但术后化疗或放疗对预后无明显影响。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能否根治性切除,同时还与肿瘤的病理组织分级、分期及肿瘤大小有关。此外还需要注意定期随访,每6个月行CT复查等,可早期发现肿瘤复发,对提高复发肿瘤的切除率有效。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胃肠病学,第1版,978-7-117-21093-5
上一篇:腹膜后出血 下一篇:功能性烧心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