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肝脏良性肿瘤较为少见,有些种类还甚为罕见,但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普及,肝脏良性肿瘤的发现亦日渐增多,临床上已得到重视。肝良性肿瘤多无明显的症状,大多数病例是在偶尔的脏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Little在近年出版的《肝良性肿瘤》一书中称之为Dystychoma综合征,即希腊语意外发现之意。
肝脏良性肿瘤常须与肝恶性肿瘤鉴别,部分病例凭借详细的病史资料、仔细的观察以及某些富有特征的影像学表现,或行经皮肝穿活检可以得出正确的诊断;但还有一部分病例经过以上检查后仍不能做出最后诊断,往往需经手术切除,病理学检查加免疫组化染色才能最后确诊。
现国外医学界普遍对肝脏肿瘤推行二阶段确诊程序。若病人因体检行CT、B超时发现肝占位病变,病人应在门诊行肝功能检查,肝炎血清学检查,AFP及CEA测定,同时行血池扫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析可能的诊断及决定下一步做何种检查。乙肝或丙肝与原发性肝癌有密切的关系,肝血池扫描检查对肝血管瘤有决定性的诊断价值。据统计肝血管瘤占Dystychoma的52%,因此要首先予以排除;同时分析碱性磷酸酶有否升高,结合病人年龄确定患者患恶性肿瘤的概率,如表1。
表1 碱性磷酸酶及病人年龄与Dystychoma恶性概率关系

从上表看出病人年龄及ALP与恶性肿瘤之间有密切关系。若年龄超过55岁且ALP升高其肝占位为恶性肿瘤的机会几乎高达100%;然而既使ALP正常也仍有75%的恶性可能。
若通过第一阶段的检查对做出诊断仍有困难,病人应住院进一步检查,包括行血管造影及血管造影CT扫描,必要时做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病灶做出决定性诊断。
对肝良性肿瘤的治疗以往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而过多考虑肝叶切除手术的风险,对良性肿瘤的治疗态度往往是观察等待。然而随着现代肝脏外科技术的发展,肝叶切除在技术条件较好的医院多能安全实施,根据大宗病例统计其手术死亡率几乎是零。加上由于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界线的确定有时仍有一些困难。因此,目前对肝良性肿瘤的治疗观点已发生改变,黄志强教授提出的三点经验很有意义:①不要在原有肝炎、肝硬化的病人轻易下“海绵样血管瘤”、“肝再生结节”这样的诊断;②对已诊断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必须保持高度警惕;③及时手术治疗应始终是一项重要考虑。
肝脏良性肿瘤分类的方法甚多,有的是真性肿瘤,有的则为瘤样肿块,因而肝脏良性肿瘤的分类方法也很不统一,根据组织学特点和临床实用方面的考虑,将其分类为:
1.肝细胞性:①结节再生性增生;②肝细胞腺瘤;③局灶性结节增生。
2.胆管细胞性:①肝内胆管腺瘤;②肝内胆管囊腺瘤;③胆管乳头状瘤;④胆管错构瘤;⑤先天性胆管囊肿。
3.血管性:①血管瘤;②婴儿血管内皮细胞瘤;③淋巴管瘤病。
4.间叶性:①平滑肌瘤;②脂肪瘤;③髓性脂肪瘤;④血管平滑肌性脂肪瘤;⑤假性脂肪瘤;⑥纤维性间皮瘤。
5.间叶‐上皮混合性:①间叶错构瘤;②良性畸胎瘤。
6.其他:①肾上腺皮质剩余肿瘤;②炎性假瘤;③局灶性脂肪变;④异位胰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