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病毒(HEV)是二十面对称体圆球形颗粒,直径27~38nm,无包膜,基因组为线状单正链RNA。目前认为,HEV存在4个基因型,1、2型主要在亚洲发展中国家,毒力较强,多为水源性传播,易感人群主要是年轻人。
1.传染源
潜伏期末及急性期初的戊型肝炎患者传染性最强,其粪便中的病毒量较多。动物是否作为传染源尚待进一步研究,但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接触猪的人群,HEV流行率较高。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为主,多数戊肝流行与饮用被人粪便污染的水(水型流行)有关。1986年至1988年我国新疆流行的戊型肝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水源性暴发流行,累及患者数高达12万人,持续流行将近2年。也可经食物传播,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也有报道,但较甲型肝炎少见。发达国家的病例多为输入性传播。HEV经血和母婴传播较为罕见。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儿童、老人发病率较低。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不太持久,幼年感染后至成人后仍可再次感染。
戊型肝炎肝组织学特点是门管区炎症,库普弗细胞增生,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形成双核,胞质及毛细胆管胆汁淤积,几乎50%以上的患者表现为明显淤胆。该病毒由肠道侵入肝脏后进行复制,细胞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伤是主要原因,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1.抗HEV IgM和抗HEV IgG
抗HEV IgM在发病早期(3个月内)由阳性转为阴性是近期感染HEV的标志,抗HEV IgG在发病早期也可出现,也可作为感染急性戊型肝炎的标志。若急性期抗HEV IgG滴度较高,随病程发展呈动态变化,则可诊断急性HEV感染。
2.HEV RNA
在发病早期,通过RT-PCR采集血液或粪便标本检测到HEV RNA可明确诊断。
本病治疗原则与甲型肝炎类似,无特殊治疗方案。急性期予对症支持。戊型肝炎孕妇虽不用终止妊娠,但易发生重型肝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时对症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本病预防重在切断传播途径,注意环境、食品及个人卫生。目前尚无商业化的戊型肝炎疫苗。